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微妙”是精妙到极点。“穷”是穷尽,“穷微”是有美皆备,无妙不收,没有欠少,没有遗漏。“极妙”就是绝妙,神妙。对于极乐国土的微妙,就没有人能够来称扬赞叹,测度推算,所以说“无能称量”。《会疏》的解释很好,现引申其意,解说于下:在一个极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揽全部理体而成,一切事相当体全是妙理所显的相,所以相而无相,是无漏的相,是实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弥陀清净心。极微之中,全是妙体所现的相,都是实相,所以“穷微极妙”。由于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摄,重重无尽(你们拿两面镜子对着一照,你就看到无穷无尽,重重的镜子在里头),所以不可称不可量,世间的办法没有了。极乐净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众生都不能够分辨极乐万物的形色(形状颜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数(名字数目),更何谈到总为宣说一共是多少,总体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说“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弥陀就不成佛了。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本愿愿文到“亦能了知”为止。大意是:国中有无量的色树,色树就是国中一切宝树,都是七宝所成,光彩明亮,颜色美丽。高度或者是几百由旬、几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说四十里,有的说六十里,有的说八十里,这个是距离的单位,但是它不是很严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军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们若取最大的八十里,那么九千由旬树的高度是七十二万里。更殊胜是道场树,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在印度正觉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个毕钵罗树,佛就坐在树下成佛,所以这个树就叫做菩提树。《维摩诘经肇注》:此道场树放光没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气也是遍薰一切处,形色微妙到极点,随着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欢什么它就现什么。树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说法,极乐世界的人喜欢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众生若能遇到菩提树,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极乐国中有众多的菩提树,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菩提树比色树又高数倍,高度是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人民中,虽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从树得到真实利益。
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愿文是“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极乐世界的人想能看到十方诸佛种种国土的清净庄严,不用离开本国,就在宝树之间分明得见,就像从明洁的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的佛国广大众多,但可以在一个狭小的树间全显出来。小能容大,从狭小的树可显十方众多广大的国土,这是《华严》境界。《华严》十玄的道理,处处在《无量寿经》中反映出来。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宽广,“博”是广大,“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并且国土是“光莹如镜”。“光”是光明,“莹”是晶莹,光洁明亮和镜子一样。“彻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微细之物与极远之地的“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华严经》说:“于彼镜中,见无量刹。一切山川,一切众生,地狱饿鬼,若好若丑,形类若干,悉于中现。”《华严经》的镜子,正同本愿的明镜相同。一切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与十方一切世界的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彻照十方国土不可思议的功德之相,都会生起最难得的希有心哪。《涅槃经》:譬如水中生长莲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莲才算希有。《涅槃》指出,“希有心”是说火中生莲那么难得的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觉(见《宋译》)。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本愿内容:“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彻上彻下,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观是楼台,台榭)这些建筑,宝池流泉,种种宝树以及其它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用无量的宝香所合成。所以极乐一花一叶、一滴水珠都是亿亿万万说不清多少种类的宝香所成,这是《华严》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无量无边的宝香,这就是《华严》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宝香,决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并且是无量宝香所合成,所以这个香就殊胜了,它“普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习佛所教导的种种胜行。于是又显出《华严》玄妙境界,无量宝香入到一个香味里头,香是香尘,一个香尘就能遍薰十方世界,这个“一”就遍满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议。香本是尘,极乐的香能做功德,这正用于《维摩诘经》众香国香积如来派众香菩萨来见维摩诘,维摩诘就问:你们香积如来怎么说法呀?众香菩萨回答:我国如来不用文字说法。在这个香积如来不是拿文字来说,只是用种种的香,令诸天人能够合乎戒律,菩萨各各就坐在香树底下,闻这个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所以极乐的香也是如此,“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极乐是广摄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胜之处,香积如来以香作佛事的功德,这极乐世界也都摄入了。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至于成佛。”从本愿起,这五愿都是指他方世界闻名得益的情况。他方净土中人都是断见思惑、发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萨,没有凡小,所以愿文直呼为“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只要一闻弥陀的名号,“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着就得,得到清净、解脱、普等这三个三昧(《宋译》是“应时证得”,正与“皆悉逮得”同意)。清净是什么意思呢?没有疑、垢、染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清净佛。在本经中,行人如能达到“一念净心”、“一念净信”,求生极乐净土,都可如愿。可见清净十分重要。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错路了。稍微用一点功的人都知道世间的乐不算什么,与法乐是没有法子相比的。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的三昧。“解脱三昧”是离开一切缠缚、自由自在的三昧。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气,你就被动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着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脱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只是给人解粘去缚,哪个地方粘住了,拨一拨;哪个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禅宗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与人”哪。第三个“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这四个字,一切东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这什么境界!这就到了不二法门。所以《维摩诘经》就是要入不二法门。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恶是二,佛和魔是二,种种种种的二。世间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没有差别,才是平等。普遍没有差别,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我们讲过,总持就是陀罗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现在许多练功,不是正定,由于邪定引发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后堕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练越坏)。因闻名得普等三昧是本愿正意。于是自然得到种种甚深总持,安住在正定,最后果满功圆“至于成佛”。愿文中三个三昧,《会疏》说: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宝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宝、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当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号。念佛三昧具有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以及种种其它三昧的名称,所以最后是他方佛国的菩萨一闻佛名就得殊胜三昧至于成佛。闻名所得之益超于以前各愿,这就因为闻名的是菩萨,已经断了见思惑,正在断除尘沙与无明,惑障已轻,易与菩提相应。就像垢镜已经打磨,自然易显来照者之形。一句佛号,因果同时,具有宝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萨闻名相应,同契入宝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并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萨由于闻名住于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诸佛。虽在广兴供养,正处于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愿叫做定中供佛。这是甚深的上地菩萨境界。《会疏》认为他方初发心菩萨,因为听到佛名,顿登上地,得诸三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论注》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闻名顿登上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获陀罗尼愿。四十七、闻名得忍愿。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获陀罗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