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P6

  ..续本文上一页终时看见地狱,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狱消灭,得到往生,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实情况。我的这个朋友姓王,江苏有名的中医,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青年得病,临终时也是地狱相现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济。哥哥说:“赶紧念佛”。并请多人一齐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逝世时曾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还能说不信。转眼那油锅里就是自己啦!想不想躲开,所以这时念佛那就是真诚了。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就走了。这就是二三十年之内的真事)。

  有人怀疑,本愿中是“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观经》也是“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心?“十念”到底是怎么样的念?对于这个问题,引证鸠摩罗什大师的话,是最恰当了。大师打个比方:譬如有人,在旷野荒郊,没有人可以求救,碰见强盗了。他拿着枪,拿着刀,要来杀你。这人赶紧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见眼前有条河挡路,必须过河。但这可麻烦了,后头有追兵,前头有条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时候,我穿着衣服渡呀,游泳不方便啊;脱衣服,唉呀,又恐怕来不及了,他追上啦怎么办呢?此人这时心里所想的就是这个事,怎么过河,脱衣服还是不脱衣服?没有别的考虑。他不会再想,我还有两万块钱的帐,人家还没还我呢,我怎么找他要帐。不会想了。什么事也不想了。这个时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个念头――渡河,没有其他的念头了。如果念佛的时候,和这个人一样,心中只是一句佛号,没有任何其它杂念,这就对了,就是“至心”。这样念佛连续念到十句,就是十念。若能达到鸠摩罗什大师所说的至心,每一念中都具有无边的一切功德。一就是一切。你万缘放下,一切污染都没有了,这是“无所住”;可是自心中一句体具万德的佛号,历历孤明,相续不断,这是“生其心”。于是《金刚经》无住生心的妙谛,便在念佛时刻中,暗合道妙,自然达到了。无住生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老老实实、绵绵密密地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离念了,念而无念哪,所以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是最容易。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净土法门老实平常,所以夏老师《净语》诗中有两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们不知道,总喜欢玄妙,不知道越求玄妙就距道越远。老实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刚般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弥勒发问经》的隐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足),以及禅、密、戒、定无边殊胜功德,都在一声佛号之中。以凡夫生灭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最为容易。念佛为什么有这样殊胜功德?因为念佛暗合实相。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他可以往生了,但本经多了一个诽谤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诽谤”,诽的意思跟谤字一样,就是把人家的罪恶说得超过实际情况,就叫做谤。说别人的坏话,添枝加叶,超过事实,就成为谤。你所谤的是佛法,谤的是大德,你的罪就极大。所以五逆仍可往生,加上谤正法就不能往生。又有人就设问,五逆不谤正法可以往生,只谤正法不五逆,可以不可以往生啊?在一般人想,这只是说说而已,写写文章而已,没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等的重罪,那么可以往生吧?恰恰你想错了!不行。二祖昙鸾说的。他接着说:五逆十恶,入了阿鼻地狱,在这个世界毁灭的时候,一个大爆炸,地狱也空了,那么地狱的罪人也就都解放了。但是谤法的人,碰见这样的情况,照样不能解放,要转移到其它世界的地狱去受罪。为什么诽谤正法的罪这样重,昙鸾大士开示得很好。五逆罪人为什么犯五逆呀?因为他不知正法嘛。如果知道因果报应,为善得福,为恶受报,应求解脱,解除这些贪嗔痴。他闻了这些正法,他就不会五逆了。所以五逆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正法。因此你谤正法,你的罪就比五逆还重。

  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选出真实五愿,在五愿里更选第十八愿是核心里的核心。所以在《事赞》里说:“一一愿言,引第十八。”这就是说: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引申。《甄解》继承大师,同样说:“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说:“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因为此愿就是摄受众生都能往生,都能证入无量光寿的誓愿海的无上大愿,显出弥陀的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普令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第十八愿主张信愿持名。名号是什么?名号就是佛所证的实德。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密教的话,“声字皆实相”。《首楞严》中,“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声字都是实相,所以名号就是佛德。声字就是实相,所以十念必生愿的功德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第十九是闻名发心愿(“临寿终时”以下是第二十愿)。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既发大心,必有大行,所以勤修种种功德,依佛的教导,坚定进修六度,不怕任何挫折与阻挠,自心坚固决不退转。并且用所修一切善根,回向净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专一其心,持念佛号,白天与黑夜都没有间断。以下便是临终接引愿,这样修持必得接引往生的胜果。

  本愿的重点在“发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本经的纲宗,经中多处提到。为了大家能深入了解,所以每处都要集古代大德以及经论中殊胜开示,来作注释。譬如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所见不同。所以广引诸家之说,只是为了介绍一个完整的“庐山”。但胜义菩提心也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注中种种言说只是指月的标而已。

  菩提心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结合一体的心。譬如油灯,要有灯心、油与光明才是明灯。发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譬如迦陵频伽的幼雏,还没有从蛋壳里出来,它发出的音声已经超过一切诸鸟。十方众生一闻弥陀名号,就发起菩提心,这实在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恩德、无上慈力。

  “发菩提心”。现引证唐代朝鲜国净宗大德元晓师在所著的《宗要》里面的文字。他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随事发心,也称缘事菩提心,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二)是顺理发心,也就是缘理的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胜义菩提心(胜义就是指第一义谛、胜义谛)。第一种跟四宏誓愿是一致的。“烦恼无边誓愿断”,是如来断德的正因。“法门无尽誓愿学”,是如来智德的正因。“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如来恩德的正因。所以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就是无上菩提之果,“无上菩提誓愿证”。以上断、智、恩德三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因。从妙因花就结成如来无上菩提的妙果。莲花里面的莲蓬,与花落成熟的莲蓬,虽然只是一个莲实,但它的初生与成熟仍有极大的差别。可是成熟的莲蓬中的一切都是从初生的幼果而来,成熟时所含也即是初生时的所含,所以经里说“发心毕竟二无别”。此下还有三句是:“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大家要知道,在这两个心里,初发心的人,自己尚未得度,可是首先去度脱的不是自己,而是“他”。自己仍在苦海,可是先救别人,所以说初发心更难哪。在这样的烦恼恶浊之中,能发起菩提心,就跟火里生出莲花一样,“是故我礼初发心”。

  (二)顺理发心。《宗要》说:“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首先应该相信和理解,一切诸法,都象幻术所现,象梦中所见。《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真正相信诸法都同幻梦。“非有非无”。一般人不是着有边,就是着空边。应知“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佛所以说诸法都是空,就因为众生着了“有”,就告诉你是空,你若因此就着于空,那么诸佛也无法度你了。所以就是“非有非无”,不落空有二边,才是《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深义。不落二边,才显真谛。真谛是什么?那是“离言绝虑”,须要离开言说,断绝思虑。所以“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行不到处”是指众生心行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常说“心行路绝”,也正是同义。心的行处也是指思虑所及之处,人们怎样“行”到这个“行不到处”呢?那就必须除尽你的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要先证到无所得,才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证究竟涅槃,成无上正等正觉。一般修行人总是有求,有得:求妻求子,求富求贵,求吉祥,求长寿;稍好一点的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说法利生,想开悟,成为什么什么。总之都是有所得心,都在思虑之中,再加上唯喜高谈阔论,最多只是相似般若。所以经云:末法中,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只如麟角。所以应该是“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不是说无,是不见,…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