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的意義(山口益)

  念佛的意義

  山口益

  

  若說佛教系智慧之宗教,而現行之各宗派,如念佛、禅、唱題、祈禱等,究竟它是什麼意義?這將是一個問題。自古以來,實踐佛道的方針,在戒定慧叁學之中,由慧學得以轉迷開悟,而實現佛教的最終目的,戒學與定學,爲成就慧學前之方便法門。因此,後代之各宗,即使因修道的體系日趨複雜,然以慧學爲修道之中心這一點,可說是不可更動的根本原則。淨土教之念佛與禅宗的坐禅,本來即爲慧學的方便法。故傳統上將佛教列爲智慧的宗教,是本來如此的。然而,爲應時代與民族之異別,有時慧解思想較受重視,有時又怠于修道,教團風紀紊亂,而産生種種偏頗的傾向,爲肅正此風氣,而有特別強調禅、念佛,或戒律修行的必要,因此,律宗、禅宗,或淨土教等遂紛紛成立。

  然而,若從所謂“智慧的宗教”之傳統來看,淨土教的念佛思想具有特異的性格。如上面所述,淨土教的佛身論與對人生的看法,顯著的和基督教的思想相近,其修道論亦有同樣的類似點。這種情形,同樣是淨土教,有依般舟叁昧經,或依觀佛叁昧經等經典,于心中觀想佛,爲念佛之正義,其觀想多爲修道前的方便法,再進一步則爲進入觀想佛教真理的慧學。然至唐代善導或法燃的淨土教,以專念彌陀名號爲往生之正定業,念佛與諸行對照時,有廢諸行而專念佛的所謂“廢立批判”,即以稱名念佛爲修道之中心。這種情形,可說是對以“叁學”爲修道原則的一大改變。特別是親鸾,以信心爲修道本義。此以信心爲本的立場,從原則上說,顯著的有與基督教神學接近之感。僅以信仰爲主的基督教信義論,與真宗之以信心爲本的立場可說是一致的。又如基督教信仰,即蒙神恩寵的思想也與真宗蒙如來他力回向的信心一致。

  然而,兩者的思想卻決不是相同的。真宗的阿彌陀佛,由覺證真如法性的佛陀,因自身與一切衆生有親緣關系,不忍衆生受流轉之苦惱,由于欲令一切衆生皆能證得佛道的一念大悲心,而有法藏菩薩發願修行,因其修行成就,而于一切衆生之上,開顯佛之覺證,建立莊嚴的淨土,即稱爲阿彌陀佛。成就願行,建立淨土而成佛,此阿彌陀佛成佛的證驗,因釋迦如來說《無量壽經》而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回向一切衆生,故衆生只要聞信名號成就,遂得往生淨土,即達佛之覺證。此即因他力回向之信心而能往生成佛。這種阿彌陀佛因衆生而修成的願行,與耶酥代人類死于十字架的贖罪思想一致;但是,阿彌陀佛並非即如耶和華創造天地的超越神,而是完成大乘菩薩的修行而成佛者。

  所謂歸命阿彌陀佛,即由阿彌陀佛不度盡一切衆生不取正覺的“無住處涅槃”之本願,爲成就此本願之稱名念佛,乃假《大無量壽經》之說法而回施于一切衆生。回施名號者,即一切衆生因阿彌陀佛本願之智慧,忏悔反省自己無始以來的罪業,慚愧自力修行不可能成佛得道,而對于妨礙修道的業障生起自覺,那是實存的立場。基于此心境,惟有阿彌陀佛之本願,爲受業障苦惱之自己可達到成佛的無上方便,因此而歡喜信受。信受阿彌陀佛的慈悲方便,爲人類僅存的唯一途徑,連其信心亦因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而回向領受,此即他力回向之信心。

  以信心爲修道之本義,即以信心爲本的立場,實乃“智慧的宗教”——佛教之傳統爲基礎。親鸾以信心,或因大悲廣慧之力而授者,稱爲信心之智慧,或稱正智,即強調信心乃依據佛智者。然而,真宗之信心,並非信仰創造宇宙之神,或最後審判的人格神,而是智慧之信心,能往生淨土,得證涅槃的唯一途徑,即以佛的智慧爲本質。親鸾之高僧和贊有雲:

  無礙光如來之名號

  與那光明之智相

  劃破無明長夜之陰暗

  乃見衆生之志願

  所謂見衆生之志願,往生淨土,覺證涅槃者,因無始以來衆生之無明業障,須由阿彌陀佛本願之光明智慧方能破斥,此即爲信心,成就此信心者,乃佛教傳統之智慧力。

  忏悔反省自己醜惡的現實,其實存之立場,與其說智慧之宗教,不如說信的立場方爲真正的立場。然而,這種情形,信的立場,並不是像基督教所謂智慧也“冒渎”神,或“反逆”神。佛教之智慧,與基督教違背信仰即排斥之智慧不同。佛陀覺證真如法性之智慧,因法藏菩薩之本願而成就,于衆生深信其本願往生成佛。故此“信”乃佛教傳統,並非脫離智慧者,與其說信心,佛教之智慧更爲具體、更爲現實化。

  親鸾主張無量壽經乃唯一之真實教,且贊仰之,實際上,亦以此實存之立場爲立腳點。與其說唯信之立場,智之宗教方爲真實者,以一切衆生爲對象才能具備世界宗教之真面目。

  摘自《基礎佛學論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