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P2

  ..续本文上一页地步, 但无信愿, 决不能往生”之说。

  第二, 在散心念佛上冠以“信得真, 愿得切”六字, 才能往生, 而非单说散心念佛, 即能往生。这里面大有文章, 请勿轻易滑过。请问, 如何方为信得真

   又如何方为愿得切

   为了增强说服力故, 请看诸位大祖师对于“信真、愿切”的解释与描绘吧。

  1. 关于信的解说: 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我们是未成之佛, 弥陀是已成之佛, 觉性无二。次要信得我们是理性佛、名字佛, 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 位乃天渊, 若不专念彼佛, 求生彼国, 必至随业流转, 受无量苦。次要信得我们虽业障深重, 久居苦域, 是弥陀心内之众生; 弥陀虽万德庄严, 在十万亿佛刹之外, 是我们心内之佛。既然心性无二, 自然感应道交, 我们之苦切必能感, 佛之慈悲必能应, 如磁石吸铁, 无可疑者。所谓“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若众生心( 注意“心”字) ,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楞严经》)。又曰: 须历始终而不改, 遇利害而不变, 方为真信。真信有三: 一信弥陀摄受念佛众生, 往生西方, 绝对不虚。二信执持弥陀名号, 由一日乃至七日, 一心不乱( 请注意) , 即得往生。我当依教奉行。三信大势至菩萨及莲宗诸祖所传念佛法门, 绝无虚假之语。我当依之勇猛精进, 修成三昧。又吾人念佛之心, 由慧入定, 照而常寂, 是信本有之佛; 因定发慧, 寂而常照, 是信本有之法; 定慧双融, 寂照不二, 是信本有之僧。又云: 信者, 非单信西方之庄严佛土, 即算发信心也, 必同时深信自性即是弥陀, 本可一样成佛。人皆可以为尧舜,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只是迷悟之别。西方依正庄严之佛土是事净土, 我之自性清净是理净土。心遍一切处, 皆是西方, 十方与西方不异。非徒信娑婆苦而西方乐, 与夫极乐确有也。

  2. 释愿: 第一要于一切时中( 注意, 要于一切时中, 不是不如意事时如此, 欢乐之时又如彼。) 厌恶娑婆生死烦恼之苦, 欣慕极乐菩提之乐, 力求往生。次要发愿遵照佛祖所传净土法门, 勇猛精修, 净除习染, 使身心清泰, 现生极乐。次要立志成无上觉, 圆满菩提, 供养诸佛。次发广大心普度众生, 众生界不空, 誓不成佛。次要随有所作, 若善若恶, 善则回向求生; 恶则忏愿求生, 更无二志。又云: 念佛之心, 欲得一心不乱( 但不可作意求, 求则反远矣) 是谓净愿; 不生西方誓不休息, 是谓常愿; 成无上觉, 广度众生, 是谓大愿。……如是发心, 方名真信切愿。

  诸位同仁, 请问我们果具如上信愿, 娑婆世界的饮食男女、妻财子禄、以及名誉地位等等, 还会摆在心上盘算不休而放不下吗

   这一切空花水月般的境缘, 既放得下, 又有什么妄想萦怀惑乱我们呢

   既无妄想惑乱, 则念佛时, 就会如上文莲池大师所说, 如亲对弥陀, 恭敬至诚恳切之不暇, 还会有什么妄念在乱动呢

   这不是不期一心而得一心了吗

   ! 所以 益大师说: “信得真, 愿得切, 虽散心念佛, 亦必往生也。”

  诸位要注意这“虽”字, 就是说: 果真信愿切, 如救头燃时, 不怕你不一心, 当此时也, 要你颠倒妄想亦不可得, 所以下个“虽”字。同时, 这亦是针对下文无信愿念佛者的功夫虽好, 不能往生的相对说法。所以说了句“有信愿的人, 虽散心念佛亦能生西”, 诸位千万莫错会, 以为我们只要懒懒散散地、马马虎虎地口里念念西方弥陀, 心里想想娑婆财色, 就可以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地往生西方去了。

  复次, 所谓有“深信切愿念佛, 心多散乱者, 即是下品下生”者, 乃行人习障深重, 今虽具深心切愿, 而妄想习气一时不能净除。即贪恋世间的粗妄想虽已断除, 而微细的习气妄想, 仍时来侵犯。古德所谓: “风停浪犹涌, 理现念犹侵。”此种妄念虽属微细, 但由于佛外有念, 不得不谓之“散心”。虽属散心, 以微细故, 念来即觉, 而不颠倒攀缘, 故只要将佛念一提, 妄念即当下销殒, 复归清净。此种随来随照、随照随消的功夫, 圭峰禅师谓之“妄念若起, 都不随之, 纵有中阴, 业不能系。”因业不能系故, 所以能发愿往生。反之, 若是贪恋娑婆、妄念颠倒、攀缘不息的人亦想援例往生, 那真是白日做梦了。

