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P7

  ..續本文上一頁不見什麼?不見他們的分別),而不撥無可斷可修(撥無就是排除)。”不見有煩惱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煩惱可斷,有善法可修,這樣就契合中道了。有善法可修,有煩惱可除,這就著到“有”邊了;另一個,沒有可斷,沒有可修,又著到“空”邊。雖不見煩惱與善法,不妨仍有煩惱可斷,善法可修,這正合《金剛經》無衆生可度,仍終日度生的妙義。“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于無願叁昧。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于空無相。”這就是說,雖然仍願斷盡煩惱,修盡善法,可是不違反無願叁昧;雖願度盡一切衆生,可是心中沒有能度的我與所度的人,這樣才不落二邊,隨順于空叁昧,隨順于無相叁昧。空、無相、無願稱爲叁叁昧,也叫做叁解脫門。但是一般都把空與無相等體會偏了,成了頑空,把這個無相的“無”字當作“沒有”講了,當成龜毛兔角,墮入斷滅見了。

  《金剛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是的心是不可思議,發起這心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這是順理發菩提心。隨事發心的人若遇退緣,可能退失本願,這是缺點。例如舍利弗,發菩薩心己修到六住,再前進一步,修到七住就不退墮了。可是遇見有人向他乞討眼睛配藥治病,他割了一個給他,誰知那人說左右不對,不能入藥,于是忍心割了第二個,那人接到眼睛,用鼻子聞了一下,說這眼臭的,扔在地上,拿腳給踩掉了。舍利弗自想:這個大乘的行持,我辦不了,算了,我別度人啦,還是自度吧。他就退心了。所以這依事發心是可退失的,舍利弗是很好的例子。順理發心,沒有退轉。因爲所順的是理,就沒有可退之因了,菩薩性人才能發起(決定成菩薩的人是菩薩性)。這樣發心,功德無邊,諸佛窮劫來說這個發心的功德也說不盡。

  《勸發菩提心文》裏頭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又引《華嚴》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忘了菩提心,去修種種善法,這是爲魔作事業。《無量壽經起信論》:“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佛是什麼?佛者覺也,叁覺圓滿就是佛。“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衆生妄執成爲不覺。背離六塵,反合本覺,叫做始覺。始本不離,直趨究竟,大覺圓滿,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諸佛的本源、“衆生之慧命”。我們應該知道:慧命比我們生命重要億萬倍。你有生命,這是人身的壽命,不見得有慧命。以廣大甚深的智慧當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諸佛法身拿智慧當壽命,所以叫做慧命。《四教儀》說,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斷滅見,傷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斷了自己的慧命,這是因小失大。這菩提心是衆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師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給你的是你的身體和生命,善知識給你的是慧命。因爲菩提心是佛本源與衆生的慧命,所以“才發此心,已成佛道”。發心是因,成佛是果。圓教妙法,因果同時,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本經是叁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見發菩提心是首要的事。

  “修諸功德……晝夜不斷”。發了大心,自然生起大行。倘若不修大行,證明所發的心只是狂妄的心,所以應修下文中種種功德。首先是“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大行之中,首先是信修六度(六度包括萬行)堅決固定,不因任何原因退轉改變。“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又用修習六度萬行的種種善根,回向到求生極樂世界。“一心念我”。“一”,在這裏指的是純一堅定的信心,這個心不被他心所轉換,不會被別的心:什麼貪求心、憎恨心、愚癡心、淫欲心,侵占奪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證》說“信心即是一心”。因爲信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實清淨純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觀》說:“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余緣。”一心念佛,就是念時心中專一,只有這句佛號。念時萬緣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沒有任何其他念頭,就是“心不余緣”。這樣念就是一心念。所以願文中“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就這麼專念,行也念,坐也念,臥也念,不管時間多長,念念之間都不離開這句佛號。當年他在長安教大家念佛,長安城裏頭沒有不念佛的。善導大師念佛,每念一句佛,口中就一道光明。“晝夜不斷”。《淨修捷要》說:“始(覺)本(覺)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又《淨語》:“念佛即是自心現。”所以念佛是直接趨向大覺的道路,若暫爾之間,打失了這一句,便立即墮在無明之中。所以願中指出,應該念念相繼,白天黑夜都不間斷。大家應注意:持名往生確是易行道,比任何其它法門容易億萬倍,但也絕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願是一氣貫通的,真發了菩提心,必然會走上一心專念,無有間斷的道路。若不肯這樣做,就證明他還沒有真發菩提心。

