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菩薩。相反地,衆生但期望得到果位之圓滿,而不肯在因地精進,故爲衆生。我們修行要從當下去努力,而不必費心計較于果位的成就。而修淨土者常常擔心能否往生西方,而不自問是否于當下去努力。所謂「水到渠成」、「水漲船高」,因地健全了,果位自然圓滿。
我們放眼看當今宗教的弊病,是太多人急求果位的現成,而不肯于因地去力行。因此便讓「即刻開悟」、「立證果位」的江湖郎中大行其道。彼雖披佛外衣,實乃獅子身中蟲,唯敗壞佛教的門庭,摧殘衆生的善根而已。此不從因地去努力,而急求果位之成全,爲第一項偏差。
二、從東到西的修學過程
在佛經中,既有東方淨土,也有西方淨土,綜合東西,實爲菩薩道的修學曆程:如在《維摩诘經》中,有東方妙喜世界的阿門佛。妙喜即菩薩十地中之歡喜地,也就是因見道而法喜充滿之意。阿閃佛者,意指不動智佛,以見「佛性、法性、空性」之普遍性與恒常性,故曰不動。性者不隨時空而變化,又行者能見「無我」之理,以無我故,不隨境界動心起念,因無能動,故曰不動智佛。
所謂從東方到西方的修學過程,首先要見佛法之真理,而爲見道位。次由見道而修道,最後圓滿證道,才能到達西方。故在淨土法門中應強調先見道,而非往生。將見道前之信願與證道後之果德混爲一談,乃淨土法門中第二項偏差。
叁、阿彌陀佛的玄義
有人或許已知,阿彌陀佛便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但何以是無量光與無量壽呢?光,代表智慧之無限;壽,代表福德的圓滿。因此無量光、無量壽乃是福慧兩足。所謂佛爲兩足尊,即福慧雙全之意。由上所說,念「阿彌陀佛」即是希望自己能成就無量智慧、無量功德之意,因此真正念彌陀者,應以信願爲基礎,而致力于福慧雙修。若徒然口念彌陀而不修福慧,非真念佛人。是以口念「彌陀」,而行非「彌陀」,是淨土法門中第叁項偏差。
四、有量與無量
更進一步談彌陀之爲無量者,除數量極多以致無法計算外,還有其更深層次的涵義──無量即非量,不去衡量之意,既非多量亦非少量。以多與少皆從分別心而有。有分別故,有限有量;必無分別,才能無限無量;以無分別故,即不動智之真意。
無分別並非如草木、頑石一般,無知無識;而是猶如大海收納百川,寬廣無涯,涵容一切。以能容故,福德乃大。以心量大、無煩惱故,智慧乃深。所以無量能容,寬心坦然,則處處是淨土、人人爲彌陀,此才是真正念佛人。相反地,用分別心,用取舍心,坐東望西,畏苦祈樂,便易成爲淨土法門中第四類偏差。
五、極樂世界之覺受
此「極」,依我個人領會是超越之意。超越的樂稱爲極樂,以樂至極點反而平淡也。如禅修中,于初禅稱離生喜樂地,二禅爲定生喜樂地,叁禅是離喜妙樂地,都有喜樂的覺受;但到了四禅以上則謂舍念清淨地,以無分別心故,曰舍念清淨。超越叁禅以上的樂稱爲極樂,也就是由無分別心,而得心中之清淨。
故淨土行者,切莫將世間之樂視爲極樂之樂。從世間法來看,苦樂本是相對,有苦才有樂。如以患病爲苦,則病愈爲樂也;如以失爲苦,則複得爲樂也。倘一向身強體健或不曾失去,則無彼樂受。因爲極樂世界無苦的存在,當然,也就無苦盡甘來之樂。極樂之樂,乃涅槃之樂,非現世五欲之樂,亦非外道升天之樂。是故修行應秉平淡的心,不要于感官的覺受與現世之感應中瞎費功夫。將極樂之樂與現世五欲之樂混爲一談,是淨土法門第五項偏差。
六、易行道與難成道
淨土法門一向被稱爲易行道,尤以持名念佛來說,似乎十分簡單,人人都會。但我們當知,所謂易行道,路雖好走,不一定能很快的到達。譬如登山,路若平坦易行,則必迂回繞遠;相反地,路陡峭直切而上者,反較速捷,因此易行道是難成道。從世間因果上看,好撿便宜者,未必有好結果。如經所雲:釋迦如來與彌勒菩薩本同時發心,修學佛道,以彌勒菩薩修易行道,故至今尚未成佛;而釋迦如來因行難行道,故成佛較早,因此想早成佛道,應修難行道。成佛是爲度衆生早日離苦,而非急功好名,徒爲貪慢爾。有淨土行者,誤以爲易行道便是易成道,故老說是應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等成就後,再反入娑婆度化衆生。但西方的一天,是娑婆世界好幾劫,等你修行圓滿,再來娑婆,那娑婆衆生恐怕都不知苦到那裏去了?以爲易行道,便是易成道,是淨土法門中第六項偏差。
七、往生淨土與莊嚴淨土
廣義的淨土法門其實有二種:(1)往生淨土,(2)莊嚴淨土。
