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門
釋智谕法師著
最直捷了當的念佛法門
一
有人曾問“禅宗嘗謂離心意識參。又說只論見性,不論禅定。究竟性和心意識有何分別?同時爲甚麼要離心意識參?”
簡單說,第八識阿賴耶名心,又曰心王。能集諸法種子令不散失,故名集起心。第七末那識名意。第六名識,亦名意識。若通說,前五及六七八等皆名爲識。而第八能爲五六七作所依。換句話說,前五識及第六識第七識,皆依第八識而得建立。
爲甚麼要離心意識參禅呢?簡略地說,心意識及習氣,能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是衆生五受陰之因,所以應該遠離。
所以心意識虛妄,故須遠離,然而離心意識談何容易,一般人都是作意離心意識,作意心起,卻是以妄代妄,不出惑網。須知無念即離,有念即落心意識。進而言之,有念無念俱無,即離心意識,著于無念,仍是心意識,若欲離心意識,唯有念佛法門最爲直捷了當,容後再加說明。
至于性,亦名爲心。不過此心不同第八識之心,因爲此性能爲一切世出世法作所依,假立心名。故見性又曰明心。此性複立多名,如中道第一義,實相,畢竟空,如來藏,真如等等。
性者無性,無性爲性,如果有性,皆如幻化,非真本性。正以其無性,所以能隨緣而成,與一切世出世法爲性。因爲無性,故玄通無礙,玄通無礙,故能遍一切處,一切時,一切法。因爲遍一切故,所以法性無分別相。以其無分別相,故于一切處一切時一切法無所不在。以其無所不在故,所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與一切法不異而異,異而不異。不異而異,雖無性而能幻現一切法。異而不異,雖幻現一切法,而一切法皆無自性。故曰真如隨緣成生滅,生滅無體即真如。
如是一塵無性,不礙遍滿十方,十方無性,不礙在一微塵。一塵如此,一一塵皆如此。故塵塵刹刹,互攝互入,無盡無盡。以其無盡,故湛然常住。所以舒之遍滿十方,收攝在一微塵。
以其無性,故能隨緣成事。隨緣成事,猶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雖然影現曆曆,而無有實體。影現非實,故還歸無性。故曰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所以縱令花敷月朗,而水鏡之體常寂不動。體性常寂,能現如幻之花月影像。人之生死,猶鏡花水月之隱現,雖然百骸潰散,而體性卻是不動長靈。所以僧肇大師贊性之常住曰“旋岚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漂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
此略別心意識與性之不同。
二
前五識取塵,皆有生滅。譬如眼識先見白色,次見紅色,後見黃色。初見白色時,見白色之眼識生。次見紅色時,則見紅色之眼識生,而前見白色之眼識滅。後見黃色時,則見黃色之眼識生,前見紅色之眼識謝滅。如是前識謝滅,後識乃生。如果前識不滅,後識即生,則眼識應同時見一切色。則眼識應無分辨,而墮于混亂。是知眼識若能分別于色相,必是前滅後生。
然而前滅後生不如道理。譬如初見白色之眼識滅,眼識已滅,應更無眼識之用,則不應更見紅色,再見黃色。若能更見紅色黃色,應是眼識未滅。耳鼻舌身識亦複如是。
是以尋理可知,前五識取塵,轉入第六識,第六識記法爲因,以第六識故,五識得前滅後生,更見余色相。耳鼻舌身識,亦複如是。
但是第六識亦有生滅。第六識不對現在,只對過去未來,故第六識只能取前五識的謝落影像。譬如眼能現前見色,耳能現前聞聲,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觸,皆能現前取塵,而意識則不能。如果意識亦能現前取塵,則瞎子亦應能見,聾子亦應能聞,不如道理。故第六意識只能取過去未來法塵的影像。取于過去曾曆境,或預想未來所望境。
意識之有生滅,譬如第六識想臺北時,則想臺北的意識生。再想臺南時,則想臺南的意識生,而想臺北的意識滅。如果前識不滅,後識即生,是一切法塵同時現于意識之中。如果一切法塵同時俱現,則第六識必無辨別而混亂,不如道理。如果前識已滅,勢必不能再生後識,以滅法不能再生故。如果後識能生,必是前識未滅。故前識滅與未滅,均不應道理。
原來第六識有念念滅,與相續生。前識念念而滅,後識相續而生。此相續生者,依第七識而得建立。第六識造善惡業,得未來生死者,皆依第七識而受果報。五識取塵,第六識造業,第七識受生死果報,故有相續。
第七末那識,名思量識,思謂思慮,量謂度量。此識恒常執我,執第八識見分計度爲我。以執我故。于是生煩惱障。于二種障中,煩惱障障大涅槃,所知障障大菩提。若斷二障,便顯二空。證二空則我見盡除。我見除盡,可成菩提,可證涅槃。
第七識既受生死果報,故知定有生滅。所謂前七識唯生滅,如水之起波浪。第八阿賴耶識,亦生亦滅,亦不生滅,如海含動靜。水隨動靜,故亦生亦滅。而濕性不動,故不生不滅。譬如得人身,則第七識執人身是我。再轉生畜生身,則第七識舍人身之執,改執畜生身爲我。如是我執之意生滅改易,遷變不停,乃成六道輪回。
依前可知,執人身爲我時,是人我生。改執畜生身是我時,是畜我生而人我滅。然而人我若滅,焉能再生爲畜我?若能生畜我,定知人我未滅。但是人我未滅可有畜我,則應一時俱有六道之身。如此豈合道理?
