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 動搖于中, 所謂寂寂惺惺, 惺惺寂寂, 轉一切物, 不爲物轉, 使一切時, 不爲時轉, 即是見性。這樣看來, 理一心的高超境界, 是我們的本能, 決不是不能做到的。我們如能證到理一心, 心中清淨無染, 自與西方淨土相應, 而且佛佛本同一體, 故能與彌陀打成一片, 因之, 就能上品往生淨土了。
或曰: 說來容易, 做起來就難了。答曰: 只要我們認清宗旨後, 下定決心, 與妄習作鬥爭, 靠定一句佛號作武器, 妄習才動, 方粘物境, 即便高舉洪名把它打退。如斯舉之又舉, 打之又打, 日複一日, 年複一年, 還怕不能成辦嗎
況且就根器好的人來說, 不須頻頻提撕, 才聞舉著, 即便歸家穩坐了。
或曰: 那是禅宗境界, 與淨土行人無關。曰: 不要低看淨土, 淨土本來就是禅, 禅就是淨土, 淨土是至圓至廣、至高至上的, 不是個低下法門。所謂禅是淨土之禅, 淨土是禅之淨土, 禅淨是不分家的。可惜晚近的淨土行人自甘劣小, 認爲得生邊地于願已足, 不精修持名念佛, 只敷敷衍衍地上上早晚殿就算完事, 將個大好淨土法門, 弄得不像樣子。他們不知近代淨宗大德印光大師亦曾幾次閉關專修念佛, 證得念佛叁昧, 其描繪該叁昧的文章, 完全與禅宗一致, 並有“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的法語。請想, 這法門是不是高, 要不要一心念佛精修不懈
爲了免卻紛爭起見, 暫且避開這些高深的理論不談, 留待以後在專論淨土時, 再和大家研究。現在且來談談事一心。
我們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已經說過: 往生西方要心水明淨, 佛與聖衆才能現前; 心水不淨, 佛雖在前, 猶如生盲, 不能見日。所以要生西方, 心非清淨不可。又說, 真信切願, 就自然放得下娑婆——這穢醜苦惱的世界, 斬得斷愛根情見, 在猛利的執持名號下, 自能不期然而然地到達一心不亂的境界。又說, 縱或根器稍差、妄習較重的同仁, 即使在粗妄已斷、細妄仍來侵犯的情況下, 只要高提佛念, 照破妄念, 不隨伊流浪去, 往生西方還是有望。
以上這些說話, 就是事一心不亂的定義和要不要它的注腳。因爲我們對娑婆世界的事事物物, 斬得斷, 放得下, 不爲一切情愛粘縛紛擾, 在內心深處才能綿綿密密, 蘊育著一句聖號不散而不沈, 微細妄習來侵擾時, 也不至爲它所動搖, 因而才能聖號曆曆分明, 相續不斷。同時因爲用功得力之故, 心更澄淨, 更能放下世緣, 念佛愈加虔誠, 定力亦愈益深邃。如是相因相成地一心專念, 才能心澄水明, 聖境現前而往生西方啊!
真想生西方的人, 我想恐怕沒有一個敢說, 也沒有一個肯說這樣的一心不亂是不需要的吧! 翻遍了列祖語錄, 也沒有一個人說不要一心不亂。相反的, 他們都頌揚一心不亂, 鼓勵學人證到一心不亂, 告誡後進不可漠視一心不亂(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有專文) 。以下再列舉數例:
截流大師在《起精進七期示衆》裏說: “未到一心不亂田地, 正所謂少善根福德因緣, 安望往生彼國
! ”
印光大師在《與陳錫周居士書》中說: “散心念佛, 難得往生, “一心念佛”, 決定往生。”又在書一十叁中說: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 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至誠之極, 方能感應道交, 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 毫無敬畏, 只種遠因。而亵慢之罪, 有不堪設想者, 縱令得生人天, 斷難高預海會……”懶惰懈怠是散心還是一心
這就等于說, 散心念佛是不能生西的了。
蓮池大師《答孫廣諒居士書》中說: “用功莫若一心念佛, 念極而悟, 悟而無論。縱不大悟, 而離此娑婆生彼淨土, 即是出世。消滅雜念, 純一正念, 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 真不真, 但功夫做到“一心”, 自然了當矣。”又《答蘇州袁心遠居士書》中說: “今唯當專誠念佛, 久久念至“一心不亂”, 必得開悟。就令不開悟, 而一生念力, 臨終自知, 死去必生淨土。”
這些例子, 多不勝舉。可見一心不亂, 對于往生西方的重要, 實無可非議。恐怕只有那些心裏亦有些想往生西方, 但同時又戀著娑婆, 放不下嬌妻愛子, 舍不得榮華富貴的庸俗念佛人和一些怕吃苦的懶漢, 才自出心裁而自圓其說地編造出一套背經離教的謬論, 來愚弄婦孺, 說什麼“不須一心不亂, 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的”。哪知你圖一時說得口快, 害了自家不要緊, 害了別人, 你就下地獄如箭射在! ! !
