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科學論▪P2

  ..續本文上一頁

  現代社會對佛教缺少足夠的了解,這是非常遺憾的事。如果人們尤其是知識界對佛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想他們會深受感染的,因爲釋迦牟尼佛宣說了許多真理,原來就追求這些真理的人自然會受到啓發而深深地折服。如馬拉達克裏希南博士說:“當我閱讀佛陀的說教時,我們爲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動。”佛的理性精神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則是從其理性精神折射出來的高尚品德,這高尚品德爲每一個善良的人都畢生竭力追求。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思·缪勒因此而說:“佛就是其所宣說的所有美德的化身,在他四五十年間成功而事件繁多的傳教生涯中,他將所有的言說都付諸于實踐,任何一處都不曾發現他表現過人性的弱點或發泄過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准則,是世間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則。”

  第叁節 佛教科學的奧秘

  本世紀以來,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各個研究領域的廣度、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許多課題都已慢慢接近或已等同于佛法的理論,而且今後與佛法相契合的科學發現也必將日益增多。但另一方面,佛法中又有相當一部分內容科學永遠無法涉及。英國的鮑羅登博士也說:“佛教爲今日人類之救星!現今研究佛教學者漸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雖科學、哲學有長足進步,然其發明之最如理處也要和佛法相通,況佛法有其最深奧、廣大處,最真實適用處,決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可企及。”而那些科學無法涉及的方面有:紛繁複雜的因果關系,甚深的空性,遠離言思的勝觀,以及牽涉到心性奧秘的五道十地等等。

  正如上所說,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兩者追求的目標都是要揭示這個世界的本質真理,而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故兩者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同。佛法已徹底明了地描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面目,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尊佛陀就已經徹悟宇宙的終極真理,達到無上的智慧,照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間和一切空間的所有事物的本質實相,即明了一切時空維數中萬事萬物的本相,即在深廣無邊的智慧中真實現見一切事物皆是緣起而生,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消失則亡,有因必生果,有果必有其因,而緣起生的事物皆無有不變的自性,無自性而本來平等,無我性而原本清淨。

  而現代科學由于方法手段的局限性,還遠遠沒有達到其所追求的目標。這種局限性表現在物質特性的深入探索和精神本質的表層分析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自然科學領域偏執于物質特性的現象,和社會科學領域偏執與精神有關的現象。這樣,自然科學主要以人的感官觀察和儀器測量,即依靠顯微鏡等等的儀器,探索到儀器所不能繼續探索下去的那一步,就是科學家們所發現的最先進成果。不難看出,這種先進成果帶有明顯的不成熟性與片面性。不成熟性,是因爲,當儀器改進後,探索的結果也會變化;而片面性,是因爲,感官和儀器只能觸及表面現象,因而只能不斷重複用較隱蔽的現象去解釋表面現象的工作,甚至對超過叁維空間的事物就無能爲力,只能借助于數理推算,因此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就局限于現象的範圍,即用現象去解釋現象,未能深入現象後面的本質,不能如實照見事物緣起無自性的實相。另一方面,社會科學主要依賴于人的分別念,它沒有佛教中息滅分別妄念的禅觀方法和發心修法,因此,依靠分別念的研究工作猶如火堆上面的不斷上升的煙,離火越來越遠,越來越分散,最後不知源于何處。因此,目前社會科學也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真理。

  但佛陀的智慧遠遠高出于這些最最先進的儀器所及,因此用超越分別念的覺性所證悟的真理便遠遠超出科學家們的想象。如《華嚴經》中佛陀闡述了“一塵中有塵數刹”的道理,這麼多個廣袤無垠的刹土,含攝于這麼小的一粒微塵之中,便是用顯微鏡等現代先進儀器以及通過凡夫尋思分別念所永遠不能發現的真理。

  我們都知道,如今西方文明國家的科學技術對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諸多的便利,而西方科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物質,但對人類精神方面的探討研究非常鮮少。我一直認爲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發展,才能共創人類的美好。科學家們雖然用自己的分別意識作了實驗和抉擇,但未深入研究內心世界的緣故,也不能得出一個亘古不變的可靠結論。由此在生活中碰到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時他們也就無法超越。他們一生中孜孜探求外境的真理並對社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當偶爾反觀自己,産生出諸如“我是誰?”“心的本體是什麼?”這一類問題時,便往往一片茫然。美國的沈家祯博士曾說:“根據我有限的知識,科學家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對“究竟什麼是我”的問題有一個答案,只對“我”提出了疑問,也因此有的科學家對“我”並不如一般人的執著。”那時,如果了解了佛教義理,就可順利解決這類比較棘手的問題,在叁藏十二部的經典中,處處都閃爍著有關精神論述的智慧火花。因此科學家尤智表說:“科學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兩盞明燈,他們照破了世間的愚暗,解除了人們的迷執,使人類的智慧得以無止境的發展,而達到無上的正覺,可惜現代的科學只限于明了物質的相貌,凡有關于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盞慧燈,不足以破除迷暗。”

