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緣不存──極樂無障道之惡緣,所有境界,包括有情、無情,皆是助道之善緣。「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悺鮇…。」「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故求生淨土實爲助成佛道,將來還入娑婆、度化群機,這如同出國留學與深造。如果誤以爲求生西方只是爲了去享受極樂世界之莊嚴,或爲逃避娑婆世界之苦難,則淨土法門,便不夠資格稱爲大乘法門了。
以上從共願至別願,皆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有求生西方的願,然此願也是易發而難持久。有人于事業順利、婚姻美滿之際,便很容易忘記所發誓願,至于實際修行用功更渺不可及。古雲:「榮華終是叁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宜極力猛省,莫叫五欲之樂麻痹了道心。另外亦有些很苦之人,也沒辦法往生西方,人之所以苦,乃因放不下,既因放不下而苦,又那來放得下而往生呢?即使是佛現身接引,還未必能放下哩!因此,發願往生,首要對娑婆世界的種種誘惑、執著能全部放下,方得往生。真願不能發,腳踏兩頭船,那不苦死才怪哩!
叁、行
有人認爲念佛是以前五根或第六識來念,這有很大的問題。前五根與第六識皆屬不相續之生滅相。若唯以此念佛,無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尤其要知道,人在臨命終時,前五根與第六識皆已不起作用了,如果平常只執此念佛,則臨命終時,你還拿什麼來念佛呢若平日或臨終時,不能用前五根或第六識來念佛,那我們又有什麼可用的呢?
其實我們于平日間,主要是以信願爲基礎而薰習第八識,使具備清淨的念佛種子。唯識學上說「第八識乃恒而不審」,恒者不間斷也,即使生死交關,也是存在其作用。于是因清淨種子之攝受,而引導我們的業識往生極樂世界。又依唯識學所說,八識種子將現形爲叁:(一)意識、(二)根身、(叁)器世間。因此以信願爲根本而薰習八識種子時,則所內受之身心與外見之世界便早跟別人不一樣已。故不一定要等到往生以後,才能見到淨土。所植淨因愈多,則現行淨果的力量也愈大,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尤其八識田中清淨種子的力量愈大,要往生西方才更有把握。而正聞薰習之力量,依唯識學而言是由「思心所」成就的,因爲是從「思心所」才能成就,所以,信要信得堅固,願要發得清淨。這樣內薰的力量能更穩定更堅強,也就不必擔心臨命終時,當下一念是否清淨。這也是說,行者該把握的是當下的努與否,而無須爲臨終失念之事而擔憂。
《叁》第叁天念佛法門的層次與行證
昨天講信、願、行。在行中主要是以正信、淨願來薰習第八識之淨種子,此薰習方法即今日所要闡明之念佛法門。淨土法門一向以信、願、行爲叁要素,但在傳統佛法中,則將修行分信、解、行、證四次第。現將淨土之信願歸爲信之次第,則淨土行門中應包括解、行與證。
一、解
現先敘述解門部分。念佛之「佛」,可由四方面來理會:
(一)佛名──此以執持名號爲念佛方法,阿彌陀佛、釋迦如來、觀音、文殊、地藏等諸佛菩薩的聖號。《阿彌陀經》或〈普門品〉中,即以持名而爲念佛方法,如《阿彌陀經》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悺魼心不亂。」又如〈普門品〉中雲:「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二)佛相──觀想佛的相好光明。此爲一切名號皆由相所生。例如:世間之所以有花、草、樹木之名者,乃爲世間有花草之相而安立。若能由名號而更知其相,則我們將更有信願。觀佛相好主要依佛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觀。彼又如《華嚴經》所雲:「佛有九十七種大人相,無量隨形好。」淨土行門中,依觀相而爲念佛方法者,即《觀無量壽經》中所說。
(叁)佛德──憶念佛之功德。此爲佛之一切相好,乃由功德所生。佛因于過去生中六度萬行,造諸功德故成就種種相好光明。如頂髻相,因修智慧而顯現。《金剛經》雲:「不可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要見佛,至少要憶念佛之功德。佛之功德略雲有叁:
(1)智德:佛爲一切智人,故成就最圓滿最殊勝的智慧。佛智涵蓋總相智和別相智,總相智是世間所共通之理。而別相智是各各不同之名號、相貌、因緣、本末……等。故又謂佛智爲一切智、道種智、一切道種智。
(2)斷德:佛已斷除一切生死煩惱、一切業障、習氣。故佛能解脫自在,能神通無礙。
(3)恩德:此雲佛對衆生有大恩德。佛往昔生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如割肉喂鷹、舍身飼虎等,爲衆生故勤求佛道。佛成道後又四十九年說法,開種種方便以讓不同根機之衆生皆能悟入佛之知見。又如法藏比丘往昔生中發四十八願,更經累生累劫之修行,而終能成就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娑婆衆生如具信願皆得往生西方。此爲對娑婆衆生最大之恩德。
