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P2

  ..續本文上一頁地步, 但無信願, 決不能往生”之說。

  第二, 在散心念佛上冠以“信得真, 願得切”六字, 才能往生, 而非單說散心念佛, 即能往生。這裏面大有文章, 請勿輕易滑過。請問, 如何方爲信得真

   又如何方爲願得切

   爲了增強說服力故, 請看諸位大祖師對于“信真、願切”的解釋與描繪吧。

  1. 關于信的解說: 第一要信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我們是未成之佛, 彌陀是已成之佛, 覺性無二。次要信得我們是理性佛、名字佛, 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 位乃天淵, 若不專念彼佛, 求生彼國, 必至隨業流轉, 受無量苦。次要信得我們雖業障深重, 久居苦域, 是彌陀心內之衆生; 彌陀雖萬德莊嚴, 在十萬億佛刹之外, 是我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無二, 自然感應道交, 我們之苦切必能感, 佛之慈悲必能應, 如磁石吸鐵, 無可疑者。所謂“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若衆生心( 注意“心”字) ,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楞嚴經》)。又曰: 須曆始終而不改, 遇利害而不變, 方爲真信。真信有叁: 一信彌陀攝受念佛衆生, 往生西方, 絕對不虛。二信執持彌陀名號, 由一日乃至七日, 一心不亂( 請注意) , 即得往生。我當依教奉行。叁信大勢至菩薩及蓮宗諸祖所傳念佛法門, 絕無虛假之語。我當依之勇猛精進, 修成叁昧。又吾人念佛之心, 由慧入定, 照而常寂, 是信本有之佛; 因定發慧, 寂而常照, 是信本有之法; 定慧雙融, 寂照不二, 是信本有之僧。又雲: 信者, 非單信西方之莊嚴佛土, 即算發信心也, 必同時深信自性即是彌陀, 本可一樣成佛。人皆可以爲堯舜, 一切衆生皆可成佛, 只是迷悟之別。西方依正莊嚴之佛土是事淨土, 我之自性清淨是理淨土。心遍一切處, 皆是西方, 十方與西方不異。非徒信娑婆苦而西方樂, 與夫極樂確有也。

  2. 釋願: 第一要于一切時中( 注意, 要于一切時中, 不是不如意事時如此, 歡樂之時又如彼。) 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 欣慕極樂菩提之樂, 力求往生。次要發願遵照佛祖所傳淨土法門, 勇猛精修, 淨除習染, 使身心清泰, 現生極樂。次要立志成無上覺, 圓滿菩提, 供養諸佛。次發廣大心普度衆生, 衆生界不空, 誓不成佛。次要隨有所作, 若善若惡, 善則回向求生; 惡則忏願求生, 更無二志。又雲: 念佛之心, 欲得一心不亂( 但不可作意求, 求則反遠矣) 是謂淨願; 不生西方誓不休息, 是謂常願; 成無上覺, 廣度衆生, 是謂大願。……如是發心, 方名真信切願。

  諸位同仁, 請問我們果具如上信願, 娑婆世界的飲食男女、妻財子祿、以及名譽地位等等, 還會擺在心上盤算不休而放不下嗎

   這一切空花水月般的境緣, 既放得下, 又有什麼妄想萦懷惑亂我們呢

   既無妄想惑亂, 則念佛時, 就會如上文蓮池大師所說, 如親對彌陀, 恭敬至誠懇切之不暇, 還會有什麼妄念在亂動呢

   這不是不期一心而得一心了嗎

   ! 所以 益大師說: “信得真, 願得切, 雖散心念佛, 亦必往生也。”

  諸位要注意這“雖”字, 就是說: 果真信願切, 如救頭燃時, 不怕你不一心, 當此時也, 要你顛倒妄想亦不可得, 所以下個“雖”字。同時, 這亦是針對下文無信願念佛者的功夫雖好, 不能往生的相對說法。所以說了句“有信願的人, 雖散心念佛亦能生西”, 諸位千萬莫錯會, 以爲我們只要懶懶散散地、馬馬虎虎地口裏念念西方彌陀, 心裏想想娑婆財色, 就可以輕而易舉、隨心所欲地往生西方去了。

  複次, 所謂有“深信切願念佛, 心多散亂者, 即是下品下生”者, 乃行人習障深重, 今雖具深心切願, 而妄想習氣一時不能淨除。即貪戀世間的粗妄想雖已斷除, 而微細的習氣妄想, 仍時來侵犯。古德所謂: “風停浪猶湧, 理現念猶侵。”此種妄念雖屬微細, 但由于佛外有念, 不得不謂之“散心”。雖屬散心, 以微細故, 念來即覺, 而不顛倒攀緣, 故只要將佛念一提, 妄念即當下銷殒, 複歸清淨。此種隨來隨照、隨照隨消的功夫, 圭峰禅師謂之“妄念若起, 都不隨之, 縱有中陰, 業不能系。”因業不能系故, 所以能發願往生。反之, 若是貪戀娑婆、妄念顛倒、攀緣不息的人亦想援例往生, 那真是白日做夢了。

  但是, 話須說回來, 倘使生性豪放, 于世緣不甚戀著或平時雖不信佛, 亦不謗佛, 未能一心念佛的人, 如到臨命終時聽善知識開示, 頓時悔悟, 徹底放下, 一心稱名, 求生西方, 也能十念甚或一念而往生。但此等頓根人, 千萬人中難得一二, 以臨終一念, 端賴平時鍛煉。如平時不善用功, 而能于臨終一念轉機作主者, 真比航空獎券中頭彩還難, 誠不可以爲訓也。

