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更入一相。
今此念佛法门,以念佛心应乎乱世,便是净念一心,摄根不乱。虽处乱世纷纭,而不失念佛心,便是摄根不乱净念一心。是知念佛法门至圆至顿,功德无量。故《菩萨念佛三昧经》有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我们说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便于凡夫事修。我辈末世众生,只要发真实信,信有西方极乐国土,信有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慈悲大愿不虚。仰望阿弥陀佛垂手援引,犹如靠着一座须弥山,决定不疑。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求生之心犹子忆母,无时或忘,定得往生彼国。
二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可只重理论而忽于事修。莫说只务道理谈论不切实际,于闻、思、修之中,止于闻思,尚不究竟,何况空谈?所以念佛人若欲摄根净念,必须踏实修习。今人学佛,往往只重文字功夫,闻说修行即不耐其劳。如此行径,实是自误误人之道。所以我们修念佛法门,切莫执理废修而死于文下,应假闻思而开慧解,以慧解而立正行。依正行克己求证,如此方不负世尊临世之怀。所以世尊曾说“我法甚深,唯证乃得。”
摄六根者戒也,净念相继者定也。由此成无漏智慧。戒定慧可由闻思而生,非由闻思而证得。若欲证得,非修莫办。
尤其定慧与戒不同,戒者如法受之即得,如法持之即具。而定慧二道,必须如法修习,日久功熟方能现前。如人渴欲饮,见井中有水,虽如实知见,却不得受用。必须借绳罐因缘取水到手,方得受用。学佛人亦复如是,徒有闻思尚不得受用,何况执文以为悟道者哉?必须慧解立行努力修习,废寝忘疲,一旦功夫纯熟,定慧自然现前。毕及定慧现前,方知定体慧用,不可偏废。有定无慧,便成外道。有慧无定便是狂慧。良以智慧虽尊,非定不深也。
都摄六根首须调伏欲贪制伏烦恼,渐渐以达断欲贪断烦恼。调伏制伏是持戒的功夫,除断便是定慧的功夫了。如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慧虽由戒生,而必由修发。修习功力渐熟,定慧便可忽然现前了。
谈到持戒调伏,应明其方便,不明方便犹乘舟不识水路。总说戒者约束身口意三业,在心名护,在身口名戒。故身口成办,始名犯戒。自心以至身口,有四种犯戒方便,应明其调伏忏悔之法。一、远方便。犯者起心而未动身口,此时责心则灭。责心又名心念忏,即是长跪合掌面对佛像,心念口言,发露忏悔。二、次方便。已动身就缘,或是口说欲作,此时罪相更明,应急作意调伏。欲灭罪相,应作对首忏,即对比丘一人或三人发露忏悔。三、近方便。身近罪缘,或欲触摩,然尚未成犯。四根本成犯。
此系略说,欲知详文,应阅律藏。总之戒之功在摄六根,六根既摄,自然净念相继。须知众生造业,必托三毒,三毒之起,以我心为本。若能至心念佛,口念心忆,句句分明,即是净念相继。一心清净,则不起三毒。三毒不起,恶业不造,名为解脱。起三毒者,在于取相,一心念佛不取于相,自能六根都摄。故念佛心即是无相心,无相心正是念佛心。诚所谓“明明念佛心,明明心无念,无心明明念,念明明无心。”
三
欲摄六根,唯念佛法门最为方便。念佛时摄耳谛听,如猫捕鼠丝毫不敢大意。如此口唱佛名则舌根已摄,耳听佛号则耳已摄,以心缘历则意根已摄。其实只要耳根一摄,不须作意,余根自然摄住。
大家不妨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摄耳谛听历历分明,自然意根想住,眼根无睹,鼻身二根亦复不乱。何况念一声佛号耳舌意三根备摄,只要三根已摄,余根则不足为虑矣。故念一句佛号,必须字字分明,绝不含混,把牢自己的耳根,守住自己的意根,不须作意顾虑余根,余根自然都摄了。
这样摄六根念佛,即是净念现前。此时妄想都息,唯有一句佛号独照。犹如浮云倏破,朗月乍现,此一念清净无染,是名一念清净一念佛。
此一念甫过,心中妄念复起,犹如浮云遮月。此时你必须奋起全身力量,以一句佛号摄汝六根,六根既摄,又复一念清净。如此奋力念去,要他前一净念连后一净念,这样时时用功,日日用功。用功既久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自被消磨。渐渐净念相续,终至成片。这是净念相继,亦即是念念清净念念佛了。
所以念佛时必须奋起全力念去,切忌悠悠荡荡,一颗心飘飘浮浮毫不着力。那样念法,只是自瞒自误,空过时日。古德说如一人与万人敌者,便是要念佛人高举一声佛号,独力严守六门也。
如此日久功深,自然六根渐摄,唯有念佛心朗然独耀。任它六尘烦动。此心如密室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便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即所谓一心不乱。到了这种地步,名得念佛三昧。故曰“入三摩地,斯为第一”。经云得此三昧者,必定见佛。纵不能现前见佛,命终后必生佛前。
