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微妙”是精妙到極點。“窮”是窮盡,“窮微”是有美皆備,無妙不收,沒有欠少,沒有遺漏。“極妙”就是絕妙,神妙。對于極樂國土的微妙,就沒有人能夠來稱揚贊歎,測度推算,所以說“無能稱量”。《會疏》的解釋很好,現引申其意,解說于下:在一個極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攬全部理體而成,一切事相當體全是妙理所顯的相,所以相而無相,是無漏的相,是實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彌陀清淨心。極微之中,全是妙體所現的相,都是實相,所以“窮微極妙”。由于極樂世界全顯事事無礙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攝,重重無盡(你們拿兩面鏡子對著一照,你就看到無窮無盡,重重的鏡子在裏頭),所以不可稱不可量,世間的辦法沒有了。極樂淨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衆生都不能夠分辨極樂萬物的形色(形狀顔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數(名字數目),更何談到總爲宣說一共是多少,總體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說“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彌陀就不成佛了。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裏。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于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刹願。】
第四十無量色樹願。本願願文到“亦能了知”爲止。大意是:國中有無量的色樹,色樹就是國中一切寶樹,都是七寶所成,光彩明亮,顔色美麗。高度或者是幾百由旬、幾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說四十裏,有的說六十裏,有的說八十裏,這個是距離的單位,但是它不是很嚴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軍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們若取最大的八十裏,那麼九千由旬樹的高度是七十二萬裏。更殊勝是道場樹,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在印度正覺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裏地,有一個畢缽羅樹,佛就坐在樹下成佛,所以這個樹就叫做菩提樹。《維摩诘經肇注》:此道場樹放光沒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氣也是遍薰一切處,形色微妙到極點,隨著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歡什麼它就現什麼。樹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說法,極樂世界的人喜歡聽到什麼,就聽到什麼。衆生若能遇到菩提樹,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極樂國中有衆多的菩提樹,都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菩提樹比色樹又高數倍,高度是四百萬裏,在極樂世界人民中,雖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從樹得到真實利益。
第四十一樹現佛刹願。願文是“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于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意是:極樂世界的人想能看到十方諸佛種種國土的清淨莊嚴,不用離開本國,就在寶樹之間分明得見,就像從明潔的鏡子,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的佛國廣大衆多,但可以在一個狹小的樹間全顯出來。小能容大,從狹小的樹可顯十方衆多廣大的國土,這是《華嚴》境界。《華嚴》十玄的道理,處處在《無量壽經》中反映出來。
【我作佛時。所居佛刹。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二、徹照十方願。】
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我作佛時。所居佛刹。廣博嚴淨”。“廣”是寬廣,“博”是廣大,“嚴”是莊嚴,“淨”是清淨。並且國土是“光瑩如鏡”。“光”是光明,“瑩”是晶瑩,光潔明亮和鏡子一樣。“徹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微細之物與極遠之地的“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華嚴經》說:“于彼鏡中,見無量刹。一切山川,一切衆生,地獄餓鬼,若好若醜,形類若幹,悉于中現。”《華嚴經》的鏡子,正同本願的明鏡相同。一切到極樂世界的衆生,與十方一切世界的衆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這種徹照十方國土不可思議的功德之相,都會生起最難得的希有心哪。《涅槃經》:譬如水中生長蓮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蓮才算希有。《涅槃》指出,“希有心”是說火中生蓮那麼難得的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覺(見《宋譯》)。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叁、寶香普熏願。】
