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成爲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諸佛贊歎,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勝。你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是不殊勝。殊勝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得到。往生極樂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勝。極容易極殊勝同時並得,真是不可思議。所以蕅益大師贊歎:是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勝是殊勝,異是奇異,超是超出,絕是絕妙),言思莫及。“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蕅益大師的贊歎,是發自肺腑。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這樣的超情離見,這是極樂唯一獨特超異之處,凡夫往生都不退轉,並壽命無量,所以都是決定成佛,這不是凡夫蔔度計較的思維心所能測。如果不是當人的妙明真心、衆生本有的佛性登峰造極,持名的奇異功德,彌陀大願的弘力,如何能有這樣殊勝的妙果。這正是六字洪名一乘願海的不可思議功德。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爲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刹。命終不複更叁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一、悔過得生願。】
第二十一悔過得生願,重點在悔過。本願前部與第十九願非常接近,願文大意是:十方衆生聽到彌陀名號,就至心向往,一心想念極樂國土,並且發菩提心,非常堅固沒有退轉,培植衆德的根本,勸修種種功德,廣種善根,念佛是諸善中王,當然都在勤修,並用至誠的心來回向,求生極樂,沒有不遂心如願的。把這一段與第十九願相比較,兩者基本相同,唯一重要差別,第十九願中“一心念我。晝夜不斷”是專修持名,本願是“植衆德本”,是兼修或其它不同于專修的修持。這不宜把植衆德本也是專念名號,那便與第十九願重複。這是不應該出現的。第十八、十九兩願都是專重持名,本經的綱宗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足證專修持名是淨土正宗。但從古至今持咒誦經參禅以及種種兼修而得到往生的,也常見于多種著述之中,這正在本願所攝之內。最明顯的例子,蕅益大師說:參禅的人不必放棄禅改修念佛,只要把參禅功德回向極樂就對了。大師真不愧爲“真佛眼”,是開顯彌陀本心的大善知識。
本願以下闡明悔過得生的特點。“若有宿惡”。過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惡,叫做宿惡。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若有人聽到佛的名號,尊法重道也差別很大。罪只有從忏悔滅,你不能夠以你做好事來贖罪。做好事得福報,做壞事是惡報。你要消這個報,你只有靠忏悔。承認自己的罪惡,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學道行善,持經持戒,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人在壽命終了之後,不會再墮叁惡道,立即生到極樂國土。按他生前的罪惡原本應該入叁惡道,但以彌陀大願加被,直接往生極樂。既生極樂,就永不再入叁惡道,這就是一乘願海的無邊功德。所以此土人民縱有宿業重罪都可帶業往生。目前海外有人認爲,不能帶業往生,消業才能往生;也有人說帶業往生是帶善業。這都不合經義。第一願中“不複更墮惡趣”與本願的“不複更叁惡道”都表明往生的人仍有再入叁惡道的罪業,現因彌陀大願加被,往生極樂,不再墮叁惡道,所以帶業往生之說是肯定的,曆見于種種古德的偉著,不能否定。至于帶業必須是指惡業,若帶善業,那就用不著說了。至于消業之說,請看蕅益大師所說: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人每天早中晚叁個單元的時間,都在念佛,每念都消八十億劫重罪,念一百年,所能消者,只是像人手爪甲上所帶的一點點土,所沒有消的還像整個地球的土。請問這業怎樣消?所以萬不可用消業往生來代替帶業往生,那樣的話就沒有淨土宗是易行道的說法了。據筆者之意,消業兩字也有重要性,本願中的悔改,就表明願意消業。只要你肯消業,知道自己有業,肯去消業,符合本願指示去修持,你這一生消不完的罪業不管有多少,你往生的時候,都可以帶,阿彌陀佛給你全部承包了,都可以托運。如果你有業,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爲消業才是本願的悔改行動表示。所以你肯消業,不管你還有多少未消的罪業,都可以帶。根本不肯消業,那你也往生不了。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刹土。十方世界諸衆生類。生我國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二、國無女人願。二十叁、厭女轉男願。二十四、蓮華化生願。】
第二十二國無女人願。願文就是開頭這兩句,就是說,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國土之內,沒有婦女,都是男子。這正是極樂世界沒有退緣的主要原因之一。經中說,人世中男女間的愛欲,是學道最大的障礙。所幸只有這一個,若再有相等的另一個,那麼一切人世間衆生都沒有希望解脫了。現在極樂只有男子,所以這致命的障礙也沒有了。