或曰: 要一心不亂, 才能往生, 則生西的人太少了。答曰: 按上述事一心的標准來說, 要求並不高, 不是做不到的。只要行者肯犧牲眼下的享受, 放卻身邊的粘纏, 再加用點苦功, 密密持名于心, 人人皆可以證成, 往生西方, 有何難處
至于單就生西的人數多寡來說, 自古以來, 生西的人數似不很多, 原因就在這些錯誤謬論——“一心不亂太難, 不需要; 散心念佛就能生西了”——在害人, 使行者貪念世福, 不肯用功, 以致生西者少。請看上面所舉蓮池大師《普勸念佛之叁》, 開始就不勝歎息地說: “今見世人念佛者多, 生西者少, 何也
”接下來又深爲惋惜地歸咎其原因說: “口雖念佛, 心裏胡思亂想, 以是不得生西! ”這是多深的遺憾! 多硬的鐵證啊!
諸位同仁, 須知求生西方是一件了生脫死的大事, 不是逞人我、爭是非、鬧意氣的。需要平心靜氣地想一想: 我這樣散心念佛, 在日常動用中, 尤其在得失、順逆、悲喜關頭, 做得主嗎
能不爲境界所牽移而佛念當前嗎
更進一步自問, 夜眠睡夢中, 做得了主嗎
在歡笑驚怖時, 能不爲夢境所動而佛念現前嗎
假如這些都做不得主, 那末, 等臘月卅日到來, 妻子繞榻, 疾病昏迷, 風刀解體, 痛苦迫切, 再加上生前經過的事件, 與死後未了的牽纏, 一一都湧上心來, 又怎能做得主而念佛求生西方呢
須知白天能做得主了, 于夢中則一半主也做不得; 夢中能做得主了, 死時一半主也做不得! 因爲夢中是半昏迷而死時是大昏迷呀! 假如因爲用功不力而臨終不能往生, 那末“不須一心不亂, 散心念佛即能往生”之談, 豈不成爲空頭支票而自贻伊戚嗎
這不是我故作驚人之筆來嚇唬你們, 也不是我好高骛遠來苛求你們, 要你們這樣那樣, 不然就不能生西。實在因爲要真能往生西方, 決不是專門依賴彌陀願力接引而自己不加努力, 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往生去的啊! 眼見時下一般修淨土者, 都貪著便宜, 不肯用功。結果, 不是懷念世緣, 便是留戀家財; 不是落得個病苦難當, 便是昏迷不醒。所謂往生西方者, 不知到什麼地方流浪生死去了。所以才甘冒不韪, 敢向諸仁進貢逆耳之言, 這實在爲良心所驅使, 不得不大膽呈辭, 力挽時弊啊!
叁、“單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的探討
關于“帶業往生”一語, 佛經內並無明文, 這是祖師們融攝經論的含義發揮出來的。它的實際用意是: 薄地凡夫, 業障積習深重, 非一生一世修行所能除盡。即使已大徹大悟, 最後一分無明仍未破滅, 因爲到了等覺菩薩位, 還有一分無明未盡。誰又能一生修證到等覺位呢
這未盡的無明就是惑業。所謂“帶業往生”, 即是帶這“業”往生。念佛行人, 即使證到理一心, 似也不能超過等覺菩薩, 所以還不免有無明在, 故欲往生, 還須“帶業往生”。決不是說念佛修行人, 修行時也可以幹點壞事, 損人利己, 將來可以帶業往生的。
或曰: 印光大師說, 五逆十惡人, 平時不知修行, 但也未曾謗佛, 臨終得善知識爲之開導, 發願念佛, 求生西方, 也得帶業往生。這不是明明告訴我們現在幹點壞事, 將來也可以帶業往生嗎
答曰: 請注意, 此等大惡人, 臨終得遇善知識, 又能正念分明, 放舍身心, 不顧病苦, 一心念佛, 求生西方, 是何等力量
! 又是何等善根、福德、因緣呵! 是不是一般常人所能企及
我親見很多念佛多年的人, 臨終爲病苦所惱, 不能念佛, 甚至不願聆聞佛聲; 或想念親人, 不願憶佛念佛; 或昏迷不醒, 不能念佛聞佛。而此等大惡人反能臨終承教, 徹底放下, 正念分明, 一心念佛, 打退陰境, 往生西方, 是何等力量所使然
豈佛親于彼而疏于此, 厚于前而薄于後
這其間實大有因緣在! 蓋有一般修行人前生不明心要, 只務得定, 竭力克製妄心, 不許伊動, 如搬石壓草, 石去而草複生, 不成究竟。故當命終後轉身再來時, 習氣妄動, 尤甚于前, 而成惡逆, 迨一聞開示, 觸動前因, 故又能立刻放下, 專心一意念佛, 求生淨土, 非偶然也; 或逆行菩薩, 示迹現生, 爲度生故, 汙其外形, 以掩行藏, 非一般常人所可投機取巧, 依模學樣, 援例往生的。
或曰: 禅宗大德直證佛地, 所謂等妙二覺, 猶是他提草鞋漢, 總該沒有最後一分無明了。那麼, 此等人生西, 不須帶業往生了嗎
曰: 禅宗所證是理即佛, 所證理性與佛無二無別, 但就事說來, 尚未證到果佛地位, 因此並不能與釋迦、彌陀等量齊觀。不見帝問玄沙: “宗下見性成佛, 是否已到果佛地位
”沙曰: “只是因地佛, 並非果地佛。”所以開悟見性, 一般只登初地, 相當于見道位, 尚待向上修證, 分破無明, 圓證法身。所以說宗下見性後, 即直登無修、無得、無證位, 實大錯誤, 因尚有一個如喪考妣在也, 如何不須帶業往生
!
…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