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發大誓願第六
本品是法藏菩薩遵從世自在王的訓示,在大會中宣說自己所發的大願。法藏菩薩成就阿彌陀佛,世人稱爲大願王。一切佛沒有一個不是大願的,沒有大願怎麼能談是佛呢。但唯獨彌陀稱爲大願之王,可見因地中所發的大願特別殊勝。《甄解》贊說:四十八願功德成就,歸結到阿彌陀佛成佛。四十八願就歸到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誓願是本來修習的萬德之海,叫做弘誓本乘海,也叫做悲願一乘。一乘者,一切衆生都令成佛,沒有其他的乘,因爲衆生本來成佛。這就是彌陀正覺的功德,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爲什麼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由于誓願不可思議。《甄解》又引證《行卷》說:宏誓一乘海,成就了沒有障礙、沒有邊際,是最勝深妙不可思議智德,是最殊勝的、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議至高無上的妙德。誓願象虛空,所以廣大無邊的一切勝妙功德,從中出生(因爲空,所以出生一切,如同白紙才能作畫)。猶如大車乃至大風普行世間,救度一切,沒有障礙,能夠出叁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系縛)。外道以生天爲究竟,我們以生天爲墮落,六道輪回是最大的系縛。而且誓願海開顯了度生方便的寶藏,一切方便度生的妙法都在彌陀大誓願之內,沒有其它更方便之法了。當然大家知道,密教是以方便爲究竟,但是,大家要知道,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就是說把密教這部分公開了。禅密教觀、六度萬行,種種方便度生之法,都在一聲佛號六字洪名之中,而且最穩最妥,萬修萬去,所以大誓願海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這個法門這樣殊勝,我們應當崇敬遵從,信奉受持,不可須臾離也。不可思議的功德法門,就來源于不可思議的願海。一切功德,一切殊勝,一切方便,皆是由于這個不可思議的彌陀的大願之海。
底下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只是彌陀四十八願度衆生,而不知本經古譯(漢譯、吳譯)都是二十四願,只有唐譯和魏譯是四十八,宋譯是叁十六。《後出阿彌陀偈經》特別指出“誓二十四章”。所以古籍之中,提出二十四願的占半數,提出四十八願的只有叁分之一。先師夏老會集本經正好章數是二十四(共分二十四段就符合二十四章),所包括的細目恰恰是四十八願,這樣就把古譯二十四和四十八兩種說法都巧妙地融會在一起了。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下面我們看經文,法藏菩薩向佛禀白:“唯願世尊。大慈聽察”,敬請世尊在大慈的心中垂聽和照察。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衆生。以及焰摩羅界。叁惡道中。來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複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一、國無惡道願。二、不墮惡趣願。】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四句是極樂世界的總贊。“我”是法藏菩薩的自稱,在成佛時,所居住的佛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具足”是圓滿之意,指含攝一切,沒有久缺。“無量”,指沒有方法用數字等等來表示它有多少。這個佛刹具有遍一切處、含攝一切、無有缺少、無有不足、不可用數量表示的殊勝功德和清淨莊嚴。這一切都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不可思,人的頭腦想不到。不可議,人的舌頭說不出。人的頭腦口舌都不中用了,所想所思的都不對,說出來的也全不對,凡有言說皆無實意。極樂世界的功德,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極樂國土是這樣的功德莊嚴,是這樣的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是《華嚴經》的特色。教中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理法界是實際理體,那就是本來無一物。事法界,種種事相森羅萬象,男女老少,大地山河都是。事理無礙是大乘所共有,雖然本體是寂,然而常照;雖然常照,本體仍是空寂。理體不礙事相的發揮,事相不妨理體的一味,這個事理無礙的道理,大乘經典裏都有。唯獨事事無礙,是《華嚴》所獨具。《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的中本。《無量壽經》和《華嚴》一樣都是十玄具足。《華嚴》的十玄主要是: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重重無盡、圓明具德。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號,具足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門。小大相容。大的屋子裏裝人,這是常識;我說人裝屋子,大家就想不通了。華嚴境界就是如此。須彌山容納芥子,芥子容納須彌山。芥子爲什麼能容納須彌山?因爲芥子的體性是法性,巨細萬物同具法性,法性遍滿一切,包容一切,也就是遍滿十方包容萬有,所以須彌山就在芥子之內。小大互容就是這個原因。廣狹自在。廣大境界可出現在一個狹小區域,例如一尺的鏡子,可以照見十裏的光影。本經在極樂世界寶樹中可見諸佛淨土。寶樹是狹,諸佛淨土是廣,但都可“寶樹間見”。