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P6

  ..續本文上一頁終時看見地獄,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獄消滅,得到往生,這是我的一個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實情況。我的這個朋友姓王,江蘇有名的中醫,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個闊公子,生活放蕩,青年得病,臨終時也是地獄相現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濟。哥哥說:“趕緊念佛”。並請多人一齊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親逝世時曾念過佛,這個時候,地獄都看見了,還能說不信。轉眼那油鍋裏就是自己啦!想不想躲開,所以這時念佛那就是真誠了。弟弟念了一陣之後就說:好了,地獄沒有了,佛來接了。就走了。這就是二叁十年之內的真事)。

  有人懷疑,本願中是“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觀經》也是“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這個“至心”到底指的是什麼心?“十念”到底是怎麼樣的念?對于這個問題,引證鸠摩羅什大師的話,是最恰當了。大師打個比方:譬如有人,在曠野荒郊,沒有人可以求救,碰見強盜了。他拿著槍,拿著刀,要來殺你。這人趕緊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見眼前有條河擋路,必須過河。但這可麻煩了,後頭有追兵,前頭有條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時候,我穿著衣服渡呀,遊泳不方便啊;脫衣服,唉呀,又恐怕來不及了,他追上啦怎麼辦呢?此人這時心裏所想的就是這個事,怎麼過河,脫衣服還是不脫衣服?沒有別的考慮。他不會再想,我還有兩萬塊錢的帳,人家還沒還我呢,我怎麼找他要帳。不會想了。什麼事也不想了。這個時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個念頭――渡河,沒有其他的念頭了。如果念佛的時候,和這個人一樣,心中只是一句佛號,沒有任何其它雜念,這就對了,就是“至心”。這樣念佛連續念到十句,就是十念。若能達到鸠摩羅什大師所說的至心,每一念中都具有無邊的一切功德。一就是一切。你萬緣放下,一切汙染都沒有了,這是“無所住”;可是自心中一句體具萬德的佛號,曆曆孤明,相續不斷,這是“生其心”。于是《金剛經》無住生心的妙谛,便在念佛時刻中,暗合道妙,自然達到了。無住生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只要老老實實、綿綿密密地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離念了,念而無念哪,所以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是最容易。這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蓮池大師說:《觀經》說的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億劫是多麼長的時間,生死重罪是什麼樣的罪?八十億劫這麼長時間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滅了,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妙用。所以蓮池大師稱爲彌陀化身,指明個中原因,《觀經》中所說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無明,見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淨土法門老實平常,所以夏老師《淨語》詩中有兩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們不知道,總喜歡玄妙,不知道越求玄妙就距道越遠。老實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剛般若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彌勒發問經》的隱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薩才能具足),以及禅、密、戒、定無邊殊勝功德,都在一聲佛號之中。以凡夫生滅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最爲容易。念佛爲什麼有這樣殊勝功德?因爲念佛暗合實相。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經》是五逆他可以往生了,但本經多了一個誹謗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誹謗”,誹的意思跟謗字一樣,就是把人家的罪惡說得超過實際情況,就叫做謗。說別人的壞話,添枝加葉,超過事實,就成爲謗。你所謗的是佛法,謗的是大德,你的罪就極大。所以五逆仍可往生,加上謗正法就不能往生。又有人就設問,五逆不謗正法可以往生,只謗正法不五逆,可以不可以往生啊?在一般人想,這只是說說而已,寫寫文章而已,沒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等的重罪,那麼可以往生吧?恰恰你想錯了!不行。二祖昙鸾說的。他接著說:五逆十惡,入了阿鼻地獄,在這個世界毀滅的時候,一個大爆炸,地獄也空了,那麼地獄的罪人也就都解放了。但是謗法的人,碰見這樣的情況,照樣不能解放,要轉移到其它世界的地獄去受罪。爲什麼誹謗正法的罪這樣重,昙鸾大士開示得很好。五逆罪人爲什麼犯五逆呀?因爲他不知正法嘛。如果知道因果報應,爲善得福,爲惡受報,應求解脫,解除這些貪嗔癡。他聞了這些正法,他就不會五逆了。所以五逆的根源,就在于沒有正法。因此你謗正法,你的罪就比五逆還重。

