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所以我們都應該修"念佛法門"。他們經常運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段話,可是我們要注意他這一段話裏面沒有任何一句佛號、任何一個佛相,也沒有任何一點觀想,而只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裏面沒有"聲音",沒有"色";沒有以"聲"求,也沒有以"色"求!
那麼"都攝六根"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根收回來,不和六塵結合--也就是六根不與六塵勾結。"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相對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先簡單就一根來說,"眼根"與"色塵"是一對的,對于這些色塵,也就是這些外在的形相,要如何"都攝眼根"?就是色塵和眼根不連接(不勾結),意思就是我們眼睛不看東西,視而不見;而"都攝六根",不只是"眼根"不看,連六根都不去和六塵接觸,就能保持六根的根性,那麼六根就清淨下來了,心也就清淨下來,沒有亂七八糟的念頭了。當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都沒有了,心就空寂、安靜下來了,然後再做"淨念相繼"。
什麼叫做"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佛性不斷,也就是在你內心裏面的"自性",念念都在"念真如",念念都在"念佛性",你的佛性就保持在那裏,沒有斷掉;"相繼"就是一直持續,沒有斷掉。
"都攝六根"是什麼境界呢?是"前念不生"的境界;"淨念相繼"則是"後念不滅"的境界。"後念不滅"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證到了"金剛後心",也就是證到了"佛性",這個時候當然就會"得叁摩地","得叁摩地"就是入了"正定"。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大勢至菩薩的"實相念佛法門"實際上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佛性念出來,這就叫做"現如來"。這個方法和前面"持名念佛"是相近的,但是深度更深,深到這個程度時,根本就沒有佛號了,只有佛性;能夠把佛性念出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可以這麼說:"念佛法門"最重要的口訣就是先把生滅心止息,然後發起不生不滅心念佛--這是最重要的要點。
當然"實相念佛"是很難的,因爲沒有一個佛號可以念,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會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所以一般人能夠用的方法還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口還是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但是不要忘記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心裏面要憶持"阿彌陀佛"的佛性。如果了解了這個要點,我相信連最沒有辦法的人都有可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即使覺得自己能力最不夠的人,也能做到這一點。因爲"凡聖同居土"是可以帶業往生的,根本還沒有把業消掉,就允許你往生了,所以要往生到那裏不是那麼困難。
一般我們所念的佛號大概都是"南無阿彌陀佛",但是根據我的師父 華藏上師告訴我們,這個聲音並不純正,和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聲音差了一點點;當初釋牟尼佛的念法是:"南無阿彌打布打耶",大家可以試著念念看,比較一下、體會一下,就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心比較亂;但是念"南無阿彌打布打耶"時,心比較收攝、比較定,這是自己可以感覺的。所以如果各位要念佛號,我奉勸各位念"南無阿彌打布打耶",因爲巧妙之處就在那個"打"字;"南無阿彌打"這一"打",你的心就靜下來了,各位可以嘗試一下、體會一下。能夠體會這個差別的人請舉手。噢!很多人。所以這是有差別的,大家可以回去多念一念。念佛號的時候要注意自己"心"的變化,看看念哪一種音的時候心會比較定?哪一種會比較散?各位可以多觀察自己的心。如果你確實體會到"南無阿彌打布打耶"這個聖號比較能夠讓心定下來,那麼希望你能夠選擇這個佛號。好,講到這裏我們再講一個新的淨土觀念。
以上四種淨土,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四種等級,事實上我們還希望有另外一種淨土,是什麼淨土呢?--就是"人間淨土"--我們希望把眼前這個五濁世界變成一個淨土,所以要生生世世努力,把它改造得越來越完美,這是我們做人應有的心願。在座的大部份都是來自中國的華裔,大家回想一下,祖先千裏迢迢從中國遷徙流離到馬來西亞來,是不是一直想追求一個安居樂業的地方?是不是想要建立一個安穩富足的家園,讓子子孫孫都能在這裏安樂地生活下去?前前後後不知道曆經了多少代,這一直都是大家追求的目標。--所以我們實在應該把"追求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這樣的心願,轉化成大家共同攜手來把這個世界建成一個"人間淨土"--這個工作一如法藏比丘也是在建立一個淨土。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出力來做這件事情,而不像西方極樂世界是靠一位修行人發願把它建起來的--人家連那個世界都能建,你往生還那麼困難嗎?不應該有什麼困難的,是不是?
