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大衆,聽到我名,就可證入離生的法。“離生”,就是離開生死。叁乘行人,斷見惑、思惑,離開叁界的生死,證離生法。菩薩斷惑,斷見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塵沙、無明惑,共叁惑。聞名不但離生,更重要是“獲陀羅尼”。陀羅尼前已講過,不再重複,現應補充的是:陀羅尼有四個意義:(一)法陀羅尼。對于世尊一切教法能聞能持永不忘失。(二)義陀羅尼。對于一切法的真實義能總持不忘。(叁)咒陀羅尼(咒又名明與真言)。對于所聞的咒不忘。(四)忍陀羅尼。安住于諸法實相裏頭,這個叫做忍陀羅尼,也就是安住于實相的境界,安住于法身的境界。在禅宗稱爲破重關,再破一關,那就見與佛齊,稱爲素法身。同于諸佛的法身,只是萬德還未圓滿,欠少莊嚴,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薩聞了佛名,就安住于諸法實相,真是無上的殊勝。
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願文是:“清淨歡喜……應時不獲一二叁忍……不取正覺。”“清淨”是沒有染著的本來。“歡喜”,心中喜悅,寂滅爲樂。“平等”,《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淨土法門自覺覺他,普惠真實之利是“修菩薩行”。這樣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這就叫做“具足德本”。“應時”就是當下,立刻。“一二叁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叁忍。《魏譯》說:我成了佛之後,十方衆生,聞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宋譯》:“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第叁忍就是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略名無生忍。就是真實智慧安住于無生無滅的實相理體而不動,叫做無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動的安住在本無生滅的實相的理體的智慧,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是說:對于本來沒有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信受”,聞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達”,融通理解;“無礙”,沒有障礙矛盾;“不退”,前進不退,這就叫做無生法忍。根據本經魏宋兩譯譯本,第叁忍就是無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經第十五品,見菩提樹得叁種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叁無生法忍。此叁忍就是願文中的“一二叁忍”。龍樹大士說:初地菩薩以上也可得無生忍,但根據《仁王經》、《與地經》,無生法忍,在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的地位,所以常說是八地菩薩和八地以上真正得無生法忍。可見他方佛國,往生極樂世界以外的佛刹,其中初發心菩薩一聽彌陀名號就頓證無生法忍成爲上地菩薩,聞名功德不可思議。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願文是:“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他方佛國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證不退轉,成爲阿鞞跋致。《仁王經》說:別教的信位菩薩,稱爲輕毛菩薩,就像風中的一片鳥毛,隨著風上下不定,東西奔波。又《涅槃經》:“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叁事因中多。”魚肚中魚子很多,能成魚的很少;庵羅花開花很多,結實很少;菩薩初發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說“叁事因中多”。又《十住菩薩斷結經》:舍利弗曾經在六十劫裏面升降于初住與六住之間,得不到不退轉,現因彌陀大誓願海的力量,他方菩薩一聽到佛名,就證不退轉,實在是一乘願海、究竟方便的難思妙用。此處的不退同無生法忍並列,可以證明是不退裏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來的薩婆若海。彌陀願王的功德願力不可思議。
由于法門極端殊勝,末世衆生實在難于生信。應當想想,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沒有欺騙我們的必要。騙咱們幹什麼?他想當國王嗎?國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後仍是要飯,風餐露宿,風地裏吃飯,露天中住宿;到什麼地方去,不但不是飛機,也不是汽車,是步行,常常是帶著弟子一路討飯從一處到一處。一位太子,舍棄了一切,爲了什麼?只是爲了度我們嘛。騙我們幹什麼
!所以對于這個法門,我們應生實信。
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四十八條勝願,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露,條條都超情離見,不是衆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計,這是徹底的殊勝方便,沒有一條不是爲一切衆生殊勝永恒的真實之利。古德說:每條願都是爲饒益有情;每條都是願共衆生究竟成佛。這兩句話點出了彌陀的聖心。
