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P4

  ..續本文上一頁複次, 所謂無修、無得、無證位者, 是理邊事, 同時也是到家人語。因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何待修證

   但當無明業習未了, 貪著猶在, 尚于惡道中頭出頭沒的時候, 又非不衆生! 既有業習, 就有幻受, 既有幻受, 也就不無幻修、幻得、幻證了。所以這句無修、無得、無證的話, 也是真實到家人語。因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在染無失, 在淨無得故也。今若尚在路途上, 就說無修、無得、無證, 豈不言之過早!

  或曰: 末等于初, 生死就是涅 , 路途就是家舍, 雖然了生死, 就在六道中。答曰: 一切不二是真理, 但須證到這種地步始得。假如現在還有苦樂在、怖畏在, 還有氣惱、患得患失在等等, 那麼路途不是家舍, 生死也不等于涅 。因爲諸蘊未破, 幻受猶在。在人道中, 還有苦樂之見, 何況余道! 試看調達在地獄, 如享叁禅之樂, 相去奚啻天壤! 所以修心人大須仔細, 切莫空說大話, 莽莽蕩蕩招殃禍!

  複次, 真正證到無修、無得、無證的人, 也不說個無修、無得、無證。一說無修、無得、無證, 豈不正坐在有修、有得、有證裏嗎

  

  但是禅宗行人, 開悟大有深淺, 不可一概而論。有的直下到底, 積習無明, 一時齊破, 即《楞嚴經》所謂“理屬頓悟, 乘悟並銷”也。這種人即無修、無得、無證者, 但此種大根人, 究屬少數, 不可多得。有的雖已見性, 積習尚存, 須用綿密保任功夫, 漸除習氣, 分破無明, 而圓證法身。此種保任功夫, 即無修之修。因爲他們既不用什麼法門來修習, 也不冀有所得與所成, 平時只用個凜覺功夫, 隨有念起, 一覺即空, 空亦不住, 任運騰騰, 自在受用。到後亦無覺不覺、空不空、自在不自在, 鎮日如癡如呆, 無得無失, 才是到家了手時節。此等功夫, 即《楞嚴經》所謂“事則漸修, 因次第盡”者是。現在修行人中, 大都屬于這種“頓悟漸修”者。

  好了, 這裏不是談禅, 離題太遠, 尚待以後再說吧。現在還是把話題拉轉來, 談談帶業往生吧! 說到“帶業往生”, 遺憾的是, 時下各宗同仁往往把這句話的含義擴大而搞錯了。有些人以爲這是佛、菩薩的慈悲寬大, 只要每日供佛、念佛或參禅、持咒, 雖然犯點罪, 做點壞事, 無關緊要, 佛、菩薩照樣會原諒寬恕他們的。淨宗有阿彌陀佛接引他們生西; 他宗則有相關的佛、菩薩佑護他們超脫輪回。以是, 他們竟無顧忌地一面修行、念佛, 一面又幹些壞事, 把整個佛教塗汙得不像樣子, 以致世俗毀謗說: “要看黑心人, 吃素道裏尋! ”“口念彌陀、釋迦, 心裏貪盜欺詐! ”聽之能不令人痛心

   !

  試問懷這種心念的淨土行人, 心裏淨不淨, 能不能與淨土相應

   又能不能與彌陀感應道交、打成一片呢

   但是有些瞎漢, 還要嘴硬, 說不要緊, 有阿彌陀佛做怙依, 雖然做了些壞事, 但到臨終, 佛還是會憐憫我們, 寬恕我們, 來接引我們生西的! 哈哈! 假使這樣阿彌陀佛還來接引你們生西的話, 倒變成鼓勵你們在世間作惡了, 有這種道理嗎

   假使真有其事, 那佛還講什麼因果報應

   ! 又爲什麼要勸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呢

   或曰: 五逆十惡人, 不是重罪犯嗎

   他們怎能臨終十念生西呢

   曰: 請勿錯會, 他們不是于信佛後又做五逆十惡的事, 以前不明因果, 無心誤犯, 故能一信佛後, 幡然悔悟, 徹底忏悔, 消除心業, 往生西方。相反, 已信佛的人再犯罪, 是明知故犯, 罪加一等, 外加用功不力, 念佛疲軟, 業不能忏, 如何能往生呢

