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科學論▪P21

  ..續本文上一頁重現于今朝。

  生活在這個人人恣情享樂的社會中的人們,對于出家一事無法理解,在佛法不興盛的地方,人們見到出家人時甚至象見到外星人一樣的新奇。然而出家爲僧、專志辦道,對于絕大多數追求佛法真谛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最佳的選擇。曆史上,出家人的地位一直受到尊崇,如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炀帝)請智受菩薩戒,並賜智爲智者大師,開皇十八年,晉王爲智者大師建造了天臺寺,後改名國清寺。智者尊隋炀帝爲天臺宗總持,隋炀帝封智者爲國師。唐代開國君主唐太宗也曾感歎:“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將相所易爲。”唐代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曾是七代帝王之師。五代時吳越王錢(852—932),小時曾受高僧洪堙指點,發達後見洪堙必跪拜,稱自己爲弟子,並大興佛教,使人心向善,安居樂業。元朝的薩迦班智達、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國師。清朝曆代帝王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無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們都依止了高僧大德,並拜玉琳、金剛戒等僧人爲國師。順治皇帝在其《贊僧詩》中有“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當初一念差,黃袍換卻紫袈裟”之句,意即前世出家爲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沒有承繼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無限的懊悔之情。

  而曆代名臣如宋代的王安石、元朝的耶律楚材等本身即是佛門居士,事出家人爲師。曆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王維、宋朝的蘇東坡、辛棄疾等等,也多與僧人交遊,從這些高僧大德超凡脫俗的氣質中受到啓發,而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在1987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一次會議上,一語驚人,說自己前世是一個禅宗和尚,爲此趙樸初老居士還當即賦詞一首。在《紅樓夢》等文學名著中,也描述了飄逸清靜的出家生活,令人感動,使人向往。在藏族曆史上,著名的赤松德贊等國王也是對出家人至誠恭敬,現在世界上緬甸、泰國、斯裏蘭卡等等國家元首常對出家人恭敬禮拜,筆者在1990年親見不丹國王深格王休在上師晉美彭措仁波切前五體投地,恭敬頂禮,以示敬意。這些有地位、有福份的國家元首也對出家人如此恭敬,那更何況我們一般的人們呢?

  第叁節 出家以報父母恩

  關于出家與在家的利弊,《法苑珠林》中有明確的對比:“出家造惡極難,如陸地行船,在家起過極易,如海中泛舟,出家修道易爲,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實難,如陸地行船。”從世間法上講,一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家立業,但要從報恩的角度來說,則出家後更能報答父母的恩德。

  世間上的普通人,一生都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當中,根本抽不出時間來爲父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即使少數人發孝心想爲父母做一些善事,但因爲其不明因果善惡取舍,煩惱業力深重,非僅報不了父母的深恩于萬一,反而以自己的愚癡和惡劣行爲父母造下了許許多多的罪業,何況現在世間上的很多人根本就是不恭敬孝順父母,甚至還經常打罵、淩辱父母。怎樣才能報得了父母的恩德呢?真正以佛經的道理,只有出家後精進于佛法的聞思修行,最後證得解脫的佛果,這樣才能究竟報答了父母的恩德,因爲得到佛果後,自己方有最大的能力幫助父母及無數的衆生從輪回苦海中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

  出家人出家的目的,並不象世間上一般的人,只是爲了追求滿足此生此世的一些蠅頭小利,而是爲了解決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就象明代憨山大師在《夢遊集》中所說:“從上古人出家本爲生死大事”。所以世間許多人根本不理解出家這種行爲,更不懂得出家學佛修行是一件有巨大功德和利益的大事。他們是一味地貪著,就象無知小兒遊戲造土房一樣,以爲在家人過的那些生活是多麼地好,而出家人則是很可憐的。但以修苦行而聞名于世的大成就者瑜伽士米拉日巴,在看見幾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時,則很感歎地對她們說:“你們世間上的人看見我很可憐,我米拉日巴看見你們世間上的人,也覺得是真可憐!我們彼此相顧兩可憐。”

  所以如果一個人出家得道,他在家的父母能由此得到很大的功德和利益,所謂:“一人成道,九祖超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出家修行證得道果後,非但他今生的父母,而且他往世九代的祖先和父母都會因此而往生到善趣享受無邊快樂。比如,唐朝福州玄沙院宗一禅師,俗姓謝,他的父親捕魚爲生,不幸掉到水裏淹死了,宗一禅師因此出家,來報答父親養育的恩德。有一天他正出去參訪時,被擦傷腳流出了血,他因此而豁然大悟。後來有一天晚上忽然夢見父親來相謝說:“因你出家,明心見性的功德的拔薦,我已得生天,所以來通報你這個好消息。”