  善導大師于四十八願中,選出真實五願,在五願裏更選第十八願是核心裏的核心。所以在《事贊》裏說:“一一願言,引第十八。”這就是說:每一條願,都是第十八願的引申。《甄解》繼承大師,同樣說:“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又說:“謂由此願故,使衆生生無叁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爲最勝矣。”因爲此願就是攝受衆生都能往生,都能證入無量光壽的誓願海的無上大願,顯出彌陀的究竟方便。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普令一切衆生同成佛道。第十八願主張信願持名。名號是什麼?名號就是佛所證的實德。蕅益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密教的話,“聲字皆實相”。《首楞嚴》中,“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聲字都是實相,所以名號就是佛德。聲字就是實相,所以十念必生願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十九、聞名發心願。二十、臨終接引願。】

  第十九是聞名發心願(“臨壽終時”以下是第二十願)。願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了殊勝的菩提心。既發大心,必有大行,所以勤修種種功德,依佛的教導,堅定進修六度,不怕任何挫折與阻撓,自心堅固決不退轉。並且用所修一切善根,回向淨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專一其心,持念佛號,白天與黑夜都沒有間斷。以下便是臨終接引願,這樣修持必得接引往生的勝果。

  本願的重點在“發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本經的綱宗,經中多處提到。爲了大家能深入了解,所以每處都要集古代大德以及經論中殊勝開示,來作注釋。譬如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遠近高低所見不同。所以廣引諸家之說,只是爲了介紹一個完整的“廬山”。但勝義菩提心也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注中種種言說只是指月的標而已。

  菩提心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結合一體的心。譬如油燈,要有燈心、油與光明才是明燈。發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譬如迦陵頻伽的幼雛,還沒有從蛋殼裏出來,它發出的音聲已經超過一切諸鳥。十方衆生一聞彌陀名號,就發起菩提心,這實在是阿彌陀佛的無上恩德、無上慈力。

  “發菩提心”。現引證唐代朝鮮國淨宗大德元曉師在所著的《宗要》裏面的文字。他說菩提心有兩種:(一)是隨事發心,也稱緣事菩提心,密宗稱爲行願菩提心。(二)是順理發心,也就是緣理的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勝義菩提心(勝義就是指第一義谛、勝義谛)。第一種跟四宏誓願是一致的。“煩惱無邊誓願斷”,是如來斷德的正因。“法門無盡誓願學”,是如來智德的正因。“衆生無邊誓願度”,是如來恩德的正因。所以斷德、智德、恩德,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之果,“無上菩提誓願證”。以上斷、智、恩德叁心,就是無上菩提的因。從妙因花就結成如來無上菩提的妙果。蓮花裏面的蓮蓬,與花落成熟的蓮蓬,雖然只是一個蓮實,但它的初生與成熟仍有極大的差別。可是成熟的蓮蓬中的一切都是從初生的幼果而來,成熟時所含也即是初生時的所含,所以經裏說“發心畢竟二無別”。此下還有叁句是:“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大家要知道,在這兩個心裏,初發心的人,自己尚未得度,可是首先去度脫的不是自己,而是“他”。自己仍在苦海,可是先救別人,所以說初發心更難哪。在這樣的煩惱惡濁之中,能發起菩提心,就跟火裏生出蓮花一樣,“是故我禮初發心”。

  (二)順理發心。《宗要》說:“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首先應該相信和理解,一切諸法,都象幻術所現,象夢中所見。《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要真正相信諸法都同幻夢。“非有非無”。一般人不是著有邊,就是著空邊。應知“佛說諸法空,爲除諸有故,若複著于空,諸佛不能度”。佛所以說諸法都是空,就因爲衆生著了“有”,就告訴你是空,你若因此就著于空,那麼諸佛也無法度你了。所以就是“非有非無”,不落空有二邊,才是《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深義。不落二邊,才顯真谛。真谛是什麼?那是“離言絕慮”,須要離開言說,斷絕思慮。所以“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行不到處”是指衆生心行所不能達到的地方。常說“心行路絕”,也正是同義。心的行處也是指思慮所及之處,人們怎樣“行”到這個“行不到處”呢?那就必須除盡你的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經》說:“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要先證到無所得,才能遠離一切顛倒妄想,證究竟涅槃,成無上正等正覺。一般修行人總是有求,有得:求妻求子,求富求貴,求吉祥,求長壽;稍好一點的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說法利生,想開悟,成爲什麼什麼。總之都是有所得心,都在思慮之中,再加上唯喜高談闊論,最多只是相似般若。所以經雲:末法中,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只如麟角。所以應該是“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不是說無,是不見,…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