  

  我想當這些人在假充嘴硬說不要緊時, 心裏亦未嘗不寒栗。因爲人人都有天良, 做了壞事, 必受良心譴責, 而深自痛苦驚怖。這些人, 縱然一時爲利欲薰蔽而隱昧良心不知羞怖, 但到了臨終最後一刹那, 所做惡事就隱藏不住, 一一顯現眼前, 深受良心責備而痛苦萬分。那種天良苛責的痛苦, 勝過一切嚴刑酷罰, 所謂泰山壓頂, 大火焚身, 風刀解體, 苦不堪言! 以致痛哭嚎叫, 息促神迷, 茫茫蕩蕩地跟著業境流浪惡道去了! 到那時還能嘴硬說我有彌陀接引嗎

  

  諸位道友, “帶業往生”這句話千萬不要搞錯。不能認爲一面念佛, 一面做點壞事不要緊, 這是絕對要不得的。因爲六道輪回, 全憑善惡業所支配, 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現在要進一步求生淨土, 了脫生死, 心地不善良, 人道的資格還不夠, 如何能生西天呢

   所以 益大師描述的“真信”說: 真信除信自、信他外, 還要信因果與理事! 這就是教我們心要清淨, 要善良, 才能得萬德莊嚴的福果——淨土!

  另外, 如上文所引, 蓮池大師在叁種不能往生淨土的人裏, 把心地不善良的人, 列爲第一種。可見心地善良, 是第一先決條件了。我們如有過錯, 請迅速從今日起在佛前痛切地忏悔, 永不再犯, 還要力行衆善, 以救前愆, 生西始可有望。如專門依靠佛力接引, 幹壞事而想帶業往生, 那真是西行卻向東了。

  再者, 關于他力接引的問題, 在第一節裏已略有說明, 現在因談到本題, 須再詳細討論一下:

  首先, 我們從生西的叁資糧來看, 信願行叁, 如鼎叁足, 既然不可缺一, 那末信願之外, 行亦就非常重要了。行既非常重要, 足見生西也非專賴他力。單獨依靠彌陀的願力的人, 假如可以單靠彌陀, 那麼要“行”做什麼

   既要“行”, 那就他力之外, 尤需自力了。

  或許有些貪便宜、怕用功的人要說, 益大師說: “得生與否, 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淺。”由此看來, 行——持名只不過是品位高下之依據, 而生西方, 全憑信願, 就是專賴佛力。我們現在只要能生西, 品位高下在所不顧, 甚至生于邊地, 也于願已足, 因爲“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我們能生到西方就行了。

  殊不知大師此語, 乃對偶句, 不可分割開來, 斷章取義。他上面說個信願, 接下來就說個行, 意思就是以信願來導行, 由行而圓成信願。也就是說, 要生西方, 須以信願爲先導, 無信願不能往生, 同時這亦是對只有行而無信願之人說的( 我們在第一節裏說過, 明朝很多禅宗行人, 假借念佛爲入定的方便, 是只有行而無信願的) 。但是生西方, 有九品高下之不同, 而這高下不同的往生品位, 就全須由持名的功夫深淺來決定了。這豈不是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 往生西方, 品位高的, 固然要較深的念佛功夫, 就是品位低下的, 也要有較淺的念佛功夫, 才能往生。而不是單獨依靠佛的力量, 由佛來決定的! 這樣理解, 方符 益大師的真意, 也才和其他佛祖的教示相契。

  假如不須行, 單靠信願就能往生, 那爲什麼佛在《阿彌陀經》中囑咐我們要執持名號

   又爲什麼在《十六觀經》裏教我們要修種種觀行呢

   師乃一代教祖, 豈能違背佛意, 別出心裁地以無稽之談來迷誤後人

   又豈可說 師之主見高過于佛呢

  