  一個社會,僅僅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仍是遠遠不夠的,就象一個人,只是腰纏萬貫而缺少思想道德的修養仍會被世人認爲病態一樣。現代社會只注重發展物質,而忽視精神的升華,甚至會背離人們起初的良好願望而自吞苦果。如現代高科技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就爲人類增加了許多恐怖與痛苦,科學家們只在其領域裏從事研究,而不考慮研究成果對人類的危害,便是缺乏慈悲的表現,而當沒有慈悲的人掌握了這些高殺傷率的武器時,局部甚至全部人類的滅頂之災就會隨時降臨。而佛教的慈悲精神與之恰恰相反,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說:“佛教是曆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更是大慈大悲,即以真摯的愛心與忘我的精神來救護、普度一切衆生。孫中山先生在《軍人精神教育錄》中也贊揚佛教“以犧牲爲主,救濟衆生”。數千年來,佛教信仰一直在社會各階層綿延不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佛教慈悲精神的吸引。摩尼·巴格西在《我們的佛陀》中說:“最讓人吃驚的一點是,佛陀是一個冷靜的科學大腦與一顆飽含深切同情的熱誠愛心的獨特的結合體。今天的世界越來越朝向佛陀,因爲,只有他是人類良知的表率。”

  第四節 佛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

  在我所遇到的各種學說中,包括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以及其余的宗教,沒有一個能最終解決我的疑惑,而且愈研究愈覺得徒勞無益。在遇到了佛教後,我才找到了慈悲與智慧的究竟正道,在解除人類痛苦和博大精深方面,超過了其他任何一門學說,而且愈研究愈有興趣。瑞士的德維茲教授也有同樣的體驗:“不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已經觀察了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宗教體系,我最後得知從意境美妙和博大精神來看,沒有那一種宗教能超過佛教的四聖谛八正道,因此我願意按八正道去安排我的生活。”

  世界上各種宗教林立,大多數都有導人向善、淨化社會的良好功能,因此信教的人與不信教的人在性情、人格上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1993年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在加拿大與一百多位博士的座談會上說:“沒有學過宗教的人,難以確立一種正確的行爲標准,學過宗教的人行爲、處事則會更趨于合理。而在所有宗教中,最爲殊勝的即爲佛教。”關于佛教殊勝的觀點,並非只是佛弟子的一種偏執之詞,人們可以通過對流行于世的浩瀚佛教經論所诠釋的豐富涵義與其余宗教涵義之間作冷靜、客觀的比較,即可得出上述結論。比如在理論上,佛法包含了所有宗教導人向善的特點,也具體分析了多數宗教中最高精神象征“萬能神”的真實涵義與在理論上的層次;在實踐中,其他宗教通過修持實踐所能達到的種種果位(即最高境界和成就)在佛教中都可找到對應的位置,而佛教中那些比較超勝的果位(如阿羅漢、菩薩、佛陀)卻已遠遠超出了其他宗教的範疇。因此從教義上,佛教的殊勝已非其余宗教之所能及。如參與了“百日維新”的思想家譚嗣同曾說:“佛教大矣,孔次大,耶爲小。”即佛教最爲博大精深,而儒家與基督教則相對較遜色。又說:“私謂釋迦玄言,出過晚周諸子不可計數,程朱以下尤不足論。”馬克思、恩格斯也都認爲佛教中的辯證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如馬克思曾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米爾曼主教也說:“我越來越覺得釋迦牟尼就是道路、真理和生活。”一位穆斯林學者評價道:“佛不僅是佛教徒的財富,他也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他的教法,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通用的。”

  伊斯蘭教主張“信我者生,不信者死”,基督教也主張“信者得救”,而佛教則主張絕對的理智,並完全放棄強迫與暴力,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即佛教雖然超勝世間任何一門學問和宗教,但佛陀已證悟到,一切因緣而生的事物皆無有自性,都以如夢如幻如水月般的顯現而存在,本來即是清淨,基于如是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證悟,故佛教能真正平等地看待宇宙中發生的所有現象而擺脫一切執著,並能以徹底無我的出世精神,來做慈悲地救度每一個受苦衆生的入世事業,故佛教贏得了希求脫離痛苦和追求真理的每一個有情衆生的心,不管他是屬于何種宗派和持任何見解的人,所以只有佛教才是整個宇宙的宗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是過去、現在、未來整個有情世界的宗教,她在無生無滅的法界中永時長存!如斯裏蘭卡前總理班達拉奈克說:“只要日月繼續存在,只要人類還繼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佛法就會一直延續,因爲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現代西方科學之父愛因斯坦評論說:“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

《佛教科學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宗斷惑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