  但是, 话须说回来, 倘使生性豪放, 于世缘不甚恋着或平时虽不信佛, 亦不谤佛, 未能一心念佛的人, 如到临命终时听善知识开示, 顿时悔悟, 彻底放下, 一心称名, 求生西方, 也能十念甚或一念而往生。但此等顿根人, 千万人中难得一二, 以临终一念, 端赖平时锻炼。如平时不善用功, 而能于临终一念转机作主者, 真比航空奖券中头彩还难, 诚不可以为训也。

  对于散心念佛能否往生西方的问题, 已讲了许多, 现为易于明了起见, 简作小结如下:

  ( 一) 若贪恋娑婆之心未泯, 爱根未断, 情见未除, 仅以颠倒妄想的攀缘之心来念佛, 虽具些微信愿, 但以不深切故, 只种善根远因, 不能往生, 有待来生努力, 方能如愿。

  ( 二) 临终一念幡然改途, 虽亦有往生之望, 但以太险, 机会极微, 千万人中, 难得一人, 故亦不敢引以为训。( 要知临终十念往生的人, 着重在于生前未闻佛法, 直至死相现前, 听善知识开示, 彻底悔悟, 通身放下, 故能十念相应。此等利根人, 若早闻佛法十年, 则早十年成就; 早闻二十年, 则早二十年成就。若我等早闻佛法, 却生偷心, 不能放下世情, 妄冀十念往生, 即此已是二心, 何能相应

   )

  二、“要不要一心不乱”的探讨

  第一个问题搞清楚后, 第二个问题也就不难迎刃而解了。因为一心不乱是散心的相对词, 散心既然要不得, 那末一定要一心不乱也就不言而喻了。但真理愈辩愈明, 而且事关重大, 我们还是不厌其详地来讨论一下吧!

  所谓“一心不乱”, 不是哪一位祖师创造或规定的, 乃是释迦文佛金口亲宣, 煌煌载于小本《弥陀经》上的明文。佛说要一心不乱, 哪位祖师敢说不要! 更何况我们这辈下愚, 胆敢说个不要吗

   佛是正遍知, 我们要修行成道, 不听佛语, 更听何言

   但为什么要一心不乱, 其理何在

   我们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已略有说明, 现在让我们再来详细讨论一下。

  释迦文佛说欲生净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而最能体现这三者多少的莫过于念佛功行的深浅。故念佛须一心不乱, 方能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净土。

  据说小本《弥陀经》是罗什大师意译的, 他根据梵文原意, 参合了中国语文的表达法, 用了“一心不乱”四个字。而玄奘法师根据法相“唯心所现, 唯识所变”的原理, 说念佛要“系念不乱”, 转变妄识, 净业成熟, 方能生西( 大意如此, 经文已难具记) 。两师译本, 文字虽略有不同, 而含义一致, 都是教念佛行人一切放下, 虔心念佛, 斩断爱根, 心佛道交打成一片, 方能往生西方。

  关于“一心不乱”的见解, 诸大祖师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把他们归纳起来, 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一心不乱, 就是无心可乱, 到了心意识完全消殒, 真妄不立、能所双亡的境界。换句话说, 就是到了宗下“ 地一声, 桶底脱落”的开悟时节。此时心即是土, 土即是心; 心外无土, 土外无心; 心、佛、众生完全打成一片了。

  ( 二) 一心不乱, 有深有浅, 有理一心与事一心之别。事一心者: 密密持名, 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 穿衣吃饭、行住坐卧, 一句洪名绵密不断, 就如呼吸相似, 既不散乱, 亦不沉没, 如是持名, 谓之事一心( 即摄心归一) 。

  若理一心, 直能体究万法皆如, 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 自他不二, 因果不二, 依正不二, 净秽不二, 苦乐不二, 欣厌不二, 取舍不二, 菩提烦恼不二, 生死涅 不二。是诸二法, 皆同一相, 一道清平, 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 体究至极, 与自本心, 忽然契合, 方知著衣吃饭, 总是三昧, 嬉笑怒骂, 无非佛事, 一心乱心总成戏论, 二六时中, 毫发许异相不可得。西方即在当下, 十方不异西方, 无生即生, 生即无生。是名理一心。

  ( 三) 无论理一心或事一心, 皆是薄地凡夫边事, 凡有心者, 皆可修学, 不可高推圣境, 甘处下劣, 认为这不是自己分内事! 须知一切唯心造, 欲生净土, 必先净心, 心若不净, 净土难生。心若清净, 自得一心不乱, 决定往生净土!

  由此看来“一心不乱”原是为了心明水净, 俾佛现前, 接引往生的, 并不是好高骛远。其中尤以事一心, 是念佛人必须具备的功行, 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 不用怕它, 只要我们懂得诀窍, 精勤做去, 决定可以成功。就是诸仁认为至高无上的理一心、见性境界, 也不是绝对做不到的。因一切众生本具这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佛性, 既非从外求来, 亦非因修而得。举凡山河大地, 草木丛林, 男女老少, 饮食起居, 乃至一切声、一切色、一切心、一切法, 无一不是性的显现, 无一不是性的作用。只要我们识得它, 认清了性就是相体, 相就是性用, 于见色闻声时, 不为声色所转, 即能透过色相见性。换句话说, 只要我们在日常动用中, 随缘应用, 不为事物的假相所迷惑, 粘著于…

《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