  再看印光大師《與陳錫周居士書》中說: “以信願爲先導, 念佛爲行證。信願行叁, 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 不能往生, 有信願無行, 亦不能往生。信願行叁, 具足無缺, 決定往生。”可見信願行爲生西叁要, 如鼎叁足, 缺一不可。 師與印師, 皆蓮宗法祖, 由上而下, 血脈相承, 絕不會前者誤引後者, 也不至後者反對前者。由此可見那些說只要有信願而不須行的, 乃是一般瞎漢偷懶之遁詞也。

  而且, 就一般常理來說, 既有信願, 爲何不行

   不行, 又怎能表示有信願在

   更何能圓滿成就信願

   是以信願是行之先導, 而行則是信願之歸寄! 無信願不足以啓行, 無行也不足以圓滿信願! 彼此相因相成, 叁者不可缺一, 可見信願行之行, 是多麼重要呵!

  既然行和信願一樣重要, 那麼行就須像個樣子才對! 決不可馬馬虎虎地口中念念佛號, 心裏念著娑婆, 敷衍了事算數。因爲那樣行, 等于不行。口中念佛而心不轉, 妄念既不能斷, 妄心亦不能轉, 妄習更不能除, 行來行去, 還在老地方, 未曾前進一步, 徒然自欺欺人而已! 有何益處

   我們要行, 就要遵照佛祖遺訓, 如救頭燃, 至誠懇切地把一句佛號蘊育在心中, 念念不忘; 要如推重車上山般, 極力追頂, 一步不可放緩, 六字洪名, 一字接一字, 一句接一句, 字字句句, 曆曆分明在心裏過; 要戰戰兢兢地把一句萬德洪名, 當作金剛王寶劍來與我們的妄念、愛根、情見作鬥爭; 更要二六時中,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我們果能如是著力用功, 既勿求旦夕速效, 亦勿妄冀心外有佛來迎, 動諸魔事, 則一定能從初心念佛散亂紛擾的情況下, 漸漸上路, 消除妄念, 而臻一心不亂。由此看來, 所謂一心不亂者, 有什麼高不可攀而害怕萬分

   有什麼目的不能達到而紛爭一場呢

  

  心有所畏, 一定行之不力, 行如不力, 任何事都不能成功, 所以信心堅固爲第一要著。事在人爲, 只要先把道理弄清楚, 竅門找到, 然後一往直前, 決不退縮, 辦任何事情都無不成之理!

  再說他力修行, 絕不是一點力氣都不要花, 完完全全依靠在別人身上可以成功的。古人有蚊蠅附骥尾之喻, 但也要蚊蠅先飛到馬尾上, 還要用力抓住才行, 絕不是一點力氣也不用的。是以完全依賴佛力能生西方, 絕無是處, 只有自他合力, 方能成辦。再就自他來說, 原本不二, 因妄心分別故, 始有自他。蓋從本說來, 心佛衆生, 本系一體, 如一室千燈, 光光無別, 因無明故, 妄認前影。遂執爲我, 因我而有他, 是非遂生。今若一句佛號得力, 當下一念妄心銷處, 自既不立, 他從何來

   ! 故自他本系一體, 說什麼自力他力! 說有自力他力者, 正是不識自他也, 嗟乎!

