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可盡,“願”也。戒解行向,必從願起。若非大願自爲主意,戒解行向,無由建立。
衆生于六道中,隨業流轉。業力甚大,無能救者。有人問佛曰“世尊具大神通力,不可思議。不知還有比佛神通力,更大者不?”
佛答“有,業力比我之神通力更大。我今出現于世,便是業力所致。”
可見業力之大,實不可思議。雖升天入地,沒于大海,業力所追,無可逃免。
然業力雖大,唯願力可勝之。修淨土行,便是要以願力勝過業力。若人業力高過願力,此人必留娑婆。若人願力超過業力,此人必生西方。所以佛以大願度衆生,生以大願求見佛,生佛相應,同此一願。
所以求生淨土,即應專稱彌陀名號,心無外緣間雜,時時正念現前。如是必得往生。
正念者,仗信願行,致力于一心不亂。心無雜染。唯念彌陀。心無貪嗔癡,身無七惡行,此曰正念現前。憑彌陀名號功德,仗信願行資糧,決期往生,直入無爲。
或者有人會說“我們是娑婆世界的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教主。我們應該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爲甚麼念阿彌陀佛?”
此人不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是釋迦牟尼佛所教。世尊諄諄叮咛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所以我們稱念彌陀名號,正是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我等對佛語佛教,應真信切願力行。不可妄自生疑,自誤誤人。
唐白居易,晚年專修淨業。曾賦贊念佛詩一首:
“余年七十一,不複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衆,同念阿彌陀!”
這首詩可以說,將信願行表露得真誠無遺。
信願行往生叁資糧(下)
一
衆生對淨土法門,所以不能生信者,是因爲不明道理,心存疑惑故。譬如有人疑曰“求生淨土,是自求安樂而舍衆生于不顧。諸佛菩薩,大悲爲懷,以救度衆生爲旨趣。所以我們應留娑婆,自度度人。”
彼不知菩薩有二種,一種是得無生法忍者。一種是未得無生法忍及初發心的凡夫菩薩。
所謂得無生法忍,是已證無漏,已離業系,可以意生身或化法身遊化十方。這種菩薩應當興大悲,入穢土度衆生。
至于未得無生法忍及初發心的凡夫菩薩,須常不離佛,一俟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度衆生。如我輩具縛凡夫,被煩惱所纏,罪業所系。縱發悲心,總是愛見。我與一切凡外,同等愚癡。若謂我留娑婆度衆生,則一切衆生當皆能度衆生。既然一切衆生皆能度衆生,當是一切衆生皆能自度。然則不須諸佛出世,更不須“我”留娑婆度衆生了。故似我輩具縛凡夫能度衆生者,一切具縛凡夫當亦能度我。
再者,我既不離業系,當然難保人身。如果隨業墮入叁塗,又怎能度衆生?或者有人說,地藏菩薩不是甘入地獄,不舍度生之願嗎?要知道地藏菩薩是法身大士,不取佛果,以大悲願度一切衆生。他老人家雖入地獄,卻是大自在身,不是罪業因緣入地獄的。我輩愚凡,以罪業因緣墮入地獄,毫無自在可言。正如《維摩經》雲:“自疾不療,能療他疾者,無有是處。”豈不聞,一旦落入地獄中,萬劫不複。所以具縛凡夫,欲留娑婆度衆生者,實非自度度人之道。
還有人說“法體本空,求生西方,實是舍此取彼,執著成病。佛法在于無生,爲何反而求生西方?”
