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 动摇于中, 所谓寂寂惺惺, 惺惺寂寂, 转一切物, 不为物转, 使一切时, 不为时转, 即是见性。这样看来, 理一心的高超境界, 是我们的本能, 决不是不能做到的。我们如能证到理一心, 心中清净无染, 自与西方净土相应, 而且佛佛本同一体, 故能与弥陀打成一片, 因之, 就能上品往生净土了。
或曰: 说来容易, 做起来就难了。答曰: 只要我们认清宗旨后, 下定决心, 与妄习作斗争, 靠定一句佛号作武器, 妄习才动, 方粘物境, 即便高举洪名把它打退。如斯举之又举, 打之又打,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还怕不能成办吗
况且就根器好的人来说, 不须频频提撕, 才闻举着, 即便归家稳坐了。
或曰: 那是禅宗境界, 与净土行人无关。曰: 不要低看净土, 净土本来就是禅, 禅就是净土, 净土是至圆至广、至高至上的, 不是个低下法门。所谓禅是净土之禅, 净土是禅之净土, 禅净是不分家的。可惜晚近的净土行人自甘劣小, 认为得生边地于愿已足, 不精修持名念佛, 只敷敷衍衍地上上早晚殿就算完事, 将个大好净土法门, 弄得不像样子。他们不知近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亦曾几次闭关专修念佛, 证得念佛三昧, 其描绘该三昧的文章, 完全与禅宗一致, 并有“无不从此法界流, 无不还归此法界”的法语。请想, 这法门是不是高, 要不要一心念佛精修不懈
为了免却纷争起见, 暂且避开这些高深的理论不谈, 留待以后在专论净土时, 再和大家研究。现在且来谈谈事一心。
我们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已经说过: 往生西方要心水明净, 佛与圣众才能现前; 心水不净, 佛虽在前, 犹如生盲, 不能见日。所以要生西方, 心非清净不可。又说, 真信切愿, 就自然放得下娑婆——这秽丑苦恼的世界, 斩得断爱根情见, 在猛利的执持名号下, 自能不期然而然地到达一心不乱的境界。又说, 纵或根器稍差、妄习较重的同仁, 即使在粗妄已断、细妄仍来侵犯的情况下, 只要高提佛念, 照破妄念, 不随伊流浪去, 往生西方还是有望。
以上这些说话, 就是事一心不乱的定义和要不要它的注脚。因为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事事物物, 斩得断, 放得下, 不为一切情爱粘缚纷扰, 在内心深处才能绵绵密密, 蕴育着一句圣号不散而不沉, 微细妄习来侵扰时, 也不至为它所动摇, 因而才能圣号历历分明, 相续不断。同时因为用功得力之故, 心更澄净, 更能放下世缘, 念佛愈加虔诚, 定力亦愈益深邃。如是相因相成地一心专念, 才能心澄水明, 圣境现前而往生西方啊!
真想生西方的人, 我想恐怕没有一个敢说, 也没有一个肯说这样的一心不乱是不需要的吧! 翻遍了列祖语录, 也没有一个人说不要一心不乱。相反的, 他们都颂扬一心不乱, 鼓励学人证到一心不乱, 告诫后进不可漠视一心不乱(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有专文) 。以下再列举数例:
截流大师在《起精进七期示众》里说: “未到一心不乱田地, 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 安望往生彼国
! ”
印光大师在《与陈锡周居士书》中说: “散心念佛, 难得往生, “一心念佛”, 决定往生。”又在书一十三中说: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 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至诚之极, 方能感应道交, 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 毫无敬畏, 只种远因。而亵慢之罪, 有不堪设想者, 纵令得生人天, 断难高预海会……”懒惰懈怠是散心还是一心
这就等于说, 散心念佛是不能生西的了。
莲池大师《答孙广谅居士书》中说: “用功莫若一心念佛, 念极而悟, 悟而无论。纵不大悟, 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 即是出世。消灭杂念, 纯一正念, 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 真不真, 但功夫做到“一心”, 自然了当矣。”又《答苏州袁心远居士书》中说: “今唯当专诚念佛, 久久念至“一心不乱”, 必得开悟。就令不开悟, 而一生念力, 临终自知, 死去必生净土。”
这些例子, 多不胜举。可见一心不乱, 对于往生西方的重要, 实无可非议。恐怕只有那些心里亦有些想往生西方, 但同时又恋着娑婆, 放不下娇妻爱子, 舍不得荣华富贵的庸俗念佛人和一些怕吃苦的懒汉, 才自出心裁而自圆其说地编造出一套背经离教的谬论, 来愚弄妇孺, 说什么“不须一心不乱, 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的”。哪知你图一时说得口快, 害了自家不要紧, 害了别人, 你就下地狱如箭射在! ! !