以上憶念佛德,即念佛之智慧、慈悲、神通、解脫。當憶念時,自能由衷發起歡喜、欣慕、向往之心。在《阿含經》中佛最初說念佛法門,即是對給孤獨長者所說憶佛之功德。
(四)佛性──參諸佛之本性。如前已說,佛一切之功德皆從性而起。行道之人由見性而起修,故成諸功德。因此,念佛行人,更進一步要參出佛之本性。何謂佛?佛是覺悟義,覺有能覺、所覺之差別。例如人皆動心起念,然此動念由何而起?又人皆自謂有心,而心之理體爲何?如此一路參究,若能參究出來,則可謂見佛性已。淨土法門于回向偈中有「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此無生即是佛性,即心之理體,以心本不生不滅故。任一切境界遷化而心無所動,此亦稱無生法忍也。
這也就是說念佛法門,不但是持佛之名號爾,更亦觀佛之相好、憶佛之功德、悟佛之本性,如此統合才堪爲完整之念佛法門。
如經典所雲:佛有叁身,即法身、報身、化身。若能悟佛之本性,彼乃念佛之法身;若憶念佛德、觀佛相好則爲念佛之報身;至于執持名號,則但念佛之化身爾。此爲佛之名號有很多故,所謂:如來、應供、正挜魾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在《華嚴經》中更有〈如來名號品〉。如來名號無量無邊,以衆生根器不同故,所現之名號亦各成差異。故名號者,應化身爾。總之,從解門而言,必要深入經藏,才能如實了解佛是什麼,也才能圓滿修行念佛法門。
二、行
接下來是行門之介紹。行門重點在個人之實修。比如:
(一)佛名──以持名念佛而言,要經常提醒自己已是叁寶弟子,叁寶弟子應具有的德行爲何?須時勤加檢討反省。例如:持名念佛,貴在一心,故應以念佛之正念,克製攀緣之妄念。如此以念佛攝心,清淨叁業。
(二)佛相──常人雖不可能有佛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亦應持戒而行,必使威儀端莊、態度安祥,如此也能令人産生信心和道心。
(叁)佛德──或依教理努力于福慧雙修,或依叁學持戒、修定、證慧。或依四聖谛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或依六度、八正道……等,依教奉行,證諸功德。
(四)佛性──欲明佛性,須用參禅法。
叁、證
一般淨土法門多講信、願、行,甚少提及證量。然完整之淨土法門亦必有其次第之證量。以下先標立再說明:信願具足→執持名號→念念分明→身心輕安→一心不亂→念佛叁昧→內:明佛本心、外:見佛淨土。
修學淨土者首要堅定信心,並保持願力。有些人對淨土好像已具足信願,但實際上一遇到障礙,甚至五欲之樂,便退失信願,這不叫信願具足。若信願已具足,進而執持名號,使佛號念念相續,既不間斷,也不錯亂。更次要能念念分明,每句佛號既要念得清楚,也要聽得分明。如此淨念相繼,粗妄念逐漸減少,以過去不憶,未來不憂,一切人我是非不管,故能從種種束縛愛悔中跳出來,而得身心之輕安。當身心輕安後,再繼續用功,而將前後之細妄念降伏後,才能入一心不亂之境界。于一心不亂、無功用行中,外見山河大地、音聲法塵,皆成佛號、皆成佛相、皆成淨土世界之依正莊嚴。又于一心不亂、無功用行中,內觀諸法,如夢如幻,唯心所現,而悟「無生法忍」,而見佛實相,實相即是無相也。以上外現佛土、內悟佛性,皆是念佛叁昧也。這也就是說,叁昧有由定而成就者,亦有由慧而成就者;而真正的念佛叁昧,必待悟佛本性才算成就。
四、方便非究竟
以上所說從持名念佛至見佛實相,主要在闡明持名念佛的方便與界限。持名念佛,老少鹹宜,普被諸根,不受時空限製,只要念頭一動,便可當下進修,故爲最方便、最簡易之修行法門。但最方便者不表示即是最究竟也。彼必至見佛實相才算究竟,這也是說,行者在持名後,仍應深入經藏、參究佛性才能提升修行的層次,圓滿念佛的法門。
宋永明延壽禅師俗謂彌陀再來。他不但大悟徹底、見佛實相,且日持名號十萬聲,更日行一百零八種功德。彼爲修淨土法門之典範。日前有提倡淨土法門之大德謂:「持名號便足矣!」我想這會有很大問題的。佛法中最切要的一句話說:「衆因緣生法。」一切存在皆由衆多因緣聚會才得成就。佛法雖重因果,但因果非單因生單果,而是衆因緣具足而成果。因此往生西方的果並非單持名號之因即可成就。《阿彌陀經》中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亦正是此意。
中國佛教在唐以前本十分昌盛,何以至宋朝以後即逐漸沒落?此因宋以後,許多禅師教人「單提話頭」,而許多淨宗大德亦提倡「只持名號」而不管其他。以致原本博精深的佛法,日漸式微、粗淺,甚至被譏爲消極、迷信,皆與此不無關系。
五、一門與深入
或許有人要問:「修行不是要一門深入嗎?不是只要精進持名就可以了嗎?」不然,從持名開始雖可說是一門,但不…
《火焰化紅蓮(果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