  實際上,一個出家人,在沒有得到佛果之前的修行過程當中,以其戒定慧功德及上師叁寶的加持力,就能給親友帶來很大的利益。比如在《佛說盂蘭盆經》中有目連行孝救母的故事,目連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他用神通觀察,見到亡母生于餓鬼中,不得飲食倍受饑渴,目連悲痛欲絕,而自己空有神通第一之稱譽。只因其亡母業力深重,縱施神通,卻不能利益其亡母,後遂請教于佛前。佛陀教以于僧自恣日齋奉十方僧衆,以十方僧衆的願力而救母出離了苦海。又據《缁門崇行錄》記載,唐朝京城大安國寺的子鄰法師,在家時他的母親不信叁寶,不讓子鄰師出家,子鄰師就只好逃離家鄉到東都依止廣愛寺的廣修律師出了家。有一天忽然懷念雙親,乃回家探親。這時他的父親已雙眼失明,母親已去世叁年了。子鄰師乃鋪設座具,誦《法華經》,發誓求知母親死後生到何方。當天晚上,夢見東嶽大帝告訴他說:“您母親死後墮落地獄,現在受各種苦楚。”子鄰師悲痛欲絕,遂到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前,哀泣禮拜,拜到四萬拜,忽然有呼叫子鄰法師的聲音,擡頭仰望空中,看見母親向他謝道:“承蒙你禮佛陀舍利的功德力,我得以往生忉利天了。”說完就不見了。

  所以藏族習慣上只要子女出家,父母就信感滿足,認爲已經報答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南傳佛教也有將兒女送至寺院短期出家,使其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習俗,這些都是社會佛法化而産生的良好傳統。

  第四節 追隨先賢的足迹

  正如古代有許多仁人志士尊崇佛法和出家僧衆一樣,當今也有許多傑出人物如一些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同樣崇敬佛法中的高深智慧和高尚品格,甚至進而一生之中孜孜追求並舍俗出家。比如,在中國當代有弘一大師,在家時爲一富家子弟,曾以自己傑出的藝術才華而譽滿當時,正當他輝煌的藝術生涯和個人的人生圓滿達到極爲頂峰的時候,他卻毅然舍俗出家,潛心于佛學修證,並成爲了中國本世紀最著名的幾大高僧之一。又如英國哲學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哲學性,1956他寫的專著連續印了十七版,均銷售一空,並翻譯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國文字,後來他旅遊至印度,在靈鹫山見到了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帶他到寂靜處,整整給他傳授了一年的佛法,還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後他回到倫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衆多專家、學者邀請他作了一次演講,演講時,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紹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論著中唯物哲學的錯誤之處,並作了忏悔,還一一回答了大家關于佛法與哲學等的各類問題。當時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學博士甄克費勒、化學博士羅斯哈德,天文學博士哀潑思等等。

  既然從古到今的層出不窮的很多傑出人物們,他們都能放得下世間上各種高深的學問和藝術,也毫不留戀自己擁有的萬貫家産、名望乃至于世界上最顯赫的王位,而毅然出家,那我們社會上的一些普通人既然想出家,那還有什麼值得留戀不舍的呢?所以我們有些人既發願出家,那就必須要當即放下許多世間的妄想,立即就去出家,對此要有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決心,否則打算將來某個時候再去出家這也不一定就能實現,這樣以前想出家的善願也就成了夢幻泡影而遺憾終生。

  比如中國南宋名將嶽飛駐軍江州期間,曾常到廬山東林寺禮佛參禅,並特請高僧慧海上人任東林寺主持,二人論佛談禅,來往非常密切。由于經常置身于晨鍾暮鼓的寺院,耳濡目染出家人那樣悠遊林下安甯幸福的生活,心裏非常羨慕,于是便萌發了想終生出家學佛的念頭,但他卻打算抗金複國功成名就之後再棄官歸隱學佛,正如他在准備大舉北伐收回失地前夕所作的《記浮屠慧海》一詩中所表明的“歸休終作赤松遊”,告訴慧海上人,他打算功成身退之後,與僧納朝夕往還,終生參禅問道,在他與皇帝的奏章中也表達了同樣的宿願。但正當他意氣風發所向無敵的時候,還沒等到“歸休終作赤松遊”,卻被趙構、秦桧一夥陷害而亡,終成千古憾事!

  因此我們如果發心出家,就不要再瞻前顧後,而應該當機立斷馬上就去出家。比如南宋皇帝趙顯,四歲時即登基,後來宋朝被元軍所滅。等到趙顯長到十八歲懂事的時候,由于親眼目睹了世間人生無常幻滅的道理,作爲一個堂堂的大宋皇帝,他並沒有去執迷于諸如複國之類的大夢,而是決心走上一條追求真理徹底解脫的學佛大道。于是他毅然出家到了西藏的薩迦大寺,潛心于佛法的修證。這樣不僅消除了當時元朝皇帝爲絕後患而想鏟除他的念頭,並且他也從孜孜于佛法的修學中,獲得了超越世間的無上快樂,最終成爲了藏漢佛經的翻譯大師。西藏人民至今也在懷念這位佛門中的帝王高僧。

  第五節 即生成就的簡單法門

  上面,我們在佛法與科學方面已進行了對比,若有緣的善男子、善女人看完之後,覺得佛法確實是偉大而富有特色的,那希望您們也應該學習佛法。怎樣來進行學習呢?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非常地甚深廣大,在我們這個短暫的人生當中很難于完全地精通。但只要是有信心和智慧,有一個在一生之中也能夠成就的簡單法門,總括起來有十條我可以在這裏爲大家作一個基本…

《佛教科學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宗斷惑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