或曰: 要一心不乱, 才能往生, 则生西的人太少了。答曰: 按上述事一心的标准来说, 要求并不高, 不是做不到的。只要行者肯牺牲眼下的享受, 放却身边的粘缠, 再加用点苦功, 密密持名于心, 人人皆可以证成, 往生西方, 有何难处
至于单就生西的人数多寡来说, 自古以来, 生西的人数似不很多, 原因就在这些错误谬论——“一心不乱太难, 不需要; 散心念佛就能生西了”——在害人, 使行者贪念世福, 不肯用功, 以致生西者少。请看上面所举莲池大师《普劝念佛之三》, 开始就不胜叹息地说: “今见世人念佛者多, 生西者少, 何也
”接下来又深为惋惜地归咎其原因说: “口虽念佛, 心里胡思乱想, 以是不得生西! ”这是多深的遗憾! 多硬的铁证啊!
诸位同仁, 须知求生西方是一件了生脱死的大事, 不是逞人我、争是非、闹意气的。需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 我这样散心念佛, 在日常动用中, 尤其在得失、顺逆、悲喜关头, 做得主吗
能不为境界所牵移而佛念当前吗
更进一步自问, 夜眠睡梦中, 做得了主吗
在欢笑惊怖时, 能不为梦境所动而佛念现前吗
假如这些都做不得主, 那末, 等腊月卅日到来, 妻子绕榻, 疾病昏迷, 风刀解体, 痛苦迫切, 再加上生前经过的事件, 与死后未了的牵缠, 一一都涌上心来, 又怎能做得主而念佛求生西方呢
须知白天能做得主了, 于梦中则一半主也做不得; 梦中能做得主了, 死时一半主也做不得! 因为梦中是半昏迷而死时是大昏迷呀! 假如因为用功不力而临终不能往生, 那末“不须一心不乱, 散心念佛即能往生”之谈, 岂不成为空头支票而自贻伊戚吗
这不是我故作惊人之笔来吓唬你们, 也不是我好高骛远来苛求你们, 要你们这样那样, 不然就不能生西。实在因为要真能往生西方, 决不是专门依赖弥陀愿力接引而自己不加努力, 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往生去的啊! 眼见时下一般修净土者, 都贪著便宜, 不肯用功。结果, 不是怀念世缘, 便是留恋家财; 不是落得个病苦难当, 便是昏迷不醒。所谓往生西方者, 不知到什么地方流浪生死去了。所以才甘冒不韪, 敢向诸仁进贡逆耳之言, 这实在为良心所驱使, 不得不大胆呈辞, 力挽时弊啊!
三、“单靠弥陀愿力带业往生”的探讨
关于“带业往生”一语, 佛经内并无明文, 这是祖师们融摄经论的含义发挥出来的。它的实际用意是: 薄地凡夫, 业障积习深重, 非一生一世修行所能除尽。即使已大彻大悟, 最后一分无明仍未破灭, 因为到了等觉菩萨位, 还有一分无明未尽。谁又能一生修证到等觉位呢
这未尽的无明就是惑业。所谓“带业往生”, 即是带这“业”往生。念佛行人, 即使证到理一心, 似也不能超过等觉菩萨, 所以还不免有无明在, 故欲往生, 还须“带业往生”。决不是说念佛修行人, 修行时也可以干点坏事, 损人利己, 将来可以带业往生的。
或曰: 印光大师说, 五逆十恶人, 平时不知修行, 但也未曾谤佛, 临终得善知识为之开导, 发愿念佛, 求生西方, 也得带业往生。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现在干点坏事, 将来也可以带业往生吗
答曰: 请注意, 此等大恶人, 临终得遇善知识, 又能正念分明, 放舍身心, 不顾病苦, 一心念佛, 求生西方, 是何等力量
! 又是何等善根、福德、因缘呵! 是不是一般常人所能企及
我亲见很多念佛多年的人, 临终为病苦所恼, 不能念佛, 甚至不愿聆闻佛声; 或想念亲人, 不愿忆佛念佛; 或昏迷不醒, 不能念佛闻佛。而此等大恶人反能临终承教, 彻底放下, 正念分明, 一心念佛, 打退阴境, 往生西方, 是何等力量所使然
岂佛亲于彼而疏于此, 厚于前而薄于后
这其间实大有因缘在! 盖有一般修行人前生不明心要, 只务得定, 竭力克制妄心, 不许伊动, 如搬石压草, 石去而草复生, 不成究竟。故当命终后转身再来时, 习气妄动, 尤甚于前, 而成恶逆, 迨一闻开示, 触动前因, 故又能立刻放下, 专心一意念佛, 求生净土, 非偶然也; 或逆行菩萨, 示迹现生, 为度生故, 污其外形, 以掩行藏, 非一般常人所可投机取巧, 依模学样, 援例往生的。
或曰: 禅宗大德直证佛地, 所谓等妙二觉, 犹是他提草鞋汉, 总该没有最后一分无明了。那么, 此等人生西, 不须带业往生了吗
曰: 禅宗所证是理即佛, 所证理性与佛无二无别, 但就事说来, 尚未证到果佛地位, 因此并不能与释迦、弥陀等量齐观。不见帝问玄沙: “宗下见性成佛, 是否已到果佛地位
”沙曰: “只是因地佛, 并非果地佛。”所以开悟见性, 一般只登初地, 相当于见道位, 尚待向上修证, 分破无明, 圆证法身。所以说宗下见性后, 即直登无修、无得、无证位, 实大错误, 因尚有一个如丧考妣在也, 如何不须带业往生
!
…
《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