現代一般人所稱之淨土法門,都是說淨土早就形成了,而凡夫但求往生彼處,去坐享其成而已。而更如法的淨土法門是莊嚴淨土,此是菩薩實地用功,從調伏內在身心至改造外在世界,終而建設人間成爲淨土。此如《維摩诘經》中〈佛國品〉所述,修行之要務,乃從把握當下去努力,亦即是從福慧雙修而莊嚴人間淨土,不應企求于將來之往生淨土,有前後之際,有迎拒之心,皆非究竟之法。又求往生者,常給人不良印象,或謂彼但求死後世界之安樂,而失去面對改造現存世界的希望與信心。學佛應是學「活」而非學「死」,要活得潇灑自在,要活得圓滿無礙。著重死後的往生及臨終之正念,而不肯從事直下身心的淨化,又是往生淨土法門者之另一偏差。
以上所說,莊嚴淨土與往生淨土,其實是可相輔相成的,此即從深信因果、發菩提心,並由此福慧雙修──以涵容的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在當生中,努力建設人間淨土,並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淨土。以「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此之往生,不但必能成就,更且蓮品高升。
事實上整個淨土法門的修學與一般佛法的修學,並無多大的不同。從共信因果到別信淨土,從共願菩提到別願往生,從共修福慧到別向西方,淨土只是以繞道西方而成就佛道,故與其他法門,略有差異爾。
八、放下與提起
或問:要建設人間淨土,不就是放不下娑婆世界嗎?答曰:所謂放下乃是不計較未來之得失,而非放下現前的努力。因此真正的放下,並非逃避畏縮,而是更了無窒礙地負起當下所應肩挑之責任。佛法至重要的基礎乃是因果,不可從錯會放下而忘失因果之關系。這也就是求西方、念彌陀,還應從因位之福慧雙修與建設人間淨土做起。
《六》第六天一心不亂
如經所雲:「由戒生定,從定發慧。」所以一心不亂對修行來講是很重要的裏程碑。一心,依明末蓮池大師所說,有「事一心」與「理一心」。而我依解行所體會,此一心又有「唯一」與「統一」之別,至于不亂也有「靜中不亂」與「動中不亂」之差異。
一、事一心
用實際修行方法而達一心不亂之境界。
(1)靜中之唯一──以下乃以持名念佛爲例,以說明其方法與次第。念佛要達一心不亂,首要:
A.「念與聽相應,身與心不離。」口念耳聽,心要了了覺照于當下之所念、當下之所聽,以此方法用功,便漸達「念念分明」之境界。能將每一佛號、每一字眼、每一音節,都念得仔細,都聽得清楚,而不摻雜任何妄想。
其次要能「過去者不憶」,對過去的事情都不回想,對念過的佛號也不回想,以及對剛打過之妄想都不去理它。「對未來者不期」,對未來的事不期待、不擔心,也不挂慮。對未念之佛號、未打之妄想,皆不管它。「當下者不住。」對現前之一切境界,皆任其去留而無所謂,這能做到不追憶、不期盼、不住著,于是整個時間便消失了,此謂之「前後際斷」,截斷過去、未來、現在,圓攝叁世成當下一念。以上是就時間而言。
C.若由空間來說,一般人念佛時,即使沒有粗妄想,也會有「我正在念佛號」之分別。這有「我能念」與「所念佛號」之意識分別,也是妄想。所以進一步要由不分別「能念之我」、「所念之佛」與「當下而起之分別意識」,而成「能所雙泯」,化根塵識十八界爲一心之境界。
一心境界亦可說是「念而不念」(雖念但不感覺有我在念)、「不念而念」(不動念佛之心而佛號不斷)。因此在一心中根本無所謂「念」與「不念」、「分明」或「不分明」的分別心。自覺得念佛念得很順很好,沒有妄念,這還不是一心。因爲你尚有感覺,尚覺得念得很好嘛!
或問:一心與無記之差別?
答曰:一心必由散心、專心之層次後,更超越時空而得入;而無記多從昏沈或散亂而入。又初從「一心」境界而出時,佛號仍清晰明朗而不間斷,只是雜有「前、後」、「能、所」之分別爾;至于無記則如大夢初醒,空洞茫然,不知來處。
(2)動中之唯一──在行、住、坐、臥、吃飯、工作諸威儀動作中,亦專持佛號而入一心境界。
(3)靜中之統一──當念佛功夫紮實深厚,心中充滿了佛號,于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受,意念所及,皆成佛號。如耳雖聽風聲、雨聲,但念頭一轉,還成佛號聲,外境盡管變異非常,但念頭所到,全是佛號。
某些淨土修行者,不管見面打招呼,甚至碰到些驚奇的事,出口便是「阿彌陀佛」,這是因彼專心念佛,故動心起念不離佛號。然彼多僅第一念能保住爾,隨以境相分別而忘失佛號矣!
