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相上師瑜伽中講解密宗四精要法
修行上師瑜伽的整個過程都要具足四個要點:傳承法脈清淨,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此四精要法在外相上師相應法、內相上師相應法和密相上師瑜伽中都應該如實具備。前者分爲四個階段具備四個要點,後者在一刹那或者一法之中圓滿四精要義。
我們應該時時反觀自己的修行是否具備這四個特點,因爲這四個特點彰顯了顯宗和密宗的區別。我們知道,顯宗修法需要修學叁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密宗卻可以在短短的數月、數年、一生、最長七世之中成辦解脫,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在何處呢?
對此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說,顯宗念誦阿彌陀佛所以慢,密宗念誦金剛薩埵所以快一些。但細致觀待,同樣是依止本尊,同樣是口中念誦,阿彌陀佛和金剛薩埵有什麼不同?如果把顯密之差異安立在本尊和口中念誦不同之上,未免庸俗。
如《叁相燈論》所言:“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爲利根故,極勝秘密乘。”此中從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爲無辛勞、根機爲上等根機四個角度來講解顯密之差異。上師瑜伽四精要法與此四個方面相契合而突顯出密宗的殊勝性。現在我們就站在外相上師瑜伽的立場上講解一下四精要法。
一、傳承法脈清淨
(一)傳承法脈清淨而具普遍之信心
傳承法脈清淨主要講解要具備普遍之信心。
從調伏煩惱的角度來說,小乘的方法是斷絕煩惱,大乘的方法是轉變煩惱,密宗的方法是運用煩惱成辦解脫。大乘和小乘在調伏煩惱之上,除有粗細區分之外,都具有舍棄一邊而另外尋找清淨刹土的特點。而密法則遠離破立,當下所見即爲西方極樂世界,是“煩惱即菩提、叁毒即叁身”的真實境界。但對于初次修學密宗的弟子而言,由于見解不圓滿的緣故,不可能當下看見淨土,所以運用煩惱主要在于淨觀。通過淨觀,強力改變衆生不淨之顯現。所以作爲一個密宗的弟子,淨觀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信心也在于此上。
不管是面對諸佛菩薩還是所有導師、或者所有法,都要以平等心去對待。這一點不僅下乘派要具有,上乘派更應該具備。修學密宗的弟子根機更高一些,那麼就要在信心之上突顯出來。
(二)信心不圓滿故見解無法增上
有人說,我已經修學密宗好多年,但爲何沒有像上師所說般,在短短的時間當中成辦解脫?我好像沒有多大的感覺,這是什麼原因呢?
法永遠不會欺騙我們,曆代傳承祖師也永遠不會欺騙我們,但我們修了那麼長的時間,見解沒有增上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需要反觀一下自己,傳承法脈清淨而具普遍之信心做得如何?是否還是如同以前般,對某些導師具備信心對某些導師不具備信心?信心是否仍舊樹立在分別心之上?若是這樣,就充分說明你的信心有些漏洞,見解不能增長的緣故就在此上。因爲迅速成辦解脫的前提是圓滿一切法義。若四精要法缺少一個,就不成爲一個圓滿的修法。
(叁)不斷增上圓滿普遍之信心
衆生畢竟是衆生,初次依止導師期間會産生很多疑惑,甚至對上師的信心並不是很圓滿。這時候,我們可以改變所觀想的皈依境形象,把上師觀想成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及蓮花生大師等形象。若信心已經達到平等之時,認爲上師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則不需要改變上師的面相,直接觀想上師即可。這也是迅速培養信心的一種方便。
比如有些弟子,雖然理論上了解上師即爲佛,但在實際修行的過程中卻無法做到,觀想上師形象不能消盡煩惱甚至還在增上煩惱,這時候就需要把上師的面相觀想成諸佛菩薩。
你們生長在這樣的環境,平常不能長時間親近導師,若有疑問要多看看這些教言和法本。若出現進入偏道的現象,要立即調整、消除。
不管是依止過還是沒有依止過的導師,都要以平等心來對待。但是和自己沒有緣分的導師,也不要輕易依止。否則,一段時間後産生疑惑或誹謗,會造很大的罪業。在依止導師和修行的過程中都要具備普遍之信心。
二、通達方便
(一)前行之前行
上師瑜伽導修分爲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誦儀軌和回向五個部分。若能遵照曆代傳承祖師的方法修行,成辦解脫指日可待。若在修行中缺少一點,即生成辦解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一輛原裝的汽車一小時可以跑很遠的路程,若要是換了裏面的一個零件,汽車行駛的速度就難以保證。同理,密宗因爲具備殊勝方便的緣故,即身可以成辦解脫,一旦修行之上缺少一個法,即身成辦解脫就不太現實了。
前行之前行要具備幾個方便?一爲地處清淨,二爲立兩種誓言。第一個誓言:即使父母等至親來見,亦不中斷入座而隨順迷亂;第二個誓言:縱遇命難亦不舍棄上述誓言。
(二)入座前行
入座前行分爲身要七支坐法、語要排九節佛風,意要發菩提心叁個要點。
身要七支坐法分爲方便七支坐法和解脫七支坐法,兩者之間的差異,大家不僅要在理論上通達,更要通過實修在操作層面上做到。顯宗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密宗即身可以成辦解脫,兩者在時間之上形成那麼大的差異,歸結到殊勝方便之上,就包括打坐姿勢的小小差異。所以解脫七支坐法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視。
語要排九節佛風。排氣要按照要求一一做到位,同時要配合觀想。我們在講解顯密差異的時候提過密宗修行方便多,像排風就屬于密宗獨特的氣脈明點修法。
