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槃經》:光明名爲智慧。光明與智慧兩者正是一體。人人身頂皆有光明,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昙鸾大師無量光佛偈說:“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佛光是真實明,正與本經叁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同體,直指真實之光就是真實之慧,智慧與光明不二,所以此光明能開曉啓示情器一切諸相。又于贊解脫光偈中有“神光離相”、“因光成佛”,于贊無等光偈有“清淨光明無有對”,都是完全證實光明即是智慧,所以離相無對,整體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才能令諸大菩薩蒙光的啓示而成就大覺,所以說“因光成佛”。《涅槃經》直指光明就是智慧,往生之人的身和頂都有常光,正顯智慧成就。又因無量光佛妙光的殊勝加持,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對于本經中所說到的五種殊勝的智慧: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都能契悟照了。
一切智慧都成就了,顯示極樂國土因果同時不可思議,並且往生的人都獲得無邊的辯才、無礙的辯才。辯才就是善巧說法的才能。菩薩說法的智辯,有四辯,也稱四無礙辯,四種無礙,也可以稱四無礙智慧。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自然出生無邊辯才,辯才是由智慧而來。四個無礙都是什麼呢?(一)法無礙。教法裏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礙,都能夠表達得很清楚。(二)義無礙。對于教法所表達的真實義理,都能通達,沒有阻隔,叫做義無礙。(叁)辭無礙。中外各地的文辭方言,都能通達,運用自在,這是辭無礙。(四)樂說無礙。由于具有以上叁種智慧,樂于給衆生說法,所說契于正理,自在演說如來真實之義,沒有障礙,也叫做辯無礙。極樂人民都能用四無礙辯,宣講法要。
第叁十四善談法要願。願文是:“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鍾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意是:往生的人都善于談說顯密諸法的深秘之處、緊要之處。普通人只能談談枝葉,大做表面文章,深入的義理,自己也不明白。在說經與行道(是經行,一邊走一邊念誦)的時候,聲如洪鍾,字字句句如同靜夜鍾聲,震破昏迷,清醒覺心。末後兩句是,若不是這樣的話,不取正覺。這兩句同樣用于以上兩願。
“秘”就是秘奧,指法門深奧;又是秘密,指法門隱深,不易表示。《法華文句》說:“四十余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爲“秘”。”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把一乘實法,存在心裏沒有說,別人不知道,所以這是“秘”。《法華文句》說:“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雲“要”也。”叁乘法,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是權法。《法華》開權顯實,不再委曲自己,直說一乘一切成佛的法,這是實法,是直道,顯露汙垢破衣中隱藏的明珠。八萬四千種修行,莫不從此一門而入,所以說“總攝萬途”。這就是“要”,重要、緊要、簡要,等等。
“語如鍾聲”。深夜之中,這鍾聲一到,頓時俗慮全消,一切清淨。《佛祖統記》說,人命將終,聽到鍾磬的聲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增一阿含》說:“打鍾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例如鍾正響時,地獄裏也須停刑,罪人可以稍息,這都表鍾聲的作用。“語如鍾聲”一方面表說法的人聲音如同洪鍾,很宏、很正、很靜,能持續,能遠聞,能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語如鍾聲”兼表說法的聲音的功德,跟鍾一樣。這裏稍作引申,鍾上都有很多經咒,大鍾寺的鍾,鍾身是一部《華嚴經》,鍾口上是一部《金剛經》,還有很多咒、字種,所以你敲它一下,那就是這一切經、咒、字種,都在震動,都在發聲。在這一聲之中,包括了《華嚴》、《金剛經》、許多咒語的無邊功德。極樂世界說法的人,也和這鍾一樣,一字就包括《華嚴》、《金剛經》等等這一切功德在內,聞者聽到一聲,也如同聽到這麼多的經咒聲一樣。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爲衆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叁十五、一生補處願。叁十六、教化隨意願。】
第叁十五一生補處願。願文是:“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的衆生能生到我國,都畢竟成爲一生補處菩薩,如同兜率內院的彌勒大士,一轉生必補佛位。一生補處,密宗說,從一實的理體,得淨菩提心登初地。一一地中發生無量無邊叁昧總持門,次第增上,登十地,更登第十一地,再一轉生就補佛位,所以叫做一生補處,再生到世間就成佛了。如現在兜率天內院的彌勒大士,將來他下降人間,叁會龍華就成佛,這就是一生補處。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必定成爲一生補處,也就是決定成佛。
