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法門(釋智谕法師著)▪P2

  ..續本文上一頁能更入一相。

  今此念佛法門,以念佛心應乎亂世,便是淨念一心,攝根不亂。雖處亂世紛纭,而不失念佛心,便是攝根不亂淨念一心。是知念佛法門至圓至頓,功德無量。故《菩薩念佛叁昧經》有雲“菩薩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我們說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便于凡夫事修。我輩末世衆生,只要發真實信,信有西方極樂國土,信有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佛慈悲大願不虛。仰望阿彌陀佛垂手援引,猶如靠著一座須彌山,決定不疑。時時刻刻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求生之心猶子憶母,無時或忘,定得往生彼國。

  二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可只重理論而忽于事修。莫說只務道理談論不切實際,于聞、思、修之中,止于聞思,尚不究竟,何況空談?所以念佛人若欲攝根淨念,必須踏實修習。今人學佛,往往只重文字功夫,聞說修行即不耐其勞。如此行徑,實是自誤誤人之道。所以我們修念佛法門,切莫執理廢修而死于文下,應假聞思而開慧解,以慧解而立正行。依正行克己求證,如此方不負世尊臨世之懷。所以世尊曾說“我法甚深,唯證乃得。”

  攝六根者戒也,淨念相繼者定也。由此成無漏智慧。戒定慧可由聞思而生,非由聞思而證得。若欲證得,非修莫辦。

  尤其定慧與戒不同,戒者如法受之即得,如法持之即具。而定慧二道,必須如法修習,日久功熟方能現前。如人渴欲飲,見井中有水,雖如實知見,卻不得受用。必須借繩罐因緣取水到手,方得受用。學佛人亦複如是,徒有聞思尚不得受用,何況執文以爲悟道者哉?必須慧解立行努力修習,廢寢忘疲,一旦功夫純熟,定慧自然現前。畢及定慧現前,方知定體慧用,不可偏廢。有定無慧,便成外道。有慧無定便是狂慧。良以智慧雖尊,非定不深也。

  都攝六根首須調伏欲貪製伏煩惱,漸漸以達斷欲貪斷煩惱。調伏製伏是持戒的功夫,除斷便是定慧的功夫了。如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定慧雖由戒生,而必由修發。修習功力漸熟,定慧便可忽然現前了。

  談到持戒調伏,應明其方便,不明方便猶乘舟不識水路。總說戒者約束身口意叁業,在心名護,在身口名戒。故身口成辦,始名犯戒。自心以至身口,有四種犯戒方便,應明其調伏忏悔之法。一、遠方便。犯者起心而未動身口,此時責心則滅。責心又名心念忏,即是長跪合掌面對佛像,心念口言,發露忏悔。二、次方便。已動身就緣,或是口說欲作,此時罪相更明,應急作意調伏。欲滅罪相,應作對首忏,即對比丘一人或叁人發露忏悔。叁、近方便。身近罪緣,或欲觸摩,然尚未成犯。四根本成犯。

  此系略說,欲知詳文,應閱律藏。總之戒之功在攝六根,六根既攝,自然淨念相繼。須知衆生造業,必托叁毒,叁毒之起,以我心爲本。若能至心念佛,口念心憶,句句分明,即是淨念相繼。一心清淨,則不起叁毒。叁毒不起,惡業不造,名爲解脫。起叁毒者,在于取相,一心念佛不取于相,自能六根都攝。故念佛心即是無相心,無相心正是念佛心。誠所謂“明明念佛心,明明心無念,無心明明念,念明明無心。”

  叁

  欲攝六根,唯念佛法門最爲方便。念佛時攝耳谛聽,如貓捕鼠絲毫不敢大意。如此口唱佛名則舌根已攝,耳聽佛號則耳已攝,以心緣曆則意根已攝。其實只要耳根一攝,不須作意,余根自然攝住。

  大家不妨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攝耳谛聽曆曆分明,自然意根想住,眼根無睹,鼻身二根亦複不亂。何況念一聲佛號耳舌意叁根備攝,只要叁根已攝,余根則不足爲慮矣。故念一句佛號,必須字字分明,絕不含混,把牢自己的耳根,守住自己的意根,不須作意顧慮余根,余根自然都攝了。

  這樣攝六根念佛,即是淨念現前。此時妄想都息,唯有一句佛號獨照。猶如浮雲倏破,朗月乍現,此一念清淨無染,是名一念清淨一念佛。

  此一念甫過,心中妄念複起,猶如浮雲遮月。此時你必須奮起全身力量,以一句佛號攝汝六根,六根既攝,又複一念清淨。如此奮力念去,要他前一淨念連後一淨念,這樣時時用功,日日用功。用功既久無始劫來的妄想習氣自被消磨。漸漸淨念相續,終至成片。這是淨念相繼,亦即是念念清淨念念佛了。

  所以念佛時必須奮起全力念去,切忌悠悠蕩蕩,一顆心飄飄浮浮毫不著力。那樣念法,只是自瞞自誤,空過時日。古德說如一人與萬人敵者,便是要念佛人高舉一聲佛號,獨力嚴守六門也。

  如此日久功深,自然六根漸攝,唯有念佛心朗然獨耀。任它六塵煩動。此心如密室燈,照而常寂,寂而常照。這便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亦即所謂一心不亂。到了這種地步,名得念佛叁昧。故曰“入叁摩地,斯爲第一”。經雲得此叁昧者,必定見佛。縱不能現前見佛,命終後必生佛前。

