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P9

  ..续本文上一页恶道,连名字都没有,更何况有实。这些鹦鹉、孔雀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生。本经中是“无不善名”,那就不仅是没有恶道的名字,并且扩大到没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龙树大士的解释很合本经。龙树大士说:“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有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自称法王、活佛、种种大法师,而实际他是恶知识,是假冒别人商标和包装的假药。所以现在修道之难就难于分别善知识与恶知识。要尊师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儿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重,最后就同《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所以极乐世界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天魔)、人趣的(盗名欺世为非作歹的假佛徒)、修罗趣的(挠乱正教的阿修罗)、畜牲趣的(例如中国北方的黄白胡柳)、鬼趣的(种种邪恶鬼神)。当然地狱趣不会成恶知识了,他不自由。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愿文:“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大意是:生在极乐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并且心也同一,都是“住于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类,也就是安住在正定这一类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众生可分为三类,也可以说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么三类。这三类的划分有三种不同:(一)以必堕六趣为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堕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会要达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这两者中间,这叫做不定。这样划分三类,邪定就很低了。(二)就是说,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决定不会证悟的是邪定。例如现在有人跟着这些邪恶知识,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么能证?怎么能悟?都不可能了,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无缘就证悟不了。(三)《起信论》说,在十信位以前,就是还没有达到十信的人,都叫邪定。在别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这是大乘正定聚,决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随风上上下下,升沉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认为我有水平,其实这个水平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况连信位都没有到,所以我们今生必须要讨个决断,其中最殊胜方便的法,就是求生净土。凭佛大愿的力量,极乐人民都入正定聚。龙树菩萨说:以信佛的因缘,愿意生到净土,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功德。以佛的愿力的缘故,行人得到往生。由于佛愿力的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以上龙树大士法语正好解释本愿。以上所说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这已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生活还没有往生的修习净业的人。大师是依据经中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没有!你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你临终会往生,你现在人世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不是升沉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义。

  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愿文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大意是:心中清凉,永远离开遍体如烧、心中如焚的苦恼。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乐,像得了漏尽通的比丘,就是证了阿罗汉。《法华经》说:“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大智度论》说:“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正是本愿的“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往生极乐国土即是进入清凉池,身心清凉,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所以就永离热恼,但受诸乐,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有烦恼存在和活动,你的心就被它所牵引,念念都是在烦恼之中,一念接一念,烦恼不断。这心跟着烦恼跑,就像器件漏水,总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流泄烦恼。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这个通叫漏尽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才是无漏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除漏尽。当然漏尽了那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罗汉。所以漏尽比丘,没有染着,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极乐国中的人,有的虽然仍是凡夫,但是没有热恼,清凉安乐,如同漏尽比丘。这种法乐法喜,不是世间的一切快乐所能相比于万一。

  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着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条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炼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炼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自身,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会疏》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自执着,所以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有这些分别。《往生论》说: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本段有三愿。开头两句(“生我国者。善根无量”)是三愿共同之处,所以总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坚固不能拔动,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它善果,所以叫做根。

  第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愿文是:“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极乐的人,都得到那罗延金刚的金刚身,具有非常坚强牢固的力量。其中“金刚”,梵语就是跋折罗,翻成金刚,是金属中最坚硬的宝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来即是印度出产的金刚石,俗称钻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刚又是金刚杵的简名。金刚杵本来是印度的一种武器,密宗拿来表示坚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经疏》说,伐折罗(即跋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仁王经念诵仪轨》里头说:“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所以我们学佛,关键在于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关要就是智慧。唯识宗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能转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因智慧才能显现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断尽烦恼妄想得到解脱。所以密教《仁王经念诵仪轨》手持金刚杵表示行人发起正智,这个智慧如同金刚,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罗延”,译成胜力或坚牢,有四种含义:(一)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种名号。(二)是天力士的别名。(三)那罗延天三面,乘鸟,表示飞空,是佛的化身。(四)那罗延金刚是十九执金刚之一,《维摩经》称之为那罗延菩萨。从以上显教经论可知,愿文中“金刚那罗延”是指天界那罗延力士,手持金刚杵,具有金刚身与坚固力。至于密教中,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

  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金刚手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经中指出金刚手是证法身的大士,所以显教称之为菩萨,密教称为金刚。按密教之义,金刚就是现威猛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贤,这里的普贤是指他的果位,称为普贤王如来,所以不宜只看作是护法。金刚手是从佛得到与执持金刚杵,此杵乃表法,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体性智成五智。金刚杵一般五股,表是五智所成。手中执持的金刚杵是五智所成,那么那罗延身必然是智慧之体,也即是金刚之体,也常称为金刚身。《密迹力士经》说:“如来之身成钩锁体,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涅槃经》:“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愿力加被,皆得金刚不坏的身,长寿自在,并且有坚固之力。

  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愿文是:“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愿文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头顶有圆形顶光,身部有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洁,朗照显耀。由于光明是大智所发,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开发一切智慧。由于殊胜无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无边的辩才,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顶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发莹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据《超日明三昧经》:“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意思是:内具的大智慧发露于外,能够照法界,叫做…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