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菩萨。相反地,众生但期望得到果位之圆满,而不肯在因地精进,故为众生。我们修行要从当下去努力,而不必费心计较于果位的成就。而修净土者常常担心能否往生西方,而不自问是否于当下去努力。所谓「水到渠成」、「水涨船高」,因地健全了,果位自然圆满。
我们放眼看当今宗教的弊病,是太多人急求果位的现成,而不肯于因地去力行。因此便让「即刻开悟」、「立证果位」的江湖郎中大行其道。彼虽披佛外衣,实乃狮子身中虫,唯败坏佛教的门庭,摧残众生的善根而已。此不从因地去努力,而急求果位之成全,为第一项偏差。
二、从东到西的修学过程
在佛经中,既有东方净土,也有西方净土,综合东西,实为菩萨道的修学历程:如在《维摩诘经》中,有东方妙喜世界的阿门佛。妙喜即菩萨十地中之欢喜地,也就是因见道而法喜充满之意。阿闪佛者,意指不动智佛,以见「佛性、法性、空性」之普遍性与恒常性,故曰不动。性者不随时空而变化,又行者能见「无我」之理,以无我故,不随境界动心起念,因无能动,故曰不动智佛。
所谓从东方到西方的修学过程,首先要见佛法之真理,而为见道位。次由见道而修道,最后圆满证道,才能到达西方。故在净土法门中应强调先见道,而非往生。将见道前之信愿与证道后之果德混为一谈,乃净土法门中第二项偏差。
三、阿弥陀佛的玄义
有人或许已知,阿弥陀佛便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但何以是无量光与无量寿呢?光,代表智慧之无限;寿,代表福德的圆满。因此无量光、无量寿乃是福慧两足。所谓佛为两足尊,即福慧双全之意。由上所说,念「阿弥陀佛」即是希望自己能成就无量智慧、无量功德之意,因此真正念弥陀者,应以信愿为基础,而致力于福慧双修。若徒然口念弥陀而不修福慧,非真念佛人。是以口念「弥陀」,而行非「弥陀」,是净土法门中第三项偏差。
四、有量与无量
更进一步谈弥陀之为无量者,除数量极多以致无法计算外,还有其更深层次的涵义──无量即非量,不去衡量之意,既非多量亦非少量。以多与少皆从分别心而有。有分别故,有限有量;必无分别,才能无限无量;以无分别故,即不动智之真意。
无分别并非如草木、顽石一般,无知无识;而是犹如大海收纳百川,宽广无涯,涵容一切。以能容故,福德乃大。以心量大、无烦恼故,智慧乃深。所以无量能容,宽心坦然,则处处是净土、人人为弥陀,此才是真正念佛人。相反地,用分别心,用取舍心,坐东望西,畏苦祈乐,便易成为净土法门中第四类偏差。
五、极乐世界之觉受
此「极」,依我个人领会是超越之意。超越的乐称为极乐,以乐至极点反而平淡也。如禅修中,于初禅称离生喜乐地,二禅为定生喜乐地,三禅是离喜妙乐地,都有喜乐的觉受;但到了四禅以上则谓舍念清净地,以无分别心故,曰舍念清净。超越三禅以上的乐称为极乐,也就是由无分别心,而得心中之清净。
故净土行者,切莫将世间之乐视为极乐之乐。从世间法来看,苦乐本是相对,有苦才有乐。如以患病为苦,则病愈为乐也;如以失为苦,则复得为乐也。倘一向身强体健或不曾失去,则无彼乐受。因为极乐世界无苦的存在,当然,也就无苦尽甘来之乐。极乐之乐,乃涅槃之乐,非现世五欲之乐,亦非外道升天之乐。是故修行应秉平淡的心,不要于感官的觉受与现世之感应中瞎费功夫。将极乐之乐与现世五欲之乐混为一谈,是净土法门第五项偏差。
六、易行道与难成道
净土法门一向被称为易行道,尤以持名念佛来说,似乎十分简单,人人都会。但我们当知,所谓易行道,路虽好走,不一定能很快的到达。譬如登山,路若平坦易行,则必迂回绕远;相反地,路陡峭直切而上者,反较速捷,因此易行道是难成道。从世间因果上看,好捡便宜者,未必有好结果。如经所云:释迦如来与弥勒菩萨本同时发心,修学佛道,以弥勒菩萨修易行道,故至今尚未成佛;而释迦如来因行难行道,故成佛较早,因此想早成佛道,应修难行道。成佛是为度众生早日离苦,而非急功好名,徒为贪慢尔。有净土行者,误以为易行道便是易成道,故老说是应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学,等成就后,再反入娑婆度化众生。但西方的一天,是娑婆世界好几劫,等你修行圆满,再来娑婆,那娑婆众生恐怕都不知苦到那里去了?以为易行道,便是易成道,是净土法门中第六项偏差。
七、往生净土与庄严净土
广义的净土法门其实有二种:(1)往生净土,(2)庄严净土。
