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火焰化红莲(果煜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恶缘不存──极乐无障道之恶缘,所有境界,包括有情、无情,皆是助道之善缘。「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悺鮇…。」「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故求生净土实为助成佛道,将来还入娑婆、度化群机,这如同出国留学与深造。如果误以为求生西方只是为了去享受极乐世界之庄严,或为逃避娑婆世界之苦难,则净土法门,便不够资格称为大乘法门了。

  以上从共愿至别愿,皆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有求生西方的愿,然此愿也是易发而难持久。有人于事业顺利、婚姻美满之际,便很容易忘记所发誓愿,至于实际修行用功更渺不可及。古云:「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宜极力猛省,莫叫五欲之乐麻痹了道心。另外亦有些很苦之人,也没办法往生西方,人之所以苦,乃因放不下,既因放不下而苦,又那来放得下而往生呢?即使是佛现身接引,还未必能放下哩!因此,发愿往生,首要对娑婆世界的种种诱惑、执著能全部放下,方得往生。真愿不能发,脚踏两头船,那不苦死才怪哩!

  三、行

  有人认为念佛是以前五根或第六识来念,这有很大的问题。前五根与第六识皆属不相续之生灭相。若唯以此念佛,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尤其要知道,人在临命终时,前五根与第六识皆已不起作用了,如果平常只执此念佛,则临命终时,你还拿什么来念佛呢若平日或临终时,不能用前五根或第六识来念佛,那我们又有什么可用的呢?

  其实我们于平日间,主要是以信愿为基础而薰习第八识,使具备清净的念佛种子。唯识学上说「第八识乃恒而不审」,恒者不间断也,即使生死交关,也是存在其作用。于是因清净种子之摄受,而引导我们的业识往生极乐世界。又依唯识学所说,八识种子将现形为三:(一)意识、(二)根身、(三)器世间。因此以信愿为根本而薰习八识种子时,则所内受之身心与外见之世界便早跟别人不一样已。故不一定要等到往生以后,才能见到净土。所植净因愈多,则现行净果的力量也愈大,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尤其八识田中清净种子的力量愈大,要往生西方才更有把握。而正闻薰习之力量,依唯识学而言是由「思心所」成就的,因为是从「思心所」才能成就,所以,信要信得坚固,愿要发得清净。这样内薰的力量能更稳定更坚强,也就不必担心临命终时,当下一念是否清净。这也是说,行者该把握的是当下的努与否,而无须为临终失念之事而担忧。

  《三》第三天念佛法门的层次与行证

  昨天讲信、愿、行。在行中主要是以正信、净愿来薰习第八识之净种子,此薰习方法即今日所要阐明之念佛法门。净土法门一向以信、愿、行为三要素,但在传统佛法中,则将修行分信、解、行、证四次第。现将净土之信愿归为信之次第,则净土行门中应包括解、行与证。

  一、解

  现先叙述解门部分。念佛之「佛」,可由四方面来理会:

  (一)佛名──此以执持名号为念佛方法,阿弥陀佛、释迦如来、观音、文殊、地藏等诸佛菩萨的圣号。《阿弥陀经》或〈普门品〉中,即以持名而为念佛方法,如《阿弥陀经》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悺魼心不乱。」又如〈普门品〉中云:「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二)佛相──观想佛的相好光明。此为一切名号皆由相所生。例如:世间之所以有花、草、树木之名者,乃为世间有花草之相而安立。若能由名号而更知其相,则我们将更有信愿。观佛相好主要依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观。彼又如《华严经》所云:「佛有九十七种大人相,无量随形好。」净土行门中,依观相而为念佛方法者,即《观无量寿经》中所说。

  (三)佛德──忆念佛之功德。此为佛之一切相好,乃由功德所生。佛因于过去生中六度万行,造诸功德故成就种种相好光明。如顶髻相,因修智慧而显现。《金刚经》云:「不可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要见佛,至少要忆念佛之功德。佛之功德略云有三:

  (1)智德:佛为一切智人,故成就最圆满最殊胜的智慧。佛智涵盖总相智和别相智,总相智是世间所共通之理。而别相智是各各不同之名号、相貌、因缘、本末……等。故又谓佛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道种智。

  (2)断德:佛已断除一切生死烦恼、一切业障、习气。故佛能解脱自在,能神通无碍。

  (3)恩德:此云佛对众生有大恩德。佛往昔生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为众生故勤求佛道。佛成道后又四十九年说法,开种种方便以让不同根机之众生皆能悟入佛之知见。又如法藏比丘往昔生中发四十八愿,更经累生累劫之修行,而终能成就极乐世界之殊胜庄严,娑婆众生如具信愿皆得往生西方。此为对娑婆众生最大之恩德。