  對于散心念佛能否往生西方的問題, 已講了許多, 現爲易于明了起見, 簡作小結如下:

  ( 一) 若貪戀娑婆之心未泯, 愛根未斷, 情見未除, 僅以顛倒妄想的攀緣之心來念佛, 雖具些微信願, 但以不深切故, 只種善根遠因, 不能往生, 有待來生努力, 方能如願。

  ( 二) 臨終一念幡然改途, 雖亦有往生之望, 但以太險, 機會極微, 千萬人中, 難得一人, 故亦不敢引以爲訓。( 要知臨終十念往生的人, 著重在于生前未聞佛法, 直至死相現前, 聽善知識開示, 徹底悔悟, 通身放下, 故能十念相應。此等利根人, 若早聞佛法十年, 則早十年成就; 早聞二十年, 則早二十年成就。若我等早聞佛法, 卻生偷心, 不能放下世情, 妄冀十念往生, 即此已是二心, 何能相應

   )

  二、“要不要一心不亂”的探討

  第一個問題搞清楚後, 第二個問題也就不難迎刃而解了。因爲一心不亂是散心的相對詞, 散心既然要不得, 那末一定要一心不亂也就不言而喻了。但真理愈辯愈明, 而且事關重大, 我們還是不厭其詳地來討論一下吧!

  所謂“一心不亂”, 不是哪一位祖師創造或規定的, 乃是釋迦文佛金口親宣, 煌煌載于小本《彌陀經》上的明文。佛說要一心不亂, 哪位祖師敢說不要! 更何況我們這輩下愚, 膽敢說個不要嗎

   佛是正遍知, 我們要修行成道, 不聽佛語, 更聽何言

   但爲什麼要一心不亂, 其理何在

   我們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已略有說明, 現在讓我們再來詳細討論一下。

  釋迦文佛說欲生淨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而最能體現這叁者多少的莫過于念佛功行的深淺。故念佛須一心不亂, 方能具足善根、福德、因緣而生淨土。

  據說小本《彌陀經》是羅什大師意譯的, 他根據梵文原意, 參合了中國語文的表達法, 用了“一心不亂”四個字。而玄奘法師根據法相“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的原理, 說念佛要“系念不亂”, 轉變妄識, 淨業成熟, 方能生西( 大意如此, 經文已難具記) 。兩師譯本, 文字雖略有不同, 而含義一致, 都是教念佛行人一切放下, 虔心念佛, 斬斷愛根, 心佛道交打成一片, 方能往生西方。

  關于“一心不亂”的見解, 諸大祖師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把他們歸納起來, 不外以下幾個方面:

  ( 一) 一心不亂, 就是無心可亂, 到了心意識完全消殒, 真妄不立、能所雙亡的境界。換句話說, 就是到了宗下“ 地一聲, 桶底脫落”的開悟時節。此時心即是土, 土即是心; 心外無土, 土外無心; 心、佛、衆生完全打成一片了。

  ( 二) 一心不亂, 有深有淺, 有理一心與事一心之別。事一心者: 密密持名, 使心中佛號曆曆分明, 穿衣吃飯、行住坐臥, 一句洪名綿密不斷, 就如呼吸相似, 既不散亂, 亦不沈沒, 如是持名, 謂之事一心( 即攝心歸一) 。

  若理一心, 直能體究萬法皆如, 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 自他不二, 因果不二, 依正不二, 淨穢不二, 苦樂不二, 欣厭不二, 取舍不二, 菩提煩惱不二, 生死涅 不二。是諸二法, 皆同一相, 一道清平, 不用勉強差排。但自如實體究, 體究至極, 與自本心, 忽然契合, 方知著衣吃飯, 總是叁昧, 嬉笑怒罵, 無非佛事, 一心亂心總成戲論, 二六時中, 毫發許異相不可得。西方即在當下, 十方不異西方, 無生即生, 生即無生。是名理一心。

  ( 叁) 無論理一心或事一心, 皆是薄地凡夫邊事, 凡有心者, 皆可修學, 不可高推聖境, 甘處下劣, 認爲這不是自己分內事! 須知一切唯心造, 欲生淨土, 必先淨心, 心若不淨, 淨土難生。心若清淨, 自得一心不亂, 決定往生淨土!

  由此看來“一心不亂”原是爲了心明水淨, 俾佛現前, 接引往生的, 並不是好高骛遠。其中尤以事一心, 是念佛人必須具備的功行, 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事, 不用怕它, 只要我們懂得訣竅, 精勤做去, 決定可以成功。就是諸仁認爲至高無上的理一心、見性境界, 也不是絕對做不到的。因一切衆生本具這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的佛性, 既非從外求來, 亦非因修而得。舉凡山河大地, 草木叢林, 男女老少, 飲食起居, 乃至一切聲、一切色、一切心、一切法, 無一不是性的顯現, 無一不是性的作用。只要我們識得它, 認清了性就是相體, 相就是性用, 于見色聞聲時, 不爲聲色所轉, 即能透過色相見性。換句話說, 只要我們在日常動用中, 隨緣應用, 不爲事物的假相所迷惑, 粘著于…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