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教言(全知麥彭仁波切)▪P2

  ..續本文上一頁者亦因其業緣、根基之差別,而有下世或他世等如應往生,但若具足猛厲信願,不依其他,彼因即圓滿一切廣大資糧。因凡聽聞極樂世界及佛號之衆生,必定是往昔積過廣大資糧者。佛經雲:“未來之時,乃至佛法隱沒間,于此廣大法門,一切佛亦贊歎,一切佛亦稱揚,一切佛亦所賜,此法能速成一切種智。任何衆生,若耳邊聞此法已,則彼獲得極善妙,發起諸善根,侍奉昔如來,佛陀加被之。耳聞佛號者,應當生歡喜,應得廣勝喜。並當受持、諷誦、精通、爲他廣說、歡欣修持,乃至繕寫而供養。彼等亦生甚多功德,其德不易思量也。”佛經又雲:“若不造福者,不會聞此法,成就菩薩者,彼將聞此語。”又雲:“何人聽聞此勝法,彼得歡喜念善逝,何人信仰佛菩薩,彼等過去爲我友。”由此等聖教所說之義,可推斷今聞佛號等是十分難得,如獲寶藏之理,而了知往昔有廣大資糧之因,並可推知將來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也。設使一般凡夫不能了知其前世爲如何,後世又成如何,有無解脫和一切種智之緣份等,且大阿羅漢亦不能如理了知彼等自相續,猶如巴吉施主之善根 [9]也。由諸衆生之業緣、根基差別,其所成就之果亦不同,但若具備大信願者,則可知其無有不具緣份者,對極樂世界及接引導師阿彌陀佛生信心者,均成就廣大資糧。如前經中已宣說此勝過塵數刹滿寶而布施等之理。其他佛經亦雲:“若聞善逝名號者,菩提道中不退轉,乃至菩提間,得陀羅尼,不生女身,恒時淨梵行,生于賢族,獲得殊勝等持,歡喜菩薩行,相逢極喜善根。”等將得無量功德之故。

  總之,此極樂世界有如是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凡生于此刹土者,均是住于菩提樹王下,親見善逝如來,現前聖者之斷證功德,皆成不退果位。彼等皆已具足超勝其他菩薩之殊勝功德者,即于此一生中,經過一切諸道等,有難以思測之功德。是故,若以自力而修持與此刹菩薩同份之功德,則需經過無數大劫,但此處對具有信心和意樂之有緣者,因善逝阿彌陀佛往世之誓死願力與超思智慧力,及大慈大悲力,將彼引往刹土,如被人牽發,別無所趣,並自在廣大諸功德,此如貧人久時辛勞所尋覓之財富,亦無法與突然獲得如意寶者之財物相比也。是故,由衆生之善緣與佛陀之超思智慧二者互成緣起之力,則極爲難修之道,亦無勤而能成就。一般經中亦說:“如旁生之行等五種快慢不同之道。”此外,有成就密咒者,將粗身變爲清淨身,便得欲色界持明,並以本尊攝收彼身而圓滿有學道或無學道之果。《密咒金剛乘道》中說:“于濁世短暫一生中,亦能成就雙運果位。”對此等之理,若善觀察,則能了知諸法之能力不可思議。若依彼力,則具重大意義之事,亦能無勤而成辦故,乃極爲希有矣!而不能成立彼等爲非理也。

  如是此處亦無勤而得具有重大意義之往生淨土之事,亦並非不合理。因彼善逝如來之無量智慧幻變,對此成爲事勢理[10]故,並其能立之正教對此成爲正量故。則爲何有些劣種尋思者,只承認善逝所說之極樂世界具有廣大功德之一部分聖教,而不承認依此廣大功德並聽聞佛號,即能往生淨土之另一部分聖教耶?此等諸人,對極爲隱蔽之所量聖教義,無有善于觀察之智慧力,而以如孩童之胡言亂語來攪亂善逝聖教之義。世間俗衆,本來被粗猛疑惑所逼迫,再更增添疑惑,本來有者生合理猶豫,而仍願往生極樂世界,聽到此語後,此等人反而生起非理猶豫,使積累善根等而願往生之重大事,悉皆失壞。智力未充沛之其他人,也本來有願意往生之意樂,而聽此語後,彼等只會唐捐而已。