智者大師回答說“若謂求生西方是舍此取彼,汝不求生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夫不生不滅者,生西方是因緣生,因緣生實是無生。故往生實無生,無生是往生。非是緣生以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故智慧人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
故疑者只是自疑,非法有疑。我人應深達勝義,萬勿生疑自誤。
二
現在談談何謂資糧。
所謂資糧者,是言資糧位也。唯識宗判修道有五位,即一、資糧位。二、加行位。叁、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亦名無學位。
第一資糧位。修大乘法順解脫分。換句話說,資糧者,是修習方便,在斷除結使,修學正法。唯識判此在叁賢位,即住、行、向,叁位菩薩位。
第二加行位。修大乘法,順決擇分。以定慧力,加行決擇。所謂順決擇分者,是順大乘無漏道,亦即中道。決擇者,即決擇于無漏中道也。此已近于見道位。所謂順解脫分順決擇分之“分”字,是“因”的意思。即是順解脫因順無漏因。唯識判加行位在四加行的地位,四加行是在十回向以後的暖頂忍世第一義的四善根位。第叁通達位。通達位即住見道位。可知見道以前方便緣修,立資糧加行位。資糧位與加行位,乃修世間法。通達位以後,乃修出世間法。前者稱賢位,後者名聖位。各家所判,不外本此。唯識判見道位的菩薩,在初地前心。
第四修習位。此等菩薩已住修道位。見真俗妙理,分破無明,分見法性。唯識判此等行人,自初地後心直至等覺位。
等五究竟位。亦名無學位。習氣已盡,出障圓明,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易言之即已成佛。
淨土法門系方便中之大方便,以信願行爲資糧位。不須加行便可直入無爲。以凡夫身,修信願行,可與叁賢四加同德。准此而論,往生極樂,即同初地。
現在我們試將此五位,約配其他各教,以顯淨土法門之殊勝。不過此系大約而配,非是定配。因各家所判之教,略有小異故。
先約小宗。資糧位若在小宗,修叁觀行。即修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加行位修暖頂忍世第一。通達位即是初果見道位。修習位即是二果叁果人,包括斷盡七十一品思惑,至七十一品思惑解脫道時之四果向人。無學位,即是全斷七十二品思惑至解脫道時。證五分法身,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即證成阿羅漢。
所以准小乘言,秉信願行念佛,亦等叁賢四加位。往生西方,即等初果。
若約叁乘十地而言,資糧位在幹慧地。加行位在性地,八人地。通達位在見地。修習位在薄地,離欲地,已辦地,支地,菩薩地。究竟位是佛地。
約配其余各教,以文繁從略。
叁
由此可見淨土法門,如何殊勝了。如《觀無量壽佛經》雲“或衆生有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之“念”字,非是口念之“念”,乃心想“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爲苦所逼,不能提起觀想。)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觀想)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指出稱名法門)。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當知縱是五逆十惡之人,一旦往生極樂,亦是位登不退。如此殊勝法門,誠不可思議。故世尊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世尊具大慈悲,說此微妙法門。而衆生猶自懷疑,不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能不令人痛心?
《稱贊淨土經》雲“若人聞說是經,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是人命終,定生西方。”
所以我們應該生清淨信,發深重願,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萬勿以我慢心,生偏邪見,生疑生謗。若生疑謗,不但自受苦報,若有聞者,聞謗亦複生疑,是因汝障其菩提心,斷彼善根,則汝罪過大矣。
佛于《稱揚諸佛功德經》中說,“其有不信贊歎稱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而毀謗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衆苦。”
淨業行人應須注意,臨命終時,勿憂佛不來迎。但當深信切願,持念彌陀名號。只要正念不失,命終之後定生佛前。若能見華見光,則已受寶池化生,決定無疑。
有人說命終時,不見瑞相,便不得往生。其實不一定,須知信願行正念不失,便是最好瑞相。尋諸經文,佛言若人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命終後定生佛前。故命終後生在佛前,非肉眼凡夫所能見,焉得定言不生?
昔人一稱南無佛,終成道果。何況吾等日課持誦?釋迦無诳語,彌陀無虛願,行者萬勿自致疑惑。古德雲,行者萬勿自疑,佛迎不迎?往生不生?若起此疑,當真不得往生矣。因爲往生西方,全憑信願持名不失正念。佛既未說,莫作他計。應堅決相信:信、願、行,爲往生叁資糧。
至誠頂禮釋智谕法師!上期及本期均引自智谕法師西蓮淨苑站,特表感激。
《念佛法門(釋智谕法師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