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 Namo 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淨念易成。
9.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于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跌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必定成就往生淨業。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采用,跌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臺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于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跌坐勝寶蓮臺,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顔,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于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10.臨睡觀念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竟,發願雲: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衆,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但辦專志,必如所願。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辄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于淨土,功不唐捐。"冀淨業學人于每日功課後,或臨睡時行之。
上述十種念佛方法,只是以對末法衆生契機實用的標准作采撷。衆生根機各異,方法亦衆多,如于上十種仍感不足,亦可于淨宗諸典中搜尋,續藏中,有《念佛百法》一篇,詳明指陳,茲不繁引。
叁、淨業修持儀軌
初學佛者,功課繁簡,可依閑忙酌定,並無一定之規,茲擬通行早晚功課儀式,列舉簡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參考。
1.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誠焚香,頂禮叁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念《阿彌陀經》一卷(或《無量壽經》),往生咒叁遍,贊佛偈一遍(如無暇可酌量減少)。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閑忙而定)。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一稱一拜)。
回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叁皈依,禮拜而退。課畢。
晚課亦如之。
2.專修儀規
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宜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挂,萬慮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
晨起,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發願文),此爲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甯,日止四時,稍甯,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于回向時,禮佛百拜,此爲每日常課。余工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此法爲覺明妙行菩薩所立)
3.克期取證
末法衆生,修諸功德,信願不堅,廢馳恒易,尤應克期,方發勝心,以成就淨業。對克期念佛,淨宗諸經說法不一。《阿彌陀經》雲:"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無量壽經》開許十日,雲:"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鼓音王經》也定十日爲期限,經雲:"若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大集經》則以四十九日爲期限,經雲:"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得往生。"《般舟叁昧經》則定九十日爲期限,經雲:"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叁昧中,得見阿彌陀佛。"《文殊般若經》亦定九十日爲期限。經雲:"九十日中,端坐西向,專念于佛,即成叁昧。"諸經所示期限與方法雖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證(或證往生,或證叁昧)的用意則同,茲節錄古德精進佛七規式,以便遵循,而期現證。
(1)十二時念佛規製
凡參與共修者,均分六班,晝夜班各二時,照香輪流出班禮念,余皆靜坐隨聞隨默念,此則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動靜如一,自他不二,寤寐恒常,是爲第一如意妙行。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之安恬寂靜,亦無如此之妙者。
此法爲憨山大師所立。若人少不能分爲六班,或在家一人精進、晝夜各念二時,余時可放念佛機或磁帶以代之,隨聞隨默,亦得共修之效用。
(2)結期持名法
結七日之期。若獨自結期,可用幹糧、水果等食物。爐香、燈油、蒲團、坐椅、棉衣、風帽、草紙八種爲用物。此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與人來往,暢然念佛。當知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隨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若四五人偶然相聚,作念佛會,務先約束而後開口,單念四字,一字一魚,用小引磐專擊陀字,不得參差錯落,反致紛心。
此法爲妙空法師所立,真正打七,因緣難遇,利用休閑假日,或一人,或叁五人,結期念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經雲:如是"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志欲往生的現代淨業行人,應在克期念佛上用功。
閉關念佛可隨自意製訂章程,亦可仿照淨宗祖師大德的懿範而行。截流大師《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王耕心居士《克期求證閉關專念十法》、印祖所訂《靈岩念誦儀規》、律航法師《百日閉關念佛方法》等文獻,均可作爲有益的參考資料。
(錄自《淨土宗教程》)
鄧傑居士提供
打七要領──佛號清楚、穩定、有力量
1993年1月11日(農曆12月19日)第七支香
摘自《蓮風小語1993》
惠敏法師
西蓮淨苑出版社
從早上到剛才,我巡視了叁次。發現有一些住衆法師因爲上次打過佛七,很容易就能夠抓住要領,進入情況。所以,第一天就來跟大家講一講,在這七天當中,打佛七的要領。
我們打佛七是用稱名念佛的方法,就是以稱念“阿彌陀佛”這種方法修習念佛叁昧。因此,對于這整個稱名念佛方法的運用一定要清楚,否則就不容易相應。
首先大家要知道,修叁昧一定要有一個對象──“心裏的對象”。這個心裏的對象,它可以藉著五根來幫忙,不過,最主要的是意根裏面的對象。如果對于五根與意根的配合,能夠利用得很巧妙的話,就會很容易進入狀況;否則,就不容易達到稱名念佛這個方法的特點。
因爲從頭到尾,除了止靜之外,大部分的時間是靠聲音,包括以佛號、佛贊或回向來作爲修行的對象。像我的話,雖然因爲喉嚨發炎,沒辦法出聲音,可是我會想辦法使自己內心的聲音,與大衆的聲音配合得很好。上一回佛七,我的身體狀況還好,能夠正常出聲,所以能同時配合內心的聲音,當然會比較順;不過,這次佛七,遇到這個因緣,使我也不得不去適應這種狀況。
因此,大家在念佛的時候,要記住一個要點:你的佛號一定要從心裏面出來,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清楚”這兩個字最重要。
平時在沒有修行的時候,我們內心都是“收聽”到娑婆世界的“電臺”;今天進入念佛堂,最主要就是要“收聽”極樂世界的“電臺”。所以,對于極樂世界的電臺,你有沒有辦法聽得清楚,這就是一個要點了。
我們用收聽電臺來作比喻,或許比較容易了解吧!想一想,你七天裏所收聽到的或者是雜音很多,或者是訊號不清楚,或者迷迷糊糊的。結果,雖然是在念佛堂裏,可是所收聽到的還是過去那一套,都是在娑婆世界六根與六塵所相對的。在這種狀況之下,你能夠進入念佛叁昧嗎?