現在我們想把眼前所居住的世界建成一個淨土,這是一個很有意義且值得努力的目標。這個目標是不是只有凡夫才可以做呢?不是的,這也是諸佛菩薩的目標,只不過釋迦佛在講西方極樂世界時,沒有提到這個淨土,原因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屬于"報土",不是"化土"。那麼"化土"是誰來建的?"化土"是十叁地菩薩入了"解脫門"以後,再從"常寂光土"乘願到這個世間來建立的--一個人修到"常寂光土"(只是十二地)以後,他還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出菩提路",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佛菩薩都要乘願再來"。他乘願再來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做建立"報土"和"化土"這兩件事。"報土"是他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建的,就像十方佛建其他的極樂世界一樣;但是要建"化土",就要這個世界的人大家一起來努力,如果我們能夠把人間化爲淨土,那麼也不必急著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因爲這裏也是淨土。而這個淨土的建立需要我們世世代代努力,一代的努力是不足以成功的,所以必須世世代代持續不斷努力追求下去--因爲"化土"是有始有終的,而"報土"是有始無終的(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建成,永遠就存在宇宙中)。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佛法的心量是非常遠大、非常廣闊的,不像一般人只想到自己這一生,或是只想到父母、兄弟、子女和朋友;佛想得好深遠,連無量劫以後的衆生,都替他們想到和考慮到了,所以這個心胸是廣大、深遠得不得了。我們學佛,就要體會佛法這個廣大深遠的心量,這是非常重要的。好!以上是我今天要向各位報告的內容,如有什麼地方聽不清楚,或者有什麼問題,歡迎各位提出來,我會盡我的能力給各位解答。
問:我們心中怎樣來憶持佛性?
答:你若能體會到"佛性"性質,就是"憶持佛性"。至于佛性的性質是什麼?就是《心經》裏面所提到的:"是諸法空相(應該是"是諸法空性",不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沒有生起來,也沒有滅掉;既不肮髒,也不清淨;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這就是佛性。你要憶持佛性,事實上這個"佛性"的性質,就是你"本性"的性質;可以說就是真正的你,也就是真正的"我"的性質。而且這個性質是"空"的、"無"的,但卻是存在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同時它也是"不二"的,"不二"就是"一",就是"無分別"。所以如果對以上描述"佛性"的這些詞語不太能把握,那麼你可以從"空"的性質去揣摹"佛性",因爲它是沒有相的。
當然你這個問題問得很深,這是最困難的地方。我現在就從"空性"這裏來說明,讓你有一個入手處--因爲如果你能體會"空",就能體會佛性,就是憶持到佛性了。那麼什麼是"空"?比如說這個房間是空的,我們不會去買一間實心的房子,是不是?"空"就是這間房子的特質,因爲房子如果不空,是沒有用的;就像杯子,沒有人要買一個實心的杯子,因爲空心的杯子才有用--這是"空"的初步解釋。佛經裏面釋迦牟尼佛經常用"虛空"來比喻"空性";我們注意看一看,這個"虛空"是不是空得很大?因爲它空得夠大,所以整個宇宙都可以放進這個虛空裏面,整個日月星辰全都容納在裏頭,我們地球也在這個虛空中;如果這個虛空空得不夠,宇宙放得進來嗎?一定不可能!所以虛空一定要空得非常廣大、非常徹底,才能夠容納這個宇宙;也可以說空得愈徹底,就容納得愈多。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如果很空,就可以吸收很多不同的意見和知識;如果是實心的、不空的,那麼新的意見和學問就裝不進來了--我們是從這個心靈裏面的空性下手,假使你體會到了空性,就等于憶持了佛性,因爲佛性是空的。