  第二十臨終接引願。以上第十九是因,本願是修因所得的果。願文大意是:如以上發心勤修,念佛不斷,求生淨土的人,在臨命終時,我(阿彌陀佛)同西方衆多的大菩薩,一齊出現在這人之前,接引他往生,只經過大約四十八分鍾的時間,就已生到極樂國土,成爲不退轉菩薩。這願若不成就,我不成佛。這個臨終接引願十分重要,因爲在臨終時正是極度的昏亂與顛倒。宋代靈芝大師說:“凡人臨終,識神無主。”正當臨終的人識神已經昏亂,不能做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你這一生所作的善事、所作的惡事,在你自己八識心田所留的種子都要發現。人在臨死時,他一生所作所爲,都要在心裏頭出現。作了壞事心裏非常痛苦,有的會起惡念,或起邪念。例如有人一生吃素,臨終忽然要吃肉;有的修行了幾十年,臨終罵佛,種類很多。或者貪戀世間,不能放下;或者猖狂發瘋,種種惡相,都叫做顛倒。所以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已經苦不可言,再加上顛倒,這個時候想用功,凡夫是很難辦到,要沒有特殊的修持,那就是不可能了。現在所憑仗的,唯賴彌陀大願的加被。《圓中鈔》說:娑婆世界的衆生,雖然能念佛,可是他浩浩蕩蕩如同洪水一般的見惑、思惑,實在並沒有斷。不但沒有斷,連伏都沒有伏呀。壓伏一下都沒有辦到,在這種情況下,而能在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能念佛,不是自力而能主持,單靠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的。專靠自力,不能主持,所以全仗阿彌陀佛前來拔除業障救濟。這個時候,完全是仗彌陀來接引救濟的大力。雖然本不是正念,可是能生正念。所以“心不顛倒”,往生極樂,這全仗佛的加被力。

  大家日常念誦的《阿彌陀經》,在秦代鸠摩羅什大師所譯,這段的經文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羅什大師因爲“秦人尚簡”(中國人喜歡文字簡要),所以譯文極簡,但仍可體會到,臨終的人所以能心不顛倒,往生極樂,是因爲佛與聖衆現在其前。至于唐代玄奘大師所譯,叫做《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文字較詳,經義明顯。經文是:“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從經文可見,是由于阿彌陀佛慈悲加佑,臨終的人,心不顛倒昏亂,正念分明,隨佛往生。《悲華經》,就更加清楚,經文是:“臨終之時,我當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于我前,得心歡喜。”他看見佛來接了,就歡喜了,放心了。佛這個時候,“入無翳叁昧(翳是翳障),以叁昧力故,在于其前,而爲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故得寶寘叁昧。以叁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以上的《悲華經》文,更加詳盡。因佛來接,臨終之人,生大歡喜心。佛當即入無翳叁昧,因這個叁昧的加持力,佛爲他演說妙法,當他聞法之後,當下斷除一切苦惱,如夢初醒,如一燈照破了千年的積暗,所以出生大歡喜心。這個“大”字,不是與小相對的大,是絕對的“大”,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當下就證入寶寘叁昧,因爲這個叁昧的力量,心能安住正念,並得無生法忍(安住在無生法中,八地以上菩薩才能完全契證),所以命終之後,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唐譯本》與《悲華經》幫助《秦譯》顯明淨土法門是他力門果教派。這與本經願文完全一致。

  “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翻譯華文就是不退轉,這是菩薩的階位。不退有叁類:第一是位不退,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已經作了聖人的同流(入聖流),不再往下退變爲凡夫了。藏教的初果,已入了聖流,他就不是凡夫了。第二、行不退。永恒是度生的大乘行,不再退爲只求自度的二乘,度生之行不退,藏教根本沒有資格。第叁、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就是如來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來智慧之海,那遠遠不是凡夫了。這需要別教的初地才到念不退。別教是純一大乘的教,別教的菩薩正是通常所說地上菩薩,這才能到念不退。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正因爲念念都是如來智慧,所以別教地上菩薩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遠離兩邊,妙契中道,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才開始證到念不退。可是本願十方衆生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要解》又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叁不退。”五逆十惡帶業往生,也同于地上菩薩同證叁不退,這實在是十方世界之所無,極樂淨土所獨有。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雖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轉了,可是他還是凡夫;雖是凡夫,可是他已是阿惟越致。此土衆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一般還都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你不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所以還是容易去呀。那往生之後所貴者,就…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