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火焰化红莲(果煜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得为深入。彼应从持名观相以至参究佛性,层层渐进,方谓深入。因此深入非钻牛角尖而使眼光变小、心量更窄也。经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学佛最后会发现八万四千法门,皆门门相通。若证其相通,便不会被一宗一派的修行法门所限制矣!

  《四》第四天往生的条件及品位之高低

  今天,我们继续谈往生之条件与品位之高低。我想在座之中,虽口里不断地持名念佛,但内心里总免不了有些困惑疑虑:「似我这般用功,到临命终时,是否能够往生西方呢?又若能往生西方,那又该得何等品位呢?」今天所讲内容,即为回答这些问题。但重点所在,其实只有两句话:

  一、「具信愿为往生之条件」

  这是说若有人已具备对净土法门之信心与愿力,则已成就往生的条件了。这个条件听起来似乎不难,只要有信心、有愿力,每个人都可往生西方。但事实上并不尽然。其原因在于信心若不坚固,将会退转,愿力若不深切,忽尔消失。因此问题不在具信愿后能不能往生;而在于是否真能于信愿之坚持与恒久。

  二、「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是依各人所修之福慧,定其品位的高低。如有人所修福德不够,所证智慧不高,但仍具足信愿,则其品位大概是下品。若有福德虽足,但智慧不高,则其往生之品位,应是中品。因此,唯有福德智慧皆具足者,方为上品。以下且引净土五经之经文以证明此二句话。

  (一)、《阿弥陀经》(1)信愿──「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强调对西方净土要有信愿。

  (2)福慧──「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此虽是叙述福慧部分,但未明品位之高低。

  (二)、《无量寿经》

  (1)信愿──于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中,与往生条件较有关系者有: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也是说众生只要至心信念意乐,即使只有十念,还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此云众生若已至诚归命求生西方,且又造诸功德,则临命终时,必蒙佛及圣众,现前接引而往生西方。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成正觉。」此云众生若闻佛名号,至心系念欲生西方,必得往生。

  以上三愿皆在强调信愿,只要有信愿,必得往生。在其经文中,又有「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由经文中知,具信愿,则必往生。

  (2)福慧──《无量寿经》上又说,行者往生西方后,依其行持,可分为三辈。

  上辈:「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中辈:「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下辈:「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心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彼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国,以至诚心,愿生彼国。」

  由以上经文得知,能出家修福德智慧时,才为上辈。其次能在家修布施、供养、持戒、修善等,则为中辈。最后,若无其他更好因缘,则只需至诚发愿,念无量寿佛,则犹得往生为下辈。

  (三)、《观无量寿经》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其次,「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依《观经》所云,往生西方后,复有九种品位:

  1.上品上生: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乘金刚台,见佛色身,众相具足,闻佛说法,即悟无生法忍)

  2.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坐紫金台,经宿则开,闻说深义,经于七日,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3.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坐金莲花,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三七日后,乃了了见,经三小劫,住欢喜地)

  以上往生上品的基本条件,皆为由深信大乘而发菩提心。如更能从信而解,则为中生,而唯有从信解而行证,自度度人,圆满福慧,方得为上品上生。

  4.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往生。(坐莲华台,莲花寻开,闻四谛法,应时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5.中品中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坐七宝莲花,经于七日,莲花乃敷,闻法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6.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弥陀极乐等事。(经七日已,闻菩萨说法,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以上综合中品三生,乃做人天善事,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修诸戒行,即得中品。

  7.下品上生:作诸恶业,虽不谤方等经典,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经首题名字,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经七七日花开,闻二菩萨说法,经十小劫,入初地)

  8.下品中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弥陀信愿,戒定解脱等。(经于六劫花开,闻观音、势正说法而发菩提心)

  9.下品下生:作诸不善,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于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满十二劫莲花方开,闻二菩萨说法,而发道心)

  以上得为下品者,虽作诸不善,但于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忏悔,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信愿具足故,得以往生下品。

  (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1)信愿:「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有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信愿具足,而忆佛念佛,便得往生。

  (2)行持:「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念佛心,成就福德智慧者,皆为净念相继。

  (五)、〈普贤行愿品〉

  (1)信愿──「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以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行愿若能入心,则临命终时,以愿力引导,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2)行持──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由以上经文皆可肯定信愿为往生之条件。或问:「真的只要具足信愿便能往生吗?」答曰:如前已谓,真正的信,是从深信因果开始,盖因确信因果者,必能至诚忏悔,并努力于行善避恶,自利利他。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又真正的愿,亦从发菩提心而有,愿往生西方,悟无生法忍后,再倒驾慈航,还度娑婆众生。以至信、切愿故,能除累劫生死业障,譬如冰遇火即化;暗遇光则明。因此问题不在具信愿后,能不能往生西方,而是诚信与切愿之不容易。有些人虽口口声声求愿往生,然对娑婆的一切,这样放不下,那样放不下,又怎能算是具足信愿呢?

  其次,「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者,若有众生虽造五逆众罪,破戒犯僧,应堕三恶道者,因诚信至愿,忏悔恶业,称诵佛号,乃至十念,回向西方,亦得往生而为下品。

  复次以诚信净愿而修人天福善,譬如布施、供养、持戒、修定等,并以此功德回向,得往生西方而为中品。

  更者发菩提心,修无漏慧,善解大乘,自利利他,并以功德回向发愿,得以往生而为上品。

  由上「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一个发大乘心之念佛人,必先从持名念佛而具信愿,更修福慧而增品位,以至圆满见性,而成就上品莲位。

  或有些人认为,只要能到西方就好,即使是下品下生也不错了。答言:非也。俗语说「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全心准备考一百分的人,即使稍一失手,仍有八、九十分,相反地,「取法于中,得乎其下」,若只准备考六十分者,万一只考五十九、五十八,那就糟糕了。又大乘者,以发无上道心故方为大乘,志气下劣、心性怯弱者,非大乘也。故行者应从持名念佛,以至参究佛性,方为大乘之念佛人,亦才能莲品高升,广利人天。

  《五》第五天西方的象徵与阿弥陀之玄义

  一、西方的心理指标

  何以极乐世界是在西方?而非东方、北方?又何以彼佛名为阿弥陀,除标示名号外是否有余更深的涵义?

  西方的「西」除了指明方向外,另一意为心理的指标。日出于东而没于西,东为起点,代表因地的修行,西为终点,象徵果位的圆满。如阿弥陀佛之无量光、无量寿,与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是果德圆满之意。故发愿往生西方,即是求最殊胜、最圆满之果位。很多净土行者,因不能明了真正的「西方」在那里?因此于行持的心态便有了偏差。

  欲成就圆满果位,须于因地努力修持。「菩萨重因,众生重果」,菩萨知于因地去努力,故…

《火焰化红莲(果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与助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