现代一般人所称之净土法门,都是说净土早就形成了,而凡夫但求往生彼处,去坐享其成而已。而更如法的净土法门是庄严净土,此是菩萨实地用功,从调伏内在身心至改造外在世界,终而建设人间成为净土。此如《维摩诘经》中〈佛国品〉所述,修行之要务,乃从把握当下去努力,亦即是从福慧双修而庄严人间净土,不应企求于将来之往生净土,有前后之际,有迎拒之心,皆非究竟之法。又求往生者,常给人不良印象,或谓彼但求死后世界之安乐,而失去面对改造现存世界的希望与信心。学佛应是学「活」而非学「死」,要活得潇洒自在,要活得圆满无碍。著重死后的往生及临终之正念,而不肯从事直下身心的净化,又是往生净土法门者之另一偏差。
以上所说,庄严净土与往生净土,其实是可相辅相成的,此即从深信因果、发菩提心,并由此福慧双修──以涵容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当生中,努力建设人间净土,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以「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此之往生,不但必能成就,更且莲品高升。
事实上整个净土法门的修学与一般佛法的修学,并无多大的不同。从共信因果到别信净土,从共愿菩提到别愿往生,从共修福慧到别向西方,净土只是以绕道西方而成就佛道,故与其他法门,略有差异尔。
八、放下与提起
或问:要建设人间净土,不就是放不下娑婆世界吗?答曰:所谓放下乃是不计较未来之得失,而非放下现前的努力。因此真正的放下,并非逃避畏缩,而是更了无窒碍地负起当下所应肩挑之责任。佛法至重要的基础乃是因果,不可从错会放下而忘失因果之关系。这也就是求西方、念弥陀,还应从因位之福慧双修与建设人间净土做起。
《六》第六天一心不乱
如经所云:「由戒生定,从定发慧。」所以一心不乱对修行来讲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一心,依明末莲池大师所说,有「事一心」与「理一心」。而我依解行所体会,此一心又有「唯一」与「统一」之别,至于不乱也有「静中不乱」与「动中不乱」之差异。
一、事一心
用实际修行方法而达一心不乱之境界。
(1)静中之唯一──以下乃以持名念佛为例,以说明其方法与次第。念佛要达一心不乱,首要:
A.「念与听相应,身与心不离。」口念耳听,心要了了觉照于当下之所念、当下之所听,以此方法用功,便渐达「念念分明」之境界。能将每一佛号、每一字眼、每一音节,都念得仔细,都听得清楚,而不掺杂任何妄想。
其次要能「过去者不忆」,对过去的事情都不回想,对念过的佛号也不回想,以及对刚打过之妄想都不去理它。「对未来者不期」,对未来的事不期待、不担心,也不挂虑。对未念之佛号、未打之妄想,皆不管它。「当下者不住。」对现前之一切境界,皆任其去留而无所谓,这能做到不追忆、不期盼、不住著,于是整个时间便消失了,此谓之「前后际断」,截断过去、未来、现在,圆摄三世成当下一念。以上是就时间而言。
C.若由空间来说,一般人念佛时,即使没有粗妄想,也会有「我正在念佛号」之分别。这有「我能念」与「所念佛号」之意识分别,也是妄想。所以进一步要由不分别「能念之我」、「所念之佛」与「当下而起之分别意识」,而成「能所双泯」,化根尘识十八界为一心之境界。
一心境界亦可说是「念而不念」(虽念但不感觉有我在念)、「不念而念」(不动念佛之心而佛号不断)。因此在一心中根本无所谓「念」与「不念」、「分明」或「不分明」的分别心。自觉得念佛念得很顺很好,没有妄念,这还不是一心。因为你尚有感觉,尚觉得念得很好嘛!
或问:一心与无记之差别?
答曰:一心必由散心、专心之层次后,更超越时空而得入;而无记多从昏沉或散乱而入。又初从「一心」境界而出时,佛号仍清晰明朗而不间断,只是杂有「前、后」、「能、所」之分别尔;至于无记则如大梦初醒,空洞茫然,不知来处。
(2)动中之唯一──在行、住、坐、卧、吃饭、工作诸威仪动作中,亦专持佛号而入一心境界。
(3)静中之统一──当念佛功夫扎实深厚,心中充满了佛号,于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受,意念所及,皆成佛号。如耳虽听风声、雨声,但念头一转,还成佛号声,外境尽管变异非常,但念头所到,全是佛号。
某些净土修行者,不管见面打招呼,甚至碰到些惊奇的事,出口便是「阿弥陀佛」,这是因彼专心念佛,故动心起念不离佛号。然彼多仅第一念能保住尔,随以境相分别而忘失佛号矣!