意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兩種。世俗菩提心要具備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要具備兩個特點:慈悲緣衆生和智慧緣大覺。這一系列過程都得通達,而不是僅僅走個過程就完事大吉。若只是走個過程,在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止觀交修的時候,就要著重觀修四無量心。這些修行要善巧一點,不要死死地固守一種方式。要時時反觀自己的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自己欠缺哪一方面就著重修行哪一方面的法義。這些都在剖析調伏妄念的範疇之中。
(叁)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分爲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與業之因果。對于這四厭離法,我相信大多數弟子修行得並不是很圓滿。
因爲在我們平常修行的過程中,遇到世俗的某件事情時,很可能便會把修行擱置一旁。這充分地說明了四厭離心的修行並不到位。若四厭離法修行到位的話,你就會把修行作爲重點,而不是把無意義的事情作爲重點。
我們從初次進入佛門直到今天,不管是導師們傳講還是平常自己閱讀不同的教言,都已經知道四厭離心的法義,但是修的過程當中真容易走個過程。所以,對四厭離心的感受並不是很深刻。因此,這方面需要長時間修行。
有些人會問,座上也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果修行共同外前行太多,其他的禅定就沒有時間去做,這該怎麼辦呢?這不要緊。這一座以共同外前行爲主,下一座再契合其他的法,甚至早上修共同外前行時間很短,其他時間可以多看看共同外前行的教言,平常多去思維這些法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天天看到、聽到、遇到的事情都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相關,把這些事情和佛法交融到一起如是去觀想,也是在修共同外前行。共同外前行還是挺重要的。
有人又會問,什麼時候才算是共同外前行觀想合格了呢?
何時你把身心完全投入到修行之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你都不會把修法當做次要;或者對世間的執著越來越小,對出世間的信心越來越強,如此這般的時候,就說明你的共同外前行修得很不錯了。
有時候我們不妨問問自己,自己是在修大圓滿的解脫竅訣法,之前的基礎是否還是很薄弱?若沒有共同外前行的基礎,我們一天都會在忘失正念中度過,修行也就是那麼一回事,甚至修行還會成爲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一個任務。當修行變成任務的時候,就說明共同前行修得不夠圓滿。因此共同外前行非常非常重要,這一點絕不能輕視。平常應該多閱讀《普賢上師言教》、《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前行備忘錄》等等。
我們爲了生存,有時候的確需要追求一些世間事業,但若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追求世間事業的話,還是很不圓滿的。試想一下,今天你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追求世間事業,若是明天就離開人世,你所追求的這一切誰去享用呢?因此還是抽出時間,多修一點法。
平常不論我講什麼樣的法,都會著重講解一遍共同外前行,因爲他太重要了。平常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由于缺乏共同外前行的原因,什麼事情都不會成就。從初次進入佛門乃至今天,我們不是對叁寶沒有信心,但爲何修行還是順著自己的習氣而行走呢?好像總是修幾天不修幾天的一直持續到現在。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缺乏共同外前行的原因。從去年的今天到今年的今天,叁百六十天已經過去了,這期間雖然一直對叁寶有信心但修行並不夠精進,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還是由于缺乏共同前行的力量。
不管你修法與否,時間還是一樣在向死亡推移。若這一段時間,你修行共同外前行很精進的話,那已經積累了很多福報。相反,現前雖然進入新的一年,但若還如往昔一般懈怠度日的話,何時才能成就呢?可能有些人覺得自己還年輕,還可以再活五十年。但若沒有共同外前行的基礎,你還是會在懈怠拖延中度過一年又一年,五十年的時間也就很快過去了,當你到達臨終的時候仍然不會成就。
如果你把全部時間用來追求世間享受,就永遠不會有修法的時間。若圓滿具備共同外前行,抽出時間修法就不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共同外前行時時要銘記心中,絕不能輕視他,要多去修修。
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共同外前行。詞句上的共同外前行並沒有什麼可不了解的地方,但把裏面的道理納入心相續當中,將自己變成共同外前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管是見解、行爲或者修行都是爲了對治煩惱。初次開始修法時想要對治懈怠和拖延時間,共同外前行的對治力是最強大的,效果也是最明顯的。
(四)念誦儀…
《從外相上師瑜伽中講解密宗四精要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