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道,連名字都沒有,更何況有實。這些鹦鹉、孔雀等等,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生。本經中是“無不善名”,那就不僅是沒有惡道的名字,並且擴大到沒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龍樹大士的解釋很合本經。龍樹大士說:“彼尊佛刹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乃至無有諸趣惡知識。”我們現在就有種種的惡知識,他以善知識的面貌出現,自稱法王、活佛、種種大法師,而實際他是惡知識,是假冒別人商標和包裝的假藥。所以現在修道之難就難于分別善知識與惡知識。要尊師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麼樣的師?你重的是什麼道?你從惡知識那兒來一點邪道,你要去尊重,最後就同《楞嚴》所說的:“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死墮無間獄。”所以極樂世界沒有諸趣的惡知識,天趣的(天魔)、人趣的(盜名欺世爲非作歹的假佛徒)、修羅趣的(撓亂正教的阿修羅)、畜牲趣的(例如中國北方的黃白胡柳)、鬼趣的(種種邪惡鬼神)。當然地獄趣不會成惡知識了,他不自由。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願文:“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大意是:生在極樂不但是形狀相同,都是叁十二種大丈夫相,並且心也同一,都是“住于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類,也就是安住在正定這一類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轉,就是阿鞞跋致。衆生可分爲叁類,也可以說分爲叁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這麼叁類。這叁類的劃分有叁種不同:(一)以必墮六趣爲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墮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會要達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這兩者中間,這叫做不定。這樣劃分叁類,邪定就很低了。(二)就是說,必定證悟的是正定。決定不會證悟的是邪定。例如現在有人跟著這些邪惡知識,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麼能證?怎麼能悟?都不可能了,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緣就會證悟,無緣就證悟不了。(叁)《起信論》說,在十信位以前,就是還沒有達到十信的人,都叫邪定。在別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這是大乘正定聚,決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風中的柳絮,隨風上上下下,升沈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認爲我有水平,其實這個水平不見得會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況連信位都沒有到,所以我們今生必須要討個決斷,其中最殊勝方便的法,就是求生淨土。憑佛大願的力量,極樂人民都入正定聚。龍樹菩薩說:以信佛的因緣,願意生到淨土,發菩提心修行種種功德。以佛的願力的緣故,行人得到往生。由于佛願力的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以上龍樹大士法語正好解釋本願。以上所說凡夫往生淨土,雖未斷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這已令人震驚了,可是善導大師還有更令人震驚的話,大師開示說:本願也“具現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說彌陀這條願也包括我們仍在地球生活還沒有往生的修習淨業的人。大師是依據經中二十二品裏頭(原是唐譯)“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中“若當生”怎麼講?應當生,還沒生。咱們算不算?你現在雖然沒有往生,沒有!你還是個人,但憑彌陀大願之力,你臨終會往生,你現在人世就已經住于正定之聚,超過十信位,不是升沈不定了。這才叫不可思議之法,所以大恩大德。又《阿彌陀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只要發了願,都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既然不退轉了,就是正定聚。所以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就在這裏。所以善導大師就說,這個願也具現生不退之密義。
第叁十樂如漏盡願。願文是:“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大意是:心中清涼,永遠離開遍體如燒、心中如焚的苦惱。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樂,像得了漏盡通的比丘,就是證了阿羅漢。《法華經》說:“以叁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大智度論》說:“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複熱惱。”正是本願的“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往生極樂國土即是進入清涼池,身心清涼,一切都是殊勝、美妙,所以就永離熱惱,但受諸樂,所受的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因爲有煩惱存在和活動,你的心就被它所牽引,念念都是在煩惱之中,一念接一念,煩惱不斷。這心跟著煩惱跑,就像器件漏水,總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門,天天流泄煩惱。斷盡煩惱的比丘,沒有煩惱了,稱爲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這個通叫漏盡通。前五種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才是無漏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除漏盡。當然漏盡了那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羅漢。所以漏盡比丘,沒有染著,這個樂是真樂,是大乘的法樂。所以就是說,極樂國中的人,有的雖然仍是凡夫,但是沒有熱惱,清涼安樂,如同漏盡比丘。這種法樂法喜,不是世間的一切快樂所能相比于萬一。