第四十叁寶香普熏願。本願內容:“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徹上徹下,其中所有的宮殿、樓觀(觀是樓臺,臺榭)這些建築,寶池流泉,種種寶樹以及其它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用無量的寶香所合成。所以極樂一花一葉、一滴水珠都是億億萬萬說不清多少種類的寶香所成,這是《華嚴》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無量無邊的寶香,這就是《華嚴》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寶香,決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並且是無量寶香所合成,所以這個香就殊勝了,它“普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衆生只要聞到極樂的妙香,自然身心清淨,修習佛所教導的種種勝行。于是又顯出《華嚴》玄妙境界,無量寶香入到一個香味裏頭,香是香塵,一個香塵就能遍薰十方世界,這個“一”就遍滿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議。香本是塵,極樂的香能做功德,這正用于《維摩诘經》衆香國香積如來派衆香菩薩來見維摩诘,維摩诘就問:你們香積如來怎麼說法呀?衆香菩薩回答:我國如來不用文字說法。在這個香積如來不是拿文字來說,只是用種種的香,令諸天人能夠合乎戒律,菩薩各各就坐在香樹底下,聞這個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叁昧。所以極樂的香也是如此,“衆生聞者。皆修佛行”。可見極樂是廣攝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勝之處,香積如來以香作佛事的功德,這極樂世界也都攝入了。
【我作佛時。十方佛刹諸菩薩衆。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叁昧。諸深總持。住叁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四、普等叁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第四十四普等叁昧願。願文是:“我作佛時……至于成佛。”從本願起,這五願都是指他方世界聞名得益的情況。他方淨土中人都是斷見思惑、發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薩,沒有凡小,所以願文直呼爲“十方佛刹諸菩薩衆”。只要一聞彌陀的名號,“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著就得,得到清淨、解脫、普等這叁個叁昧(《宋譯》是“應時證得”,正與“皆悉逮得”同意)。清淨是什麼意思呢?沒有疑、垢、染著。阿彌陀佛又號無量清淨佛。在本經中,行人如能達到“一念淨心”、“一念淨信”,求生極樂淨土,都可如願。可見清淨十分重要。正定在清淨之中,就叫清淨叁昧。現在很多人,入定時稍有一點淨境,得到一點輕安就喜歡,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錯路了。稍微用一點功的人都知道世間的樂不算什麼,與法樂是沒有法子相比的。應知清淨叁昧是無染無著的叁昧。“解脫叁昧”是離開一切纏縛、自由自在的叁昧。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生氣,你就被動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著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脫叁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麼叫善知識?善知識只是給人解粘去縛,哪個地方粘住了,撥一撥;哪個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禅宗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哪。第叁個“普等叁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這四個字,一切東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這什麼境界!這就到了不二法門。所以《維摩诘經》就是要入不二法門。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惡是二,佛和魔是二,種種種種的二。世間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沒有差別,才是平等。普遍沒有差別,就普等了。普等叁昧是很深的叁昧。
“諸深總持”。“總持”我們講過,總持就是陀羅尼。“住叁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現在許多練功,不是正定,由于邪定引發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後墮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練越壞)。因聞名得普等叁昧是本願正意。于是自然得到種種甚深總持,安住在正定,最後果滿功圓“至于成佛”。願文中叁個叁昧,《會疏》說:清淨叁昧、解脫叁昧、普等叁昧,都是念佛叁昧。因爲念佛叁昧稱爲寶王叁昧,寶王叁昧是一切叁昧中之寶、一切叁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叁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叁昧中的功德,當然它也具有一切叁昧的名號。念佛叁昧具有清淨叁昧、解脫叁昧、普等叁昧以及種種其它叁昧的名稱,所以最後是他方佛國的菩薩一聞佛名就得殊勝叁昧至于成佛。聞名所得之益超于以前各願,這就因爲聞名的是菩薩,已經斷了見思惑,正在斷除塵沙與無明,惑障已輕,易與菩提相應。就像垢鏡已經打磨,自然易顯來照者之形。一句佛號,因果同時,具有寶王叁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叁昧功德,他方菩薩聞名相應,同契入寶王叁昧、普等叁昧、一切叁昧,並具足一切叁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薩由于聞名住于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諸佛。雖在廣興供養,正處于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願叫做定中供佛。這是甚深的上地菩薩境界。《會疏》認爲他方初發心菩薩,因爲聽到佛名,頓登上地,得諸叁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論注》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叁昧。以叁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衆生。”聞名頓登上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衆。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叁忍。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願文是:“我作佛時……獲陀羅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