彌陀大願,分別說明就成爲四十八願,若再細說,可爲四百八十……四萬八千等等願。合之就是彌陀的大誓願海,也稱爲一乘願海。一乘願海就是淨土法門的寶中之寶、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縱有億口億舌,也說不盡贊歎之辭。全部大願譬如一匹光華耀目精美絕倫的錦繡,每一條願就象錦繡上面的圖案花紋,例如蟠桃、佛手、蓮花、牡丹、仙鶴、孔雀,都無上美妙。雖然妙態各殊,可是參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畫。全錦織成,只是經緯兩條線,一條線是:遍十方虛空,盡未來劫數,一切國土、一切衆生,不分族類,不計善惡智愚,哪怕是惡道衆生,一律平等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但受諸樂。一條線是:願一切衆生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遠離妄想執著,恢複如來本性,生滅頓消,寂滅爲樂,證大涅槃,究竟成佛。
極樂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無情說法,蓮池寶樹宣演法音,香光遍滿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種種超情離見,無上希有之事,整體是不可思議,囫囵是華嚴境界,極樂國中一塵一毛,各各都是圓明具德,圓滿具足,圓融無礙,清淨光明,徹照十方,一切妙德無不具足。正如《往生論》說:“極樂國佛、菩薩、國土叁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就說明國中一切無非彌陀的智慧與法身,所以無不圓明具德,無不絕妙奇特,能惠予一切衆生真實之利。
本經叁真實,正與天親菩薩的開示互爲表裏,彼此呼應。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正與天親大士叁種莊嚴入于真實智慧的說法相合。本經所開化顯示的是“真實之際”,正同于天親大士的“無爲法身”,所以極樂窮微極妙,超逾十方,普給一切衆生“真實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證不退轉,契悟無生,決定成佛。
彌陀大願深顯大乘佛法的理事無礙境界。極樂的本體是無爲法身,可是國中萬物微妙奇麗,無盡的莊嚴,並且普令見者聞者悉皆增上。無爲的法身理體,顯現無量莊嚴,無邊妙用,這正是理不礙事。再者國中人民普至十方廣供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這是事不礙理。理體與事相不相妨礙的妙境,遍于全願全經。
極樂的一花一香、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也就都是《華嚴》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是彌陀和行者當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境界不可思議,具足《華嚴》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在願文中都很明顯。例如:以衆寶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個香塵,可是遍滿十方世界,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這就是一多相即。極樂一國如鏡,能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諸佛淨國莊嚴”是廣,“悉于寶樹間見”,寶樹是狹,這是廣狹自在。“于一念頃”(在動一念的刹那之間),可是完成“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曆供養諸佛”,這須多劫長時才能圓滿的佛事,所以延(長時)促(短時)相同了,這就打破了時間。極樂境界深玄,但也可從世例來作粗淺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個波,波的前後左右當然都有波,但是你怎麼能劃清這中間的波與它相鄰四波的界限?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體只是水,水就是囫囵的一整池的水。于是一切波都在這一波的本體之中,所以說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號具足顯密禅淨無邊法門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縛凡夫只要信願持名,臨終自然衆佛接引,帶業往生。生彼土後雖然仍是凡夫,卻已位證不退,雖有重罪未消,決定不墮叁途,花開見佛,頓悟無生,常寂光中,決定成佛。這都是由于六字洪名圓明具德、一乘願海圓明具德。
蕅益大師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淨業門中,便是身在實相大海,無論你是俯是仰,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潛,不論向東向西,或沈或浮,總之都不離這個實相大海,也即是彌陀大誓願功德之海,也是大智慧的薩婆若海。只要深信切願,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彌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離見,人類語言無法宣說,衆生妄心永不能測。可是大恩大德彌陀世尊,特垂方便,普興救度,開此妙門,一切衆生聞佛名號,深心信受,老實念佛,願共衆生同生極樂。只要此心真實,這個人雖身在娑婆,已蒙彌陀攝受,不再退轉。正如《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選自《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