  除此之處,對不能往生之理,無有任何勢理之語,因從極樂世界之功德與往生淨土而言,對此二者皆無有任何妨難,更不能成立如是所說之因爲非理也。設若無有任何理證,而僅憑自己之感覺,不信往生之因,則對淨土之功德,如來之智慧,甚深之道方便等法,亦生猶豫故,最終此人失去自己學道之機會也。如是佛經中亦雲:“彌勒尊者,如是吾已作善逝之事業,汝亦勿生猶豫,且當精勤,于無貪無障之如來智慧,勿生疑惑,否則,汝將進于極殊勝之寶牢中矣!”又雲:“彌勒尊者,爲不失壞此法門,當作大交付也。爲不隱沒佛法,當爲精勤,且勿攪亂佛陀教言,否則,恒受損害、不利、不安、痛苦及墮入邪道矣。”當知如是所說之理後,應思:“此等之理皆由善逝如來之不可思議智慧力而生。”並斷除猶豫,誠盡生喜,衷發意樂。否則,有者認爲,僅僅依靠信心和意樂不能往生者,彼等實際上以爲佛之誓願和智慧無有如此能力,且對真正聖教生起疑惑,乃極不應理,如《梵天請問經》雲:“于佛生疑陷入大深淵,世間諸衆無法救彼人,佛教之中劣者自毀自,彼者無怙即將墮惡趣”;《淨土經》雲:“持有邪見劣種畏懼者,對于佛法不能起信心,何人往昔侍奉佛陀者,彼等即學世間怙主行。猶如瞎盲士夫至暗室,不知道路況說能指道,如是聲聞不知佛智慧,其余一切衆生何堪言。如來明知如來之功德,非爲天龍夜叉聲聞知,宣說勝妙佛陀之智慧,此乃非爲辟支佛之道。設若一切衆生成善逝,精通勝義清淨智慧者,彼等經劫或以超劫中,縱使贊說一佛之功德,彼等終將悉皆成涅,其多俱胝劫中雖宣說,然亦不盡如來智慧量。如是佛陀智慧真希有!是故智者應知此等理。佛說何人信仰于吾語,如來視爲清淨智慧蘊,恒說唯佛遍知一切法。極爲難得暇滿之人身,更爲難遇如來出于世,故爲恒得信心與智慧,有緣智者應當精勤也。”如是所說。

  若具有善緣並歡喜甚深教言者,即能了知諸衆生之業力、根基、緣份等不同差別,而說道次第亦爲無量故,彼等成就果位亦有勤與無勤等不同,此乃諸法之能力不可思議,誰亦無法破斥。如是又了知,以善逝如來之智慧力,無勤而獲得如此重大之事,此即甚爲應理。佛經雲:“阿難陀,成熟業感,現行業力,皆可得不可思議,如來出有壞之諸善根、諸神變、諸加持等亦是不可思議,誰亦不能衡量彼邊、了知彼量及思維彼理,否則,如來之境,非不可思議也。”如是所說,譬如,行者以密咒而成就天尊時,其天尊之手,置于行者之頂,于此刹那,行者即獲得諸神通,此乃密咒之力,而行者不須先修禅定等成就神通之因。若先已成就,則密咒有何甚深特征之力!如是成就之物力[11],或見諸佛菩薩,或以佛菩薩之加持,或聞佛法便立即能顯現聖谛等,在顯密經續中如是所說之義,對此不應生起邪見,凡入佛門者,對往生淨土之理,亦不應生猶豫,因彼等與上述之理相同故。是故,凡往生極樂世界者,便立即獲得廣大功德,亦由聽聞如來名號,並對此生信等因,方生如是功德,此乃佛陀之誓願差別極爲奇妙。是故如是所宣說之此法門,甚爲殊勝奇特。佛經雲:“出有壞,汝之諸根,極爲明淨。”如是從諸言緣起至廣說彼理也。

  是故,具勝緣者,恭敬此等佛經,如同善男子聆聽仙人父親之教誨[12],即得到實義。如是對善逝教言,隨信而行者,如理行善,則無欺能得往生淨土之勝妙。又隨法而行之有緣者,對佛陀聖言,以理智力觀察,而生勝解,對不可思議之智慧,亦生起清淨之定解,如同明目者,依靠陽光,現見色法。如是宣說極爲隱蔽所量之此等聖教義,無猶豫而行持,即能獲得如此所抉擇之無上之義。是故于此一切所知中,具足無等無比之功德者,即是出有壞善逝佛果,能得佛果之因,即爲行持無量之菩薩行。若欲求菩薩行,並欲救度諸衆之苦,如是具大悲心者,經善觀察之時,了知此等一切衆生,皆是被粗猛業惑所迫,不具勝智等故,難以通達一切甚深廣大之諸道,然彼等衆生,亦于無難無勤安樂之中,能圓滿一切普賢行願之殊勝方便法,即是此說之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其原因爲:往生此刹,是依佛陀之誓願和智慧力,僅有信願者,亦能往生,其往生之後,便無勤而獲得信等勝妙諸功德,于道不退失,將圓滿一切普賢妙行也。是故佛見此等之理,于《普賢行願品》中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如是所說也。是故修持此法極爲容易,並具重大實義故。