(4)動中之統一──在無作意中,隨當下之動作而現成佛號。如拖地時,左邊拖過去是佛號,左邊拖過來也是佛號;走路時,舉足、下足皆成佛號。
問:此統一之一與唯一之一有何不同?
答:唯一是從作意而專持佛號。統一乃自然現成,不假造作。能于動靜中皆達統一之人不會有煩惱,以煩惱皆從妄想起故。以上爲事一心,也就是由實修而入一心境界。
二、理一心
由解悟佛理而知萬法本是一心。
(1)緣起之理──一切境相的生滅變化,皆從衆因緣和合而有,以因緣複由因緣起故,緣起之網,連連交絡,無始無終,無邊無際。因此從一法出發,即收盡一切法界,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華嚴經》名其爲「一真法界心」──諸法本來一心也。
(2)唯識之理──一切境相之産生,皆因分別心而有,如所見所聞皆通過意識而存在。經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既然一切法因分別故有,則宇宙大地本來不出「一心」之境界也。
以上理一心既是唯一之一,也是統一的一,既然理本一心,則事當不亂,以亂是因矛盾而生,既一心當然不會有矛盾。
(3)不定不亂:《般若經》雲:「不亂不昧故,應具足禅波羅蜜。」不亂者不昏沈亦不散亂;不昧者不執定境定樂。從理而觀諸法,本是不定亦不亂,因諸行無常,生滅相續故不定;以緣起交涉,相輔相成故不亂。從不定不亂之理而起修,才能具足禅波羅蜜。
諸法不定不亂,才是實相。例如:人的心髒應不斷跳動,血氣才能運行;肺部應不斷起伏,呼吸才能暢通。若定止則人必亡,如錯亂則身乃病。所以宇宙或個人,必不定不亂,于和諧中産生變化,才能進步。這也就是修靜中之定不夠踏實,必能于動中統一,才是真定真修。
(4)亂從「我」生:經雲:「諸佛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佛似和凡夫一般食、衣、住、行,一樣說法布教,只是沒有「我」與「非我」的矛盾,沒有「前念與後念」之分別,故常定而不亂。而衆生之所以亂,乃因自私心重,常爲己利而攀緣、造作、計較。俗雲:「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因爲放不下過去、未來,所以不安,因不安故覺得苦,以苦而勤求解脫,于是努力念佛、打坐修行,其實都是爲了「我」。也就是說,不管世間的苦,還是修行的亂,都根源于我執,若能證得「無我」之理,則動靜得失,皆了不相幹,無心方爲真定。
永嘉《證道歌》雲:「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對覺醒之人而言,不僅世間名利是夢,即使修學佛法也是多余。但對未醒之人,還是要勇猛精進,以若不修行,就不能覺醒。故就理一心而言,最重要是去除我執,才能與宇宙一心相應。
叁、世間之一心
廣義的修行,要能將崇高的理念,落實于生活之中,故除持名等專修的方法外,還要有生活中的調理,故以下更談世間之一心。
世間的一心,必從(1)思想有系統、(2)生活有目標、(3)行爲有規範、(4)做事有次第開始。在此原則下,身心既能安頓,生活亦有規律,便不致造次紊亂。現今社會之所以混亂無章,乃爲(1)人的思想混雜偏失,邪說充斥。(2)生活雖忙碌而沒有真正的目標。(3)不信因果,忽視倫理道德,故妄作非爲。(4)急功好利,做事不依次第,由是人心不安,社會脫軌。如何與一心相應呢?
因此對修學淨土者而言:(1)首要以往生西方的信願──得無上之果位圓滿,爲生命的目標。(2)由是深入經藏,親近善知識,以建立正知正見。(3)深信因果,肯定善惡的准則,並遵行佛所訂之製度與戒律,而福慧雙修。(4)做事與修行皆應依照本來次第而行,尤其要于因地中發奮努力,而不費心計較果位之得失。這也就是真正的定,是要在大風大雨、波濤洶湧中,仍然掌握既定的目標與方向而前行不已,此亦即是淨土法門所一向強調之信、願、行。
佛七至今已第六天了,然不管你這幾天打得好不好,這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爲修行本非一天一夜或七日七夜而已,乃是一生一世甚至多生多劫之事。因此如何抱定信念,怎樣堅強誓願,這才是最重要的事。但願大家皆能珍惜此次佛七因緣,待佛七結束回到社會後,各能站穩自己的崗位。當今社會越來越亂,但願能由于大衆的信願,而爲此昏暗的天地中,增添一點光明。或由于大衆的力行,而能在此滔滔亂流中,凝聚成中流砥柱。這也就是,願在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下,共同攜手開創佛教之明日,最後謹以此與諸位共勉!阿彌陀佛!
七八、一二、二八至七九、一、五講于農禅寺
《火焰化紅蓮(果煜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