這裏我們特別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一般人把"腦子空空"當作傻瓜,這是錯誤的解釋;因爲心空了才能夠像虛空那樣,把所有的智慧和意見都容納進來。所以我們的心靈如果能夠空得很徹底,就會越來越圓滿、越來越自由自在。想要體會佛性,就要從這些事情和感覺入手,這是要自己體會的,因爲不管我怎麼講,或是釋迦牟尼佛在佛經裏面怎麼講,這些都是比喻,一定要你自己有所體會,才能真正地把握。剛才我們已經從房子和杯子的"空",談到虛空的"空",提供各位一個揣摹的途徑,但是仍要特別注意這個"空"的特質。比如說杯子這個"空",我們說:"這是空心的杯子",這個"空"就代表"沒有";如果說成是"沒有杯子",這是不對的,因爲這個"空"是存在的,而一般人常把"空"講成是根本不存在,這是錯誤的。我們就拿杯子這個"空"來講,當這個杯子中間是空心的,這個空心就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性質就是"空";所以我們是有"佛性"或"自性",但是它的性質是空的,這也就是我們通常都在講的"佛性"、"自性"、"本來面目"、"實相".......,這也就是脫離對"相"的執著,而朝性質上去揣摹。我想剛才的問題就回答到這裏,各位還有沒有其他的問題?
問:所謂的"佛性"可以不可以這樣講:就是要遠離"文字般若",也就是說所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實是佛陀的一種啓示。如果我們去研究這些文字,是起了一個心,就被限製在這個心裏面;其實如果我們不要這個心,那麼它是無大、無小、無內、無外,就是代表它沒有邊際,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我這樣對人家講,別人不知我在講什麼,我講的對不對?
答:你講的是對的。本來神秀說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看他不行,所以就托人寫了一個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所表達的就是這個"空"。講到這個程度,念佛和禅宗的參禅其實是一回事。各位還有問題嗎?
問:怎麼修"十念法"?
答:你指的是"彌陀十念法"嗎?我只能大概介紹一下,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我們應該這樣講,淨土宗的來源其實是從原有的"彌陀十念法"裏面簡化出來的,而"彌陀十念法"是讓我們先去"叁毒",也就是先除去我們的惡習,再努力行善,然後再去"細煩惱"。因爲我們有那"叁毒"的"粗煩惱",而行善也屬于粗的煩惱,所以都要超越,然後要再進一步去細的煩惱。"細煩惱"是什麼呢?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和"邪見",也就是一些比較深刻但卻是錯誤的想法和觀念。因爲我們的心念是很複雜的,好比我們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這樣的心念是很粗、很明確的;但有一些心念是不明顯的,好比爲什麼看到某一種人就會喜歡?其實是因爲心裏面埋藏一些很細微的執著;或是有時候會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那也是心裏面埋藏的細微執著所引發的,而這些埋藏的執著都不容易發現,所以叫做"細煩惱"。我們要把這些"細煩惱"去掉,然後要發"普賢菩薩十大願",並行"十波羅密",再去體會自己的本性,也就是曉得空性--這個法是有這些步驟的。而每段要念十聲佛號,並且要像"大勢至菩薩"那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叫"彌陀十念法"。這是我師父傳的密法裏面,很大、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方法,但是今天的時間不夠,沒辦法講解,我只可能簡單地介紹。各位是否覺得很遺憾,不能聽到詳細的"彌陀十念法"?事實上剛才我講"淨土的真谛"時,已經把"彌陀十念法"中最精髓的要點都講過了。謝謝各位!
---劉玉娟居士記錄
《淨土真谛(梁乃崇教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