  若欲精勤修持往生極樂世界之修法者,則應了知有白日和夜間之二種修法。初白日修法者,憶念經中所說佛刹之一切能依所依[13]諸功德。對此發清淨信及願往生之意樂信,于甚深幻化,起猛厲勝解信,並無間斷而觀想作意淨土之相,盡力積累善根,爲往生此刹而發猛厲意樂,並回向此善也。彼亦,以竅訣而言,速時能圓滿無邊資糧並積善、淨罪增妙法之攝要爲七支供,故勤修七支供,念誦阿彌陀佛名號,誦持咒語,請求聖者勿舍誓願而祈禱等勤修瑜伽也。夜間修法者,臨睡之時,觀想自己住于極樂世界並親見阿彌陀佛,如是猛厲意樂中不離正念而睡眠。此白日修煉淨土與夜間修往生法之有關殊勝方便之要,于新派、舊派及經教伏藏中均有詳細之不同竅訣,應知彼等之理也。

  總之首先了知往生之功德和能夠往生之理後,日夜不斷,勵力勤修,一切善根皆爲往生淨土而回向。若如是行持,則上等者,于今世能親見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並得授記往生彼刹之相;中等者,獲得證相式加持;下等者亦于夢中見淨土和阿彌陀佛,此即往生之相。因爲其意樂力,于夢中見彼等,最低亦必定種下善根習氣故,如是細微之意樂習氣,亦能作往生之因,是因佛陀之誓願力故。

  若雖未得如是明顯之相,但由于今生發猛厲之信心與意樂者亦可往生,甚至于臨終之時,使聞佛號,並對此起信願者,亦能往生,因臨死之際,所緣諸心識,皆具極強力並依阿彌陀佛之殊勝誓願力故。在中陰時,若能憶念佛號者,亦能作立即往生彼刹之因,因于中陰之時,其容易轉變,並佛陀之誓願極具強力故。是故無論于今生,或臨終,或中陰時,皆當修行此要,乃極爲重要也。

  戒律清淨聞思已究竟,信勤勇猛積累廣資糧。

  淨土妙行圓滿瑜伽要,恒時不斷精勤修行者。

  無等恩惠上師如意寶,其語勸請造此論文時,

  吾發清淨無垢之等起[14],離諸貪嗔破立之分別,

  于此修煉無等淨土要,余衆雖離細微疑惑障,

  然而著論無邊功德故,我思此理精勤造此論。

  彼此善聚猶如妙日光,遣除一切能障諸疑暗,

  顯明深廣殊勝妙智慧,及與彼因無垢經教典。

  願諸衆生具足勝信德,如理成就無量光壽佛,

  善逝如來廣大諸宏願,以及無邊如海之悲智。

  此論是由我等最初大善知識,圓滿叁學功德者,行持菩薩行因自在往生極樂世界,無等恩惠名稱幢吉祥賢足比丘,賜予吉祥天綢(哈達)、稿紙等,並再叁勸請之故,其弟子麥彭加達樣卻加于達倉靜處,爲報上師之恩而造此論供奉,依此善根,願諸衆生,往生極樂國,善哉,吉祥也。

  譯于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漢經堂

  一九九七年一月

  注釋:

  [1]麥彭仁波切(1846~1912),文殊菩薩化身,七歲時便造成了歸納整個顯密

  竅訣的《定解寶燈論》。爲曆史上唯一不經有勤修學而顯現究竟智慧的大成

  就者。一生中著述了大量顯密論著及修法儀軌,爲甯瑪巴教法的大紹隆者,

  于後世影響極大。

  [2]發本師之心:應敬重此法如敬重本師釋迦牟尼佛。

  [3]出有壞:梵語薄伽梵之藏文意譯,漢譯爲“世尊”。“出”謂超出生死涅槃

  二連;“有”謂有六功德;“壞”謂壞滅四魔。

  [4]量士夫:量指正量,士夫指補特伽羅。因爲佛的身口意清淨,無諸垢染,故

  爲量士夫。

  [5]經叁觀察:經過現量、比量及聖教量的觀察。

  [6]第叁處:即聖教量。第一處爲現量,第二處爲比量。

  [7]等持:禅定。

  [8]別時意趣:佛說法之四意趣之一,指在余時方能得到利益。

  [9]巴吉施主之善根:無量劫前巴吉施主曾爲一蟲身,落入水中時順水流繞塔叁

  周,以此種下善根。

  [10]事勢理:法性力,亦即與空性無二之自然規律。

  [11]成就之物力:如灌頂時之不可思議加持。

  [12]善男子聆聽仙人父親的教誨:仙人指婆羅門,以前印度婆羅門教爲父子親傳。

  [13]能依所依:此能依謂阿彌陀佛,此所依指極樂刹土中之器情世界。

  [14]等起:意樂。

  

  

《淨土教言(全知麥彭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