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P8

  ..续本文上一页是成为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胜。你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殊胜。殊胜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得到。往生极乐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胜。极容易极殊胜同时并得,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赞叹:是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胜是殊胜,异是奇异,超是超出,绝是绝妙),言思莫及。“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蕅益大师的赞叹,是发自肺腑。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这样的超情离见,这是极乐唯一独特超异之处,凡夫往生都不退转,并寿命无量,所以都是决定成佛,这不是凡夫卜度计较的思维心所能测。如果不是当人的妙明真心、众生本有的佛性登峰造极,持名的奇异功德,弥陀大愿的弘力,如何能有这样殊胜的妙果。这正是六字洪名一乘愿海的不可思议功德。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重点在悔过。本愿前部与第十九愿非常接近,愿文大意是:十方众生听到弥陀名号,就至心向往,一心想念极乐国土,并且发菩提心,非常坚固没有退转,培植众德的根本,劝修种种功德,广种善根,念佛是诸善中王,当然都在勤修,并用至诚的心来回向,求生极乐,没有不遂心如愿的。把这一段与第十九愿相比较,两者基本相同,唯一重要差别,第十九愿中“一心念我。昼夜不断”是专修持名,本愿是“植众德本”,是兼修或其它不同于专修的修持。这不宜把植众德本也是专念名号,那便与第十九愿重复。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第十八、十九两愿都是专重持名,本经的纲宗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足证专修持名是净土正宗。但从古至今持咒诵经参禅以及种种兼修而得到往生的,也常见于多种著述之中,这正在本愿所摄之内。最明显的例子,蕅益大师说:参禅的人不必放弃禅改修念佛,只要把参禅功德回向极乐就对了。大师真不愧为“真佛眼”,是开显弥陀本心的大善知识。

  本愿以下阐明悔过得生的特点。“若有宿恶”。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若有人听到佛的名号,尊法重道也差别很大。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所以此土人民纵有宿业重罪都可带业往生。目前海外有人认为,不能带业往生,消业才能往生;也有人说带业往生是带善业。这都不合经义。第一愿中“不复更堕恶趣”与本愿的“不复更三恶道”都表明往生的人仍有再入三恶道的罪业,现因弥陀大愿加被,往生极乐,不再堕三恶道,所以带业往生之说是肯定的,历见于种种古德的伟著,不能否定。至于带业必须是指恶业,若带善业,那就用不着说了。至于消业之说,请看蕅益大师所说: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人每天早中晚三个单元的时间,都在念佛,每念都消八十亿劫重罪,念一百年,所能消者,只是像人手爪甲上所带的一点点土,所没有消的还像整个地球的土。请问这业怎样消?所以万不可用消业往生来代替带业往生,那样的话就没有净土宗是易行道的说法了。据笔者之意,消业两字也有重要性,本愿中的悔改,就表明愿意消业。只要你肯消业,知道自己有业,肯去消业,符合本愿指示去修持,你这一生消不完的罪业不管有多少,你往生的时候,都可以带,阿弥陀佛给你全部承包了,都可以托运。如果你有业,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为消业才是本愿的悔改行动表示。所以你肯消业,不管你还有多少未消的罪业,都可以带。根本不肯消业,那你也往生不了。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第二十二国无女人愿。愿文就是开头这两句,就是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之内,没有妇女,都是男子。这正是极乐世界没有退缘的主要原因之一。经中说,人世中男女间的爱欲,是学道最大的障碍。所幸只有这一个,若再有相等的另一个,那么一切人世间众生都没有希望解脱了。现在极乐只有男子,所以这致命的障碍也没有了。

  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愿文是从“若有女人”到“来我刹土”(共八句)。愿文大意是:若有女人,闻我名字,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疑无垢、远离烦恼过恶的信心,发菩提心,厌恶与忧患女身,觉得自己这个女身可厌、可虑,于是希望舍弃女身。这位女修行有了清净信,又发了菩提心,必有修持,并且求生极乐,在命终之后,立即化为男子,往生极乐我刹土。这愿既表示有愿必满,有人厌恶自己的女身,在往生时自然化为男子,再者表示极乐国中没有妇女,十方世界的女性,只要如法修持,并厌患女身,在临终时,自然转成男子,随即往生。例如《法华经》龙女成佛,当时也是先化成男子然后立即成佛(在密教中,女身也可成佛)。

  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大意是:十方世界种种众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在七宝池莲华中化生,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华里变化生长出来,所以叫莲华化生。这是超于胎卵湿化四生的化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缘,就是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弥陀的愿力相应,就自然化现而有身。在《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所以不是血肉之躯,也不需要父母,都在莲华中化身。至于为什么要用莲华呢?根据《大日经疏》,世间喜欢莲华,因为莲华很吉祥。很清净,出污泥而不染。在密法方面,也是认为妙法莲华最秘密吉祥。又天台宗说:莲华中表极殊胜的大法:(一)花多果多。有的他是有花无果,有的有果无花(无花果),但莲花是有花有果,不但是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里有很多瓣,果里有很多莲子。(二)它不但花多果多,莲华最殊胜的意思,是“因果同时”,表现了最殊胜之法,也就是很难信之法、很难思之法,因和果同时出现了。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从因到果,是先有因而后有果,这就是一般的渐教了,那就三大阿僧祗劫不断的种因,不断的得果,不断的辗转增上,但圆顿之教,因果同时。所以净土宗说“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那么你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九品莲华,正是显大日如来的密意,莲华是最秘密最吉祥。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以及闻名得福、修殊胜行两愿都没有提到往生,可见不是所有念佛的人个个都能往生,只有认真如法修持的人才能如愿。还有一些呢,肯定可以得好处(天人礼敬、得福、来生修梵行都是好处),但不能往生。所以这三个愿,是指着这个虽然闻名,虽然也信乐,虽然也礼拜归命,也来修菩萨行,修种种善,但是缺少发菩提心与一向专念,功德不足,不能如愿。第二十五愿大意: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字,就欢喜信受,虔诚礼拜皈依,用清净心修习六度万行菩萨所行之法,种种天界以及世间有情,对于这人没有不尊敬的。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愿文中多见这个“闻”字,这个闻包括了信受,不等于一经于耳。由于闻名包括相信和接受,所以闻名得福。虽不能往生,但寿终以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要紧的还是意根。这个人很明白,不糊涂,不颠倒,没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大意是:由于闻名信受,所以得二十六愿的福,但更重要的是“常修殊胜梵行”。梵行是清净的行,一般是指的离欲的行。这个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是色界天。梵天就无欲了。这个梵天虽然有形色,但已经不是血肉之躯了,所以离开了淫欲。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这个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了,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梵行是清净无欲之行,《法华经嘉祥疏》说:通说则是一切的戒都叫作梵行,特别说断淫是梵行。另外一个解释就更深入了,他说:“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所以梵行是根本*轮大涅槃,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的大涅槃。达到大涅槃之行就是真正梵行。经中说修殊胜梵行,包括以上两个意思。因为闻名信受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所以来生可望达到这样甚深的境界。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阿弥陀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国中没有三…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