第叁十一不貪計身願。願文是:“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大意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若起心動念,去貪求留戀執著計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這條願正是破除身見的良藥,身見是見惑的第一位,因爲許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爲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們有嚴重的身見。雖也念佛誦經,可是心中還是留戀自己的這個身,考慮這個身,老爲這個身作打算,就是吃點什麼,煉點什麼,研究種種的養身之術,如何把這個身體保養好,修煉好;或想肉身在世間多呆一會兒,最好是長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爲金仙,這都是貪計自身,執著有一個我的身體,而貪著計較。《會疏》說,于自己的身體妄自執著,所以有愛,有憎,有違,有順,就有這些分別。《往生論》說:若人老是供養恭敬自身心,障礙菩提心。老想保護這個身,換句話說,就是執我。大乘行人要破我,無我。貪計身心和無我是矛盾的。《金剛經》:“若人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後去法我,極樂世界人民都沒有貪計自身的想念。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鍾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叁十二、那羅延身願。叁十叁、光明慧辯願。叁十四、善談法要願。】
本段有叁願。開頭兩句(“生我國者。善根無量”)是叁願共同之處,所以總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叁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堅固不能拔動,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它善果,所以叫做根。
第叁十二那羅延身願。願文是:“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極樂的人,都得到那羅延金剛的金剛身,具有非常堅強牢固的力量。其中“金剛”,梵語就是跋折羅,翻成金剛,是金屬中最堅硬的寶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來即是印度出産的金剛石,俗稱鑽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剛又是金剛杵的簡名。金剛杵本來是印度的一種武器,密宗拿來表示堅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經疏》說,伐折羅(即跋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仁王經念誦儀軌》裏頭說:“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所以我們學佛,關鍵在于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關要就是智慧。唯識宗最後是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能轉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槃叁德,法身、般若、解脫叁德,因智慧才能顯現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斷盡煩惱妄想得到解脫。所以密教《仁王經念誦儀軌》手持金剛杵表示行人發起正智,這個智慧如同金剛,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羅延”,譯成勝力或堅牢,有四種含義:(一)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種名號。(二)是天力士的別名。(叁)那羅延天叁面,乘鳥,表示飛空,是佛的化身。(四)那羅延金剛是十九執金剛之一,《維摩經》稱之爲那羅延菩薩。從以上顯教經論可知,願文中“金剛那羅延”是指天界那羅延力士,手持金剛杵,具有金剛身與堅固力。至于密教中,執金剛、金剛手、金剛薩埵是一個名字的不同翻譯。
根據《仁王經念誦儀軌》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其金剛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剛手。”經中指出金剛手是證法身的大士,所以顯教稱之爲菩薩,密教稱爲金剛。按密教之義,金剛就是現威猛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賢,這裏的普賢是指他的果位,稱爲普賢王如來,所以不宜只看作是護法。金剛手是從佛得到與執持金剛杵,此杵乃表法,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體性智成五智。金剛杵一般五股,表是五智所成。手中執持的金剛杵是五智所成,那麼那羅延身必然是智慧之體,也即是金剛之體,也常稱爲金剛身。《密迹力士經》說:“如來之身成鈎鎖體,铿然堅絕,不可破壞。”《涅槃經》:“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願力加被,皆得金剛不壞的身,長壽自在,並且有堅固之力。
第叁十叁光明慧辯願。願文是:“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願文大意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頭頂有圓形頂光,身部有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潔,朗照顯耀。由于光明是大智所發,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開發一切智慧。由于殊勝無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無邊的辯才,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頂都有光。因爲佛是無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頂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發瑩亮叫做光,能夠照東西叫做明。據《超日明叁昧經》:“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爲光明。”意思是:內具的大智慧發露于外,能夠照法界,叫做…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