第二十叁厭女轉男願。願文是從“若有女人”到“來我刹土”(共八句)。願文大意是:若有女人,聞我名字,能得到清淨無染、無疑無垢、遠離煩惱過惡的信心,發菩提心,厭惡與憂患女身,覺得自己這個女身可厭、可慮,于是希望舍棄女身。這位女修行有了清淨信,又發了菩提心,必有修持,並且求生極樂,在命終之後,立即化爲男子,往生極樂我刹土。這願既表示有願必滿,有人厭惡自己的女身,在往生時自然化爲男子,再者表示極樂國中沒有婦女,十方世界的女性,只要如法修持,並厭患女身,在臨終時,自然轉成男子,隨即往生。例如《法華經》龍女成佛,當時也是先化成男子然後立即成佛(在密教中,女身也可成佛)。
第二十四蓮華化生願。大意是:十方世界種種衆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在七寶池蓮華中化生,是在七寶池、八功德水中的蓮華裏變化生長出來,所以叫蓮華化生。這是超于胎卵濕化四生的化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緣,就是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彌陀的願力相應,就自然化現而有身。在《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所以不是血肉之軀,也不需要父母,都在蓮華中化身。至于爲什麼要用蓮華呢?根據《大日經疏》,世間喜歡蓮華,因爲蓮華很吉祥。很清淨,出汙泥而不染。在密法方面,也是認爲妙法蓮華最秘密吉祥。又天臺宗說:蓮華中表極殊勝的大法:(一)花多果多。有的他是有花無果,有的有果無花(無花果),但蓮花是有花有果,不但是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裏有很多瓣,果裏有很多蓮子。(二)它不但花多果多,蓮華最殊勝的意思,是“因果同時”,表現了最殊勝之法,也就是很難信之法、很難思之法,因和果同時出現了。我們一般的想法,是從因到果,是先有因而後有果,這就是一般的漸教了,那就叁大阿僧祗劫不斷的種因,不斷的得果,不斷的輾轉增上,但圓頓之教,因果同時。所以淨土宗說“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那麼你念佛時就是成佛時,因果同時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華,正是顯大日如來的密意,蓮華是最秘密最吉祥。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二十六、聞名得福願。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以及聞名得福、修殊勝行兩願都沒有提到往生,可見不是所有念佛的人個個都能往生,只有認真如法修持的人才能如願。還有一些呢,肯定可以得好處(天人禮敬、得福、來生修梵行都是好處),但不能往生。所以這叁個願,是指著這個雖然聞名,雖然也信樂,雖然也禮拜歸命,也來修菩薩行,修種種善,但是缺少發菩提心與一向專念,功德不足,不能如願。第二十五願大意: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聽到我的名字,就歡喜信受,虔誠禮拜皈依,用清淨心修習六度萬行菩薩所行之法,種種天界以及世間有情,對于這人沒有不尊敬的。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願文中多見這個“聞”字,這個聞包括了信受,不等于一經于耳。由于聞名包括相信和接受,所以聞名得福。雖不能往生,但壽終以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要緊的還是意根。這個人很明白,不糊塗,不顛倒,沒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大意是:由于聞名信受,所以得二十六願的福,但更重要的是“常修殊勝梵行”。梵行是清淨的行,一般是指的離欲的行。這個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是色界天。梵天就無欲了。這個梵天雖然有形色,但已經不是血肉之軀了,所以離開了淫欲。按一般的修持來說,一個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這個男女之間的肉體關系,就沒有資格生到梵天了,可見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橫出叁界,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梵行是清淨無欲之行,《法華經嘉祥疏》說:通說則是一切的戒都叫作梵行,特別說斷淫是梵行。另外一個解釋就更深入了,他說:“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所以梵行是根本*輪大涅槃,是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叁德圓滿的大涅槃。達到大涅槃之行就是真正梵行。經中說修殊勝梵行,包括以上兩個意思。因爲聞名信受的功德實在不可思議,所以來生可望達到這樣甚深的境界。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二十八、國無不善願。二十九、住正定聚願。叁十、樂如漏盡願。叁十一、不貪計身願。】
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願文是:“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阿彌陀經》:“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極樂國中沒有叁…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