(4)动中之统一──在无作意中,随当下之动作而现成佛号。如拖地时,左边拖过去是佛号,左边拖过来也是佛号;走路时,举足、下足皆成佛号。
问:此统一之一与唯一之一有何不同?
答:唯一是从作意而专持佛号。统一乃自然现成,不假造作。能于动静中皆达统一之人不会有烦恼,以烦恼皆从妄想起故。以上为事一心,也就是由实修而入一心境界。
二、理一心
由解悟佛理而知万法本是一心。
(1)缘起之理──一切境相的生灭变化,皆从众因缘和合而有,以因缘复由因缘起故,缘起之网,连连交络,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因此从一法出发,即收尽一切法界,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华严经》名其为「一真法界心」──诸法本来一心也。
(2)唯识之理──一切境相之产生,皆因分别心而有,如所见所闻皆通过意识而存在。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既然一切法因分别故有,则宇宙大地本来不出「一心」之境界也。
以上理一心既是唯一之一,也是统一的一,既然理本一心,则事当不乱,以乱是因矛盾而生,既一心当然不会有矛盾。
(3)不定不乱:《般若经》云:「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蜜。」不乱者不昏沈亦不散乱;不昧者不执定境定乐。从理而观诸法,本是不定亦不乱,因诸行无常,生灭相续故不定;以缘起交涉,相辅相成故不乱。从不定不乱之理而起修,才能具足禅波罗蜜。
诸法不定不乱,才是实相。例如:人的心脏应不断跳动,血气才能运行;肺部应不断起伏,呼吸才能畅通。若定止则人必亡,如错乱则身乃病。所以宇宙或个人,必不定不乱,于和谐中产生变化,才能进步。这也就是修静中之定不够踏实,必能于动中统一,才是真定真修。
(4)乱从「我」生:经云:「诸佛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佛似和凡夫一般食、衣、住、行,一样说法布教,只是没有「我」与「非我」的矛盾,没有「前念与后念」之分别,故常定而不乱。而众生之所以乱,乃因自私心重,常为己利而攀缘、造作、计较。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因为放不下过去、未来,所以不安,因不安故觉得苦,以苦而勤求解脱,于是努力念佛、打坐修行,其实都是为了「我」。也就是说,不管世间的苦,还是修行的乱,都根源于我执,若能证得「无我」之理,则动静得失,皆了不相干,无心方为真定。
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对觉醒之人而言,不仅世间名利是梦,即使修学佛法也是多余。但对未醒之人,还是要勇猛精进,以若不修行,就不能觉醒。故就理一心而言,最重要是去除我执,才能与宇宙一心相应。
三、世间之一心
广义的修行,要能将崇高的理念,落实于生活之中,故除持名等专修的方法外,还要有生活中的调理,故以下更谈世间之一心。
世间的一心,必从(1)思想有系统、(2)生活有目标、(3)行为有规范、(4)做事有次第开始。在此原则下,身心既能安顿,生活亦有规律,便不致造次紊乱。现今社会之所以混乱无章,乃为(1)人的思想混杂偏失,邪说充斥。(2)生活虽忙碌而没有真正的目标。(3)不信因果,忽视伦理道德,故妄作非为。(4)急功好利,做事不依次第,由是人心不安,社会脱轨。如何与一心相应呢?
因此对修学净土者而言:(1)首要以往生西方的信愿──得无上之果位圆满,为生命的目标。(2)由是深入经藏,亲近善知识,以建立正知正见。(3)深信因果,肯定善恶的准则,并遵行佛所订之制度与戒律,而福慧双修。(4)做事与修行皆应依照本来次第而行,尤其要于因地中发奋努力,而不费心计较果位之得失。这也就是真正的定,是要在大风大雨、波涛汹涌中,仍然掌握既定的目标与方向而前行不已,此亦即是净土法门所一向强调之信、愿、行。
佛七至今已第六天了,然不管你这几天打得好不好,这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修行本非一天一夜或七日七夜而已,乃是一生一世甚至多生多劫之事。因此如何抱定信念,怎样坚强誓愿,这才是最重要的事。但愿大家皆能珍惜此次佛七因缘,待佛七结束回到社会后,各能站稳自己的岗位。当今社会越来越乱,但愿能由于大众的信愿,而为此昏暗的天地中,增添一点光明。或由于大众的力行,而能在此滔滔乱流中,凝聚成中流砥柱。这也就是,愿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下,共同携手开创佛教之明日,最后谨以此与诸位共勉!阿弥陀佛!
七八、一二、二八至七九、一、五讲于农禅寺
《火焰化红莲(果煜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