  複次, 就一般通途所說的“他力”來說, 有佛出世, 教你們念佛法門, 不是他力嗎

   用功時有一句萬德洪名, 與你作爲依持, 同時因持名故, 彌陀因心之莊嚴與果地之智光加被與你, 不是他力嗎

   臨命終時, 因感應道交故, 佛現心中( 這就是接引) , 又有西方極樂世界作爲依止, 不更是他力嗎

   有這樣多他力爲增上緣, 已占盡了便宜, 還覺不夠, 更想一點力也不花, 由佛把你拉上天, 有這種道理嗎

   假如有的, 則我們也不是今天才信佛、念佛, 應該早就往生西方成佛了, 爲何還流浪到今天, 在這裏受苦呢

   或曰, 信佛雖不止一世, 可能宿世修習他宗未曾念佛, 故未往生, 因淨土是萬修萬人去的呀! 若果如是, 爲什麼自古以來就有“念佛者多, 生西者少”之歎呢

   又難道彌陀能拉我們去, 釋迦不能拉我們去嗎

   十方諸佛都願度盡衆生的, 如果能拉的話, 一佛出世, 就該把衆生度盡了! 可見得仗佛力來拉你, 沒有這回事。古德有雲: “把臂牽他行不得, 直須自肯始相應。”須知佛力無邊, 衆生業力也是無邊的呀! 印光大師是最贊歎仗佛慈力接引生西的, 但也說念佛要懇切至誠, 方能高預海會, 這“懇切至誠”, 難道不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嗎

  

  更進一步說, 有自力的人, 不求他力, 而他力自來。相反, 竭力希求他力, 毫無自力的人, 絕對得不著他力, 縱有他力, 亦無能爲力。因爲用功人真能至誠懇切, 精進不懈, 無形中感諸佛菩薩加被攝護, 及至功夫得力, 妄念打脫, 與佛心心相印, 自他一體, 生佛不二, 更得十方諸佛護念, 垂手摩頂授記。而懶散不肯用功, 或用功不力的人, 因自己心裏穢垢, 與清淨佛光不相連接, 所見所接, 均系黑業一團, 故佛雖現前, 垂手接引, 卻猶如生盲不能見日。所以我們在第一節裏說: “自力就是他力, 他力就是自力, 有自力方有他力, 無自力即無他力。”請同道深思。

  其實淨土宗就是禅宗, 禅宗即是淨土宗, 二宗並無兩樣, 不要妄分自力他力。但禅宗須是大根上智人方能參透玄機, 識得即相即性, 即心即佛, 時時處處不爲物轉, 而自在轉物。而淨土宗則不一定要研討這些玄理, 只要把一句彌陀聖號, 安頓在行人心上, 密密提持, 毋令間斷, 自然于不知不覺中將散亂妄心, 漸漸轉換成清淨佛心, 從而證成佛道。猶如人身上毛發指爪, 雖然人眼不見其長, 卻自然地密密滋長。念佛的妙處, 就是在行人的生死根株上( 妄念上) 作切近的轉換, 使人念佛、念法、念僧, 自然不去念貪、念嗔、念癡, 潛移默化地扭轉人的妄心, 無形中把行人從生死中拉出來。它不用研討玄理, 而自然暗合道妙, 只要一心持名念佛, 自然成無上道, 所以淨土念佛是叁根普攝的廣大法門。這真是釋迦老子從大悲心中流露出來的善巧方便之智用!

  當你由于拳拳服膺、密密提持而親見彌陀真性時, 方知自力他力由來不二, 衆生佛陀, 本自一體, 回顧昔日之紛爭辯論, 猶如夢中說夢, 甯不愧汗!

  拉拉扯扯地說來很長, 還要提醒大家一聲, 修淨土不只是念佛名字一法, 舉凡觀心、持咒、誦經、行善等等, 皆如念佛一樣, 可以回向西方求生淨土。一心不亂, 是淨土法門的關鍵問題, 我們只要放下一切, 抓緊佛號, 密密綿綿念去, 自能安安穩穩地到達目的地。

  討論至此將告結束, 忽有一位慈心菩薩出來說: “你這厮噜噜嗦嗦妄開大口, 不怕冒渎諸方引起群忿嗎

   ”曰: “不見祖師道: 佛法無人情, 依法不依人! ”又不見黃面瞿昙雲: “說法四十九年, 未曾說著一字! ”則小子雖以虛空爲紙, 大海爲硯池, 須彌爲墨, 寫滿宇宙, 又何曾寫著一字, 更何以冒渎諸方! 正是: 寫滿宇宙利生情, 筆劃未開字未形。有法可說事邊倒, 無法可說萬裏雲。可憐一般探玄客, 夢中佛事論不停。一心不亂非難事, 念念彌陀字字明。

  哈哈! 你道說了也未

   珍重! 珍重!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