说到这儿要提醒大家一句,如能念到这种地步,自属利根之人。似我辈凡夫,善根微少罪业深重,若稍具善根罪业不深,应于像法时期即获解脱矣,何至于留到末法时期?既然自知罪障深重,能否达到净念相继的地步,必然人人犹豫。奉告同修,不须犹豫,须知持念阿弥陀佛是二力法门。纵令自力不济,必有佛力加被。四十八愿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印光大师说念佛必定见佛。见佛即是得念佛三昧。所以大家只要真信切愿念弥陀,必是西方莲池中人也。
如果念佛人能逐渐地摄住根门,心渐清净,当于一切现前境界,一切事物,不论善恶、是非、荣辱、苦乐等,晓了分明。虽然晓了分明,却是净念常住,毫不为境所动。看来似是木木呆呆,实非木呆,而是大智朗然。此即般若经所云“知法不住法也”。亦即是以无分别心,能知一切分别法。虽知一切分别法,而始终无分别心是也。无分别心者,如如不动也。这便是前文所说的“明明念佛心,明明心无念,无心明明念,念明明无心。”
信愿行往生三资粮(上)
一
净土行人,都知道信、愿、行,是往生三资粮。欲生西方,欲见弥陀,必须真信切愿力行。
灵峰蕅益大师,著《弥陀要解》,历来赞为千古绝唱。其中赞信愿持名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为一乘妙果。四种净土者,凡圣同居土,方便圣居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西方净土,四土圆融,纵凡夫生彼,亦可预寂光之分。故《阿弥陀经》言,众生生者,纵是凡夫,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地上菩萨曰善人,上善人者,等觉菩萨也。等觉菩萨位居寂光。凡夫众生得与俱会一处,故知西方四土圆融。
《弥陀要解》中言,信愿持名,为一经之正宗。正宗者,起修之正途,成就之指要也。取要言之,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者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今且略说,欲得详文,可览《弥陀要解》。别说则谓信谓愿谓行,摄末归本,只在一念之心。若能一心不乱,信愿行三资粮自然具足。蕅益大师,秉天台之旨,释净土之教,极得其中妙谛。
二
然三资粮中,要中之要,在一“愿”字。虽云信以导愿,愿以导行,而察其意旨,实是信以启愿,行以成愿。重点只在一个“愿”字。所谓修一切法门,皆随愿而成,无愿不成。
精进有三名,一、欲。二、精进。三、不放逸。所谓欲者,非是欲念之欲。而是初发心曰欲。一切诸佛,悉从初发心而得成就。若无初发心,三世诸佛皆不能成等正觉。
既发心后,直进无退曰精进。精进路上,不为余事所留,曰不放逸。然而若无初发心,则无精进,亦无不放逸。故精进与不放逸,实是以欲为本。可见“欲”是何等重要了。而所谓欲者,实即愿心。而此愿心,可以贯彻始终。上承乎信,下振乎行,信行之功,满乎一愿。
所以往生净土,以大愿为自主意。净土行人,秉此大愿,尽于形寿,须口唱心忆,不离弥陀。昼夜持名,早晚礼拜,日亲日近,心口与佛相应,如此便去佛不远矣。因为佛即汝心,一之则佛近,乱之则佛远。而一之则在真信,切愿,力行。
有些人念佛念得嘴滑,声出于口而佛不在心。试问你自己的心与口都不相应,又怎能和佛相应?所以念佛欲得受用,切须注意自己的心口要相应。心如其口,口如其心,心口一如。如此念佛,必能心佛相应。
所以要口念心忆,誓愿见佛。起决定信,发深重愿,执持名号,日久岁深,功夫纯熟,三昧自然现前。如此功夫,于一心不乱中得。所以说“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重不生娑婆。”爱着心者,即乱心也。
爱之一字,有轻有重。所谓“爱、着、染、淫。”地上菩萨,尚有法爱。十地菩萨,尚有一分生相无明。大菩萨虽有法爱,但却不发业润生。二乘圣人,偏空堕寂,着于有余涅槃。而此住“着”,实属爱之延展。凡夫引境染心,自失真如之性。于是发业润生,入六道流转生死。至乎于“淫”,最粗最浊,一切众生以此而正性命。
不知一切众生即我法身。多淫之人,实是自污其法身。何以知众生即我法身。因为“众”生者,因缘所生也。因缘生法,无有自性。法无自性,即便空寂。空寂即是诸法空相,如是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我法身而何。
若人如是解,如是信,便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了。自他理事因果,皆此一心所现。一心固然不变,以随缘故能现自现他,现因现果,现理现事。此是诸佛所教,千圣所传,真实不虚,吾当坚信不疑。
三
此念佛法门,不外戒、解、行、向。戒是无上菩提本,戒能生定,定能生慧,一切功德,悉由戒发。所以戒如大地,能生一切。欲求往生,先须持清净戒行。
所谓解者,是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若能解第一义,守护正法,既得往生,且复上品。所谓行者,既开慧解,即依解立行。六时行道,晓夜忘疲。持佛名号,三业无亏。直进无退,决期往生。
所谓向者,即是回向。以此戒解行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而回向者,即“愿”是也。故四义俱行,乃满一愿。故念佛要旨,一…
《念佛法门(释智谕法师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