  以上忆念佛德,即念佛之智慧、慈悲、神通、解脱。当忆念时,自能由衷发起欢喜、欣慕、向往之心。在《阿含经》中佛最初说念佛法门,即是对给孤独长者所说忆佛之功德。

  (四)佛性──参诸佛之本性。如前已说,佛一切之功德皆从性而起。行道之人由见性而起修,故成诸功德。因此,念佛行人,更进一步要参出佛之本性。何谓佛?佛是觉悟义,觉有能觉、所觉之差别。例如人皆动心起念,然此动念由何而起?又人皆自谓有心,而心之理体为何?如此一路参究,若能参究出来,则可谓见佛性已。净土法门于回向偈中有「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此无生即是佛性,即心之理体,以心本不生不灭故。任一切境界迁化而心无所动,此亦称无生法忍也。

  这也就是说念佛法门,不但是持佛之名号尔,更亦观佛之相好、忆佛之功德、悟佛之本性,如此统合才堪为完整之念佛法门。

  如经典所云: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若能悟佛之本性,彼乃念佛之法身;若忆念佛德、观佛相好则为念佛之报身;至于执持名号,则但念佛之化身尔。此为佛之名号有很多故,所谓:如来、应供、正挜魾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在《华严经》中更有〈如来名号品〉。如来名号无量无边,以众生根器不同故,所现之名号亦各成差异。故名号者,应化身尔。总之,从解门而言,必要深入经藏,才能如实了解佛是什么,也才能圆满修行念佛法门。

  二、行

  接下来是行门之介绍。行门重点在个人之实修。比如:

  (一)佛名──以持名念佛而言,要经常提醒自己已是三宝弟子,三宝弟子应具有的德行为何?须时勤加检讨反省。例如:持名念佛,贵在一心,故应以念佛之正念,克制攀缘之妄念。如此以念佛摄心,清净三业。

  (二)佛相──常人虽不可能有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亦应持戒而行,必使威仪端庄、态度安祥,如此也能令人产生信心和道心。

  (三)佛德──或依教理努力于福慧双修,或依三学持戒、修定、证慧。或依四圣谛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或依六度、八正道……等,依教奉行,证诸功德。

  (四)佛性──欲明佛性,须用参禅法。

  三、证

  一般净土法门多讲信、愿、行,甚少提及证量。然完整之净土法门亦必有其次第之证量。以下先标立再说明:信愿具足→执持名号→念念分明→身心轻安→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内:明佛本心、外:见佛净土。

  修学净土者首要坚定信心,并保持愿力。有些人对净土好像已具足信愿,但实际上一遇到障碍,甚至五欲之乐,便退失信愿,这不叫信愿具足。若信愿已具足,进而执持名号,使佛号念念相续,既不间断,也不错乱。更次要能念念分明,每句佛号既要念得清楚,也要听得分明。如此净念相继,粗妄念逐渐减少,以过去不忆,未来不忧,一切人我是非不管,故能从种种束缚爱悔中跳出来,而得身心之轻安。当身心轻安后,再继续用功,而将前后之细妄念降伏后,才能入一心不乱之境界。于一心不乱、无功用行中,外见山河大地、音声法尘,皆成佛号、皆成佛相、皆成净土世界之依正庄严。又于一心不乱、无功用行中,内观诸法,如梦如幻,唯心所现,而悟「无生法忍」,而见佛实相,实相即是无相也。以上外现佛土、内悟佛性,皆是念佛三昧也。这也就是说,三昧有由定而成就者,亦有由慧而成就者;而真正的念佛三昧,必待悟佛本性才算成就。

  四、方便非究竟

  以上所说从持名念佛至见佛实相,主要在阐明持名念佛的方便与界限。持名念佛,老少咸宜,普被诸根,不受时空限制,只要念头一动,便可当下进修,故为最方便、最简易之修行法门。但最方便者不表示即是最究竟也。彼必至见佛实相才算究竟,这也是说,行者在持名后,仍应深入经藏、参究佛性才能提升修行的层次,圆满念佛的法门。

  宋永明延寿禅师俗谓弥陀再来。他不但大悟彻底、见佛实相,且日持名号十万声,更日行一百零八种功德。彼为修净土法门之典范。日前有提倡净土法门之大德谓:「持名号便足矣!」我想这会有很大问题的。佛法中最切要的一句话说:「众因缘生法。」一切存在皆由众多因缘聚会才得成就。佛法虽重因果,但因果非单因生单果,而是众因缘具足而成果。因此往生西方的果并非单持名号之因即可成就。《阿弥陀经》中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亦正是此意。

  中国佛教在唐以前本十分昌盛,何以至宋朝以后即逐渐没落?此因宋以后,许多禅师教人「单提话头」,而许多净宗大德亦提倡「只持名号」而不管其他。以致原本博精深的佛法,日渐式微、粗浅,甚至被讥为消极、迷信,皆与此不无关系。

  五、一门与深入

  或许有人要问:「修行不是要一门深入吗?不是只要精进持名就可以了吗?」不然,从持名开始虽可说是一门,但不…

《火焰化红莲(果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与助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