因此,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要點,想辦法用全部身心的力量,使它清楚。舉身體爲例,站著的時候,你就要“站得很清楚”。怎麼說站得清楚呢?就是說你要站得就像是一個修念佛叁昧的人一樣。合掌、繞佛、打坐時也是一樣。從整個身體上來看,它完全就是在那個修念佛叁昧的狀況;內心也是要如此。
因爲只有很清楚地收聽,才有辦法轉變你自己,乃至轉變娑婆成爲淨土。有清楚的接收,才會有穩定的收聽效果;有穩定的收聽效果,才會有強而有力的力量去改變你自己。所以,從“清楚”到“穩定”,到發揮“力量”,這就是修叁昧的一個過程。
我們在娑婆世界,基本上都是靠耳根與聲塵來學習東西以及過生活。由于過去我們所受到的娑婆世界的薰習,很清楚、穩定,也很有力量,所以它就一直拉著我們,使我們對娑婆世界很清楚、穩定而有力量,于是我們就將這世界的一切都當真了。
因此,對于這種聲塵與耳根之間的薰習,你不要小看它。我們在念佛堂裏,有很長的時間是運用這個方法,所以,你一定要與它配合才能相應。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七天當中,嘴巴都不張開的話,那是很難相應的。
我們從整個念佛儀軌的過程,來看根塵之間的配合。譬如第一支香有“阿彌陀經”,以後的每一支香起香時,有贊佛偈,其實,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就要讓它清楚、穩定、有力量。但是有的人會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他認爲這時不是在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心裏就放松了,這就是沒有抓到修叁昧要領的人。修叁昧時,應該心中無礙、身心柔軟,並且能與整個念佛堂配合,而不是別人在念彌陀經時,他就要念阿彌陀佛;等到真正教他念佛時,他又在打妄想。
所以從一開始,在阿彌陀經或贊佛偈這裏,“聽聞”到淨土教,這便是聽“聞”的智“慧”;從“聞”之後,再念佛時,就漸漸有“思”的力量。那時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念。
一開始一定很難對上阿彌陀佛的電波,不過要耐心地尋找。等你念六字佛號繞佛,再坐下來時,漸漸地就會找到了。找到的時候,你感覺它清楚、穩定、有力量,心中就有法喜,身心也會輕安,這時表示你收到它的電臺,已經進入很好的狀況了。
接著,我們就改念四字佛號,這時能念的我與所念的阿彌陀佛,就要漸漸打成一片,所以連皈依──“南無”這兩個字也可以不必念了。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這時你就可以體會到,何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接著再把這個佛念送入意根,然後就進入止靜的時間。在止靜當中,再將佛念進一步地送入心。
開靜時,就開始起回向的心,所以,很自然地,從贊佛偈一直念到回向偈。
這就是我們念佛堂裏,“阿彌陀佛”這個電臺的節目。如果你配合得好的話,就會感到輕松愉快,七天裏都能享受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滋味,乃至下香休息時,這種電臺的余韻還可以繼續維持。譬如用齋時、午休時、睡覺時,你都知道如何去接收它。
所以,希望大家在第一天就發一個願,願自己在這七天裏學會收聽極樂世界的電臺。如果能學到這個,回去之後就會受用不盡。這時娑婆世界的電臺對你而言已經沒有滋味了,何況是那些電視、電影呢?它們更是沒有滋味了。
這一點是在第一天的時候,希望大家先要想清楚的。
今天講到這裏。
重虛堂師兄提供
《念佛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