原來第七識,有思量意,與無間意。思量意即第七識,而無間意則通第八識。以通第八識故,亦得前滅後生。
第八識名種子識,亦名異熟識。而種子異熟,皆含生滅義。種子者,即是生義。前視曰生,後觀曰滅,故有生必有滅。所謂異熟識者,具有叁義,一、變異而熟。簡單說便是因壞果熟。亦就是因變異之時,果方得熟。譬如瓜種子在地下壞了,新的瓜才能成熟。人身壞了,余道身方得成熟。二、異時而熟。與因異時,果方能熟。譬如今日種豆,數月後方能收成新豆子。叁、異類而熟。果與因異性,以果酬因故。譬如人造惡,則叁塗類果報熟,人行淨業,則極樂果報成熟。
所以說第八識亦生亦滅。然而第八識若滅,焉能與前七作依?原來生滅因緣,最初依第八識爲體,而第八識即如來藏,如來藏唯不生不滅。如來藏緣起隨染,便名阿賴耶。賴耶緣起合于淨,便名如來藏。故曰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不滅合。
叁
如來藏又名如來藏心,如來藏性,如來藏智。如來藏者,二空義也。諸法幻有緣起,以幻有故,所以謂諸法皆空,幻有者無體,無體即是無性。無性爲性,故無礙玄通,能遍一切。以遍一切處,故能成就一切法,而不歸斷滅,故曰不空。此空不空是真空義,名如來藏。
言空則空遍一切處,言不空則不空遍一切處。空與不空一時俱遍,故生時即滅時,滅時即生時,既然生時即滅時,故生即無生。滅時即生時,故無生即生,生滅不生滅皆不可得,此不可得亦不可得。如是廓然大淨,而淨亦不可得,湛然常存而性本無住,遍成諸法而諸法無生。以諸法生者,如鏡花水月,只是虛影而無實體。唯從衆生無明妄想而得建立。故曰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于中既無生死,亦無涅槃。故知佛出現于世,不爲度生死入涅槃,但爲度生死涅槃之二見也。如是之法,在衆生則曰佛性,在一切法則曰法性。此之爲性者,妄徹真源,居一相而恒有。真赅妄末,入五道而常空。此上是略說心意識與性之分別。亦即說明,參禅者必須離心意識而參的原因。
四
然欲離心意識而見性,談何容易?欲離心意識者,還成以心離心,以妄代妄。故若欲離心意識,唯有念佛法門最爲直捷了當。
現在我們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必須念得清,聽得分明,只要聽得分明,當下即叁心斷,四相離。叁心斷時,“心”即離矣。四相離時,“意與識”亦皆離矣。故至誠懇切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即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即是見性。
故一句佛號,即我真心,即我實性,即我圓智。直捷了當,不須別修其他法門費時勞神,唐無所得。故方念得一句佛號,已得轉凡成聖之機也。
阿彌陀佛,功德無量,自他二力,圓成種智。誠所謂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出于《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原文是“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可見念佛法門之殊勝,一念之下,便可六根都攝。六根一攝,自然六塵六識六大五陰隨著便清淨了。因爲六根清淨,則一心清淨。一心清淨,則一切法清淨。心清淨者,逐念而成。一心念佛,心便清淨。所以說佛號入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因爲這六種能生六識,所以稱之爲根。“根”,便是取其能生之義。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能生眼識乃至意識等六識。六識于六塵生貪,便不清淨。若不清淨,便成十八界。六識于六塵不生貪著便清淨,此時十八界當下即是法界。
所謂貪著,是六識于六塵生“憎”“愛”,皆名貪著。若生貪著,十八界便不清淨。不清淨即是生死。若不貪著,十八界便清淨,清淨便是法界,又名爲涅槃。所謂十八界清淨者,實是一心清淨。一心清淨則六根清淨,六塵清淨,六識清淨,一切法清淨。然而若要清淨其心,必先清淨其念,此所謂一念圓淨而成佛也。故念阿彌陀佛,以二力加持故,最爲方便,必得一心清淨。一心清淨便是定,故曰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叁摩地者,即是定也。
都攝六根即是不亂,淨念相繼即是一心。所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與阿彌陀經所說的“一心不亂”,道理是一貫的。不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重在事修,尤其道出得一心不亂的方法。
菩薩圓智,入于一相,而知無量相。于無量相,而入于一相。故世尊說于一知無量,于無量知一。此是利根菩薩中道智,非二乘所能及。二乘但入一相,不能入無量相。別教菩薩雖入一相,又入無量相,但不能更入一相。利根菩薩一空一切空故,入于一相。一假一切假故,能知無量相。一中一切中故,…
《念佛法門(釋智谕法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