  說到這兒要提醒大家一句,如能念到這種地步,自屬利根之人。似我輩凡夫,善根微少罪業深重,若稍具善根罪業不深,應于像法時期即獲解脫矣,何至于留到末法時期?既然自知罪障深重,能否達到淨念相繼的地步,必然人人猶豫。奉告同修,不須猶豫,須知持念阿彌陀佛是二力法門。縱令自力不濟,必有佛力加被。四十八願雲“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印光大師說念佛必定見佛。見佛即是得念佛叁昧。所以大家只要真信切願念彌陀,必是西方蓮池中人也。

  如果念佛人能逐漸地攝住根門,心漸清淨,當于一切現前境界,一切事物,不論善惡、是非、榮辱、苦樂等,曉了分明。雖然曉了分明,卻是淨念常住,毫不爲境所動。看來似是木木呆呆,實非木呆,而是大智朗然。此即般若經所雲“知法不住法也”。亦即是以無分別心,能知一切分別法。雖知一切分別法,而始終無分別心是也。無分別心者,如如不動也。這便是前文所說的“明明念佛心,明明心無念,無心明明念,念明明無心。”

  信願行往生叁資糧(上)

  一

  淨土行人,都知道信、願、行,是往生叁資糧。欲生西方,欲見彌陀,必須真信切願力行。

  靈峰蕅益大師,著《彌陀要解》,曆來贊爲千古絕唱。其中贊信願持名爲一乘真因,四種淨土爲一乘妙果。四種淨土者,凡聖同居土,方便聖居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

  西方淨土,四土圓融,縱凡夫生彼,亦可預寂光之分。故《阿彌陀經》言,衆生生者,縱是凡夫,也“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地上菩薩曰善人,上善人者,等覺菩薩也。等覺菩薩位居寂光。凡夫衆生得與俱會一處,故知西方四土圓融。

  《彌陀要解》中言,信願持名,爲一經之正宗。正宗者,起修之正途,成就之指要也。取要言之,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者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今且略說,欲得詳文,可覽《彌陀要解》。別說則謂信謂願謂行,攝末歸本,只在一念之心。若能一心不亂,信願行叁資糧自然具足。蕅益大師,秉天臺之旨,釋淨土之教,極得其中妙谛。

  二

  然叁資糧中,要中之要,在一“願”字。雖雲信以導願,願以導行,而察其意旨,實是信以啓願,行以成願。重點只在一個“願”字。所謂修一切法門,皆隨願而成,無願不成。

  精進有叁名,一、欲。二、精進。叁、不放逸。所謂欲者,非是欲念之欲。而是初發心曰欲。一切諸佛,悉從初發心而得成就。若無初發心,叁世諸佛皆不能成等正覺。

  既發心後,直進無退曰精進。精進路上,不爲余事所留,曰不放逸。然而若無初發心,則無精進,亦無不放逸。故精進與不放逸,實是以欲爲本。可見“欲”是何等重要了。而所謂欲者,實即願心。而此願心,可以貫徹始終。上承乎信,下振乎行,信行之功,滿乎一願。

  所以往生淨土,以大願爲自主意。淨土行人,秉此大願,盡于形壽,須口唱心憶,不離彌陀。晝夜持名,早晚禮拜,日親日近,心口與佛相應,如此便去佛不遠矣。因爲佛即汝心,一之則佛近,亂之則佛遠。而一之則在真信,切願,力行。

  有些人念佛念得嘴滑,聲出于口而佛不在心。試問你自己的心與口都不相應,又怎能和佛相應?所以念佛欲得受用,切須注意自己的心口要相應。心如其口,口如其心,心口一如。如此念佛,必能心佛相應。

  所以要口念心憶,誓願見佛。起決定信,發深重願,執持名號,日久歲深,功夫純熟,叁昧自然現前。如此功夫,于一心不亂中得。所以說“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重不生娑婆。”愛著心者,即亂心也。

  愛之一字,有輕有重。所謂“愛、著、染、淫。”地上菩薩,尚有法愛。十地菩薩,尚有一分生相無明。大菩薩雖有法愛,但卻不發業潤生。二乘聖人,偏空墮寂,著于有余涅槃。而此住“著”,實屬愛之延展。凡夫引境染心,自失真如之性。于是發業潤生,入六道流轉生死。至乎于“淫”,最粗最濁,一切衆生以此而正性命。

  不知一切衆生即我法身。多淫之人,實是自汙其法身。何以知衆生即我法身。因爲“衆”生者,因緣所生也。因緣生法,無有自性。法無自性,即便空寂。空寂即是諸法空相,如是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我法身而何。

  若人如是解,如是信,便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了。自他理事因果,皆此一心所現。一心固然不變,以隨緣故能現自現他,現因現果,現理現事。此是諸佛所教,千聖所傳,真實不虛,吾當堅信不疑。

  叁

  此念佛法門,不外戒、解、行、向。戒是無上菩提本,戒能生定,定能生慧,一切功德,悉由戒發。所以戒如大地,能生一切。欲求往生,先須持清淨戒行。

  所謂解者,是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若能解第一義,守護正法,既得往生,且複上品。所謂行者,既開慧解,即依解立行。六時行道,曉夜忘疲。持佛名號,叁業無虧。直進無退,決期往生。

  所謂向者,即是回向。以此戒解行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而回向者,即“願”是也。故四義俱行,乃滿一願。故念佛要旨,一…

《念佛法門(釋智谕法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原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