延促同時。延是長時間,促是短時間。一萬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樣。這個道理愛因斯坦都懂了,愛因斯坦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寫了一封悼念的信說:你走了,不久我也就來了,但是這個有先後的時間是人類的錯覺。重重無盡。兩面鏡子對照,就照出無窮無盡的鏡子。我與他兩個人對面看,就是重重無盡。我看見他,我的瞳仁裏就出現他的形象,他的瞳仁裏也出現我的形象。我看見他的時候,我就看見他眼睛裏的瞳仁,我也就看見他瞳仁中的我,他瞳仁中的我也就包括了無窮無盡、一層一層的他。這個你只要把兩面鏡子對面一放就清楚了。因爲極樂世界具有重重無盡的玄門,所以這個世界的功德莊嚴是重重無盡。極樂世界中隨處一朵蓮華放叁十六百千億光,其中每一光就出現無量的佛,每一佛又有國土,又有蓮華,華又放光,光中又有無量的佛。一重又一重無有窮盡,這是華嚴境界。因此我們應當深信,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極樂國土和華藏世界有何分別。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種種莊嚴,都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一一都具足華嚴的一切玄門。所以說極樂國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因爲具足了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具足事事無礙的境界不可思不可議的無量功德。所以能夠讓衆生“聞名得福”,一聽名字就得福。別人一說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得了福了。
“聞名發心”,聽到佛的名字就願意發心。“十念必生”,你至心信樂,念十句就生極樂世界。所以淨土法門叁根普被,你再困難,再忙,每天只修十念總是可能的。法源寺新圓寂的老方丈,他是禅宗,他修十念法,也可以往生。凡夫往生極樂就不再退轉了,就是阿鞞跋致,還有什麼法比這更頓。連動物乃至地獄罪人都可以往生,所以是普度。還有“見樹得忍”,極樂世界的菩提樹,若有人看見,就證無生法忍。菩提樹的功德是這樣不可思議。打個比方說,禅宗的舉拳豎臂,問話人看見拳頭就開悟了。極樂世界的樹,更加不可思議,任何人見到樹就得無生法忍。淨宗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同時也由于極樂國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莊嚴,所以國土中萬物嚴淨。一切東西都非常莊嚴,非常清淨,極微絕妙,無以複加;並且萬物都是光瑩如鏡,都像鏡子一樣,可以照到十方世界,而且光明遍滿虛空。若有衆生接觸到光明都得安樂,滅除垢汙,出生善念。國中萬物都是妙寶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到香味,自然修習佛所傳授的妙法。所以極樂世界一塵一毛都是華嚴境界,圓明具德。圓具一切光明清淨,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所以願文開頭這四句是表示整個極樂世界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所居佛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完全是華嚴境界,也是每一位讀者自心的妙明境界。每一願都是爲衆生,每一願都是阿彌陀本妙明心的顯現,每一個事相都是清淨句。天親菩薩說:極樂世界叁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叁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爲法身”。
底下說,在此佛刹中,“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以我們也就看出,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第一個願就是國無惡道願,國土裏沒有地獄、餓鬼、畜生,沒有叁惡道。願文中“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指的是畜生道。地獄,古印度話是那落迦或是泥黎,有四個意思:一、是不可樂,苦極了,沒有可樂之處。二、不可救濟。叁、冥暗。四、地獄。地獄有叁類:㈠根本地獄,包括八熱與八寒地獄。八熱地獄的最下第八獄,叫做無間地獄,所受罪報,相續不斷,沒有間歇,其苦無量。㈡近邊地獄,在八大地獄每一門之外附近處。㈢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種類無數,受苦無量。地獄苦果,最重之處,世間一日之中,地獄衆生八萬四千生死。《地藏經》希望大家看看,曾經有人說是假的,其原因可能是世間流傳的共有兩種,其中一種在大藏裏頭沒有根據。但是大藏中有《地藏經》,是唐朝叁藏沙門實叉難陀翻譯的,有根有據,不能說《地藏經》全是假的。希望大家看看《地藏經》,我讀這部經總是落淚悲泣,當我看到遍虛空,十方世界,一切地藏王菩薩都聚會到一起,釋迦牟尼佛拜托地藏王菩薩說:地藏啊地藏,一個衆生,只要他有一絲一毫的善因,你就不要叫他進地獄。世尊一度又一度的拜托地藏王菩薩。我每次讀到這裏,每次都是淚不能止。
其次是餓鬼。餓鬼經常饑餓,所以叫餓鬼。經常千百年聽不到水的名字,更不用說看到水接觸到水了。他膽小害怕,所以叫做鬼。他有他的威力,所謂鬼神,能降禍于人。鬼可以把人抓走、殺死等等,又常被諸天驅使強迫勞動。所以鬼很苦。鬼沒有不餓的,所以佛教中老放焰口,就是給鬼施食,把鬼的喉嚨打開,把所施的食物變成甘露,鬼才能夠吃。
第叁是畜生。新譯叫做傍生。“傍…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