第叁十六教化隨意願。願文是從“除其本願”以下到終了。大意是:“除其本願。爲衆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這樣,不在極樂世界成爲一生補處,他的本願是要度衆生,急于度衆生,所以“被宏誓铠”,拿宏大的誓願,作爲铠甲(古時候,戰將身上披挂鋼鐵的铠甲,現在避彈衣,也是同類),用來保護自己。極樂大士要到娑婆之類國土去救度衆生,所以用宏深誓願當作铠甲,降臨種種穢土教化一切有情,度衆生的心非常切。爲了教化有情,都生信心,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不能自覺焉能覺他,于是才能教化其他衆生,修菩提行,行普賢道。因有了這樣宏大希有的誓願,雖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等等,但永遠不會因他的罪過墮入惡趣。自願到畜牲道去度畜生,到地獄、餓鬼道裏頭去度鬼,這是大菩薩的偉大行動,不屬墮入地獄之類。至于生到凡聖同居土仍是凡夫的人,你這時的能力,還不能像地藏王菩薩等等,入地獄中去度衆生,那在上升到實報莊嚴土以後是可以的。在生到他方國土時,“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者你示現樂于說法,或是樂于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或者有人願意示現神通,以及其它種種,都可隨自己的心意去修習,都可圓滿達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所以這願叫做教化隨意。若沒有自覺,就想度人,往往是害人,所以必須自己修習圓滿,再說法度生,才能惠以真實之利。本條大願是:極樂世界的人,願意回娑婆等世界苦的地方來度生,都可滿願。雖在穢土,不會再因種種因緣墮入叁惡道。不會了。再有,一切修習都圓滿,永遠不退墮。這就是仰賴彌陀大弘誓願的加持。所以先師夏老把“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偈中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在花開見佛之後,就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衆生。弘一大師同樣改了這一句,同表度生的心很切。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叁十七、衣食自至願。叁十八、應念受供願。】
第叁十七衣食自至願。願文是:“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生到我國的人,所須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須的種種供物,隨著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現在前,沒有不能滿願的。彌陀這一條願,是針對極樂國中還沒有全超凡情、斷除習氣的人和仍是凡夫的人而發的。凡聖同居土中許多人並沒有斷惑證真,雖是蓮花化身,本不需人間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習氣仍然會出生宮殿、臥具、穿衣、吃飯等等的凡念。在人世間,爲了衣食生活,勞苦萬般,永不安甯。並且種莊稼,要消滅病蟲害,殺傷無數生靈,穿絲綢皮革要斷送多少動物的生命。到了西方再不會勞苦與造罪,想什麼就有什麼,應念就到,自然在前,吃食飲水還增長善根,吃完了,一切餐具自然化去(見漢吳兩譯)。“種種供具”包括幢幡、寶蓋、珍珠、璎珞、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花、音樂等等用來供佛的勝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就出現在前,用來供養十方諸佛。
第叁十八應念受供願。願文是:“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又是不可思議境界。在極樂世界中的人,起一念要用某一供品或多種供品供養他方任一國土的佛,隨著他的起心動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即接受了供養。沒有時間的間隔,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時間,同樣也打破了空間。極樂世界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世間最快是光,光速約爲每秒叁十萬公裏,光跑一年的距離叫光年,是十萬億公裏,恰巧也是十萬億,但一個是公裏,一個是佛土。近代天文學所發現最遠的星是一百四十億光年,它雖最遠,恐怕也沒有超出一個佛土。所以宇宙極大,大到無邊。《宋譯》說,極遠之處有無量的佛,極樂的人雖有殊勝神通也不能到,這就全靠彌陀之力,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極樂國土來接取供物。《宋譯》深顯彌陀加被之功,是顯他力。《魏譯》說:“一發念頃,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就是在極樂國人一發念的刹那之間,就能供養無量諸佛,哪怕是極遠的佛,都能普遍供養。在這廣興供養的殊勝功德中,他仍安住于定,不失定意。這正顯自力。可以看出,極樂人民的水平,雖然差別懸殊,或惑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圓滿本願。才生供佛之念,諸佛已全攝受,因果同時,超情離見。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叁十九、莊嚴無盡願。】
第叁十九莊嚴無盡願。大意是:國中一切萬物都是莊嚴、清淨、光明、美麗,形與色都殊勝奇特。形是形狀,指大小、方圓、長短等。色是顔色,指青黃赤白紫黑等等。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無以複加,所以說“形色殊特”。“微”是精妙,“…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