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P5

  ..续本文上一页数愿,愿文是:“(国中声闻无数)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弟子无量,我们不要担心,极乐世界中人过多,人口密度过大,无法容纳。爱因斯坦都已经了解:物质是人们的错觉。不但极乐世界,连地狱都是如此,多人亦满,一人亦满。不管狱中人多人少,反正都是满的,到处都是受罪的人。同样,地狱也是化生的,生地狱不需要有父母,直接就进入了。或有人认为极乐国中有声闻,与《悲华经》矛盾。《悲华经》说彼佛国土,“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悲华经》极乐国中“无有声闻”,本经第十六愿说“声闻无数”,看来恰恰相反,其实本经的声闻缘觉,是指往生的人在极乐中断惑的情况。因为凡圣同居土中,凡夫就可以往生,凡夫当然没有断惑。若断了见思惑,就是声闻缘觉;断了尘沙惑、无明惑,那就是菩萨;无明要是断尽了就是佛。在往生人中,过去世中的修习偏于小乘,所以先断见、思两惑,这就叫做声闻或缘觉。实际往生的人个个是大乘。《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这还可以参考《宋译》的愿文。也就是法藏比丘说的“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令生我刹,有佛力加持摄受之意),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请看这些声闻缘觉,是什么程度,他能到这么多的宝刹去作佛事。作什么佛事呀?要那儿的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他能作这样的佛事,这个人还是声闻缘觉吗?当然不是,当然是大菩萨。若只是声闻缘觉,就不闻他方佛名,也不想度生,也没有想度众生成佛的大愿。可见西方极乐世界中所谓的声闻缘觉,是指他断惑所达到的水平。实在他已回小向大,是一佛乘的菩萨了。

  至于极乐国土中,声闻有多少,寿命有多少,愿文说:“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计算)”,一块都来计算,就好像大家的计算机都开动,都来算,也算不出这个数来。因为它是无量大,数学上叫做无限大,用∞来表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领域,也就是一佛的国土。一小世界,用须弥山做中心,包括日月诸天和地球,叫做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是三度用千来乘世界,所以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实际只是一个大千世界,并非是三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亿个世界。我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整个太阳系是不是一个最基本的世界,恐怕还不够,因为要包括须弥山才算一世界),太阳系是银河里的一员,太阳也围着银河的中心在旋转。这个中心现在暂假定是黑洞(这是一个力量极大,场极强的这么一个空间,是空的,成为一个天体的中心)。太阳围着这个银河的中心公转一圈得两万万年。咱们围太阳转一圈是一年。银河里有一千个恒星(相当于太阳)。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员,太阳是银河星云的一员,宇宙有很多星云,而银河星云也在运动。我们围着银河中心,银河也在围着它的中心运动。再大一层的宇宙是什么,目前不清楚,大到什么程度为止?现在科学已经告诉大家,其大是不可穷尽的(这个小也是不可穷尽的。小到原子,原子里头有原子核,原子核里头有中子、质子、电子。中子、质子都可以打破,电子也不是最小,现在有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东西叫中微子,但可预知,这也不是最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这个数目是大极了,都成了缘觉,都有极大的神通,运用他们的神通,一齐来计算,也算不出佛与人民的寿命是多长,缘觉人数是多少。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第十七诸佛称叹愿。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无量佛国里面的无数的佛,假若不都在称赞我的名号,演说我的功德和国土的善好,我不成佛。愿文中“称”是称扬、宣称,“叹”是赞叹、叹赏。十方无量佛国无量诸佛全在赞叹阿弥陀佛与极乐国土。愿文说: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佛刹之中无数的佛,假若他不都在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赞叹我的功德、我的国土的殊胜与善妙,我就不成佛。换句话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佛都在赞叹称扬我的名号、我的功德、我的国土之殊胜。实际正是如此。十方佛都称赞,都劝他各各的国土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望西师说:弥陀愿中“此愿至要”,“若无此愿,何闻十方(如果没有这个愿,阿弥陀佛名号怎么能十方都知道)。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我们今天能遇到往生的圣教),偏此愿恩(偏属于这个愿的恩德)”。正是因为弥陀有第十七大愿,所以我们今生能遇见这样一个殊胜方便的法门。大家好好想一想,法藏大士当时愿求闻名十方,是为什么?那绝不是为了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心心念念都是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如果没有这个愿,“十念必生”以及其它的愿,也同于虚设。“十念必生”是无比殊胜,但根本就没听见过佛的名号,又怎么会有十念,就连一念也不会有啊!

  弥陀圣愿不可思议,可从眼前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证明:我们常见中国人,不管男女老少,在欢喜时、忧悲时、愤恨时,都会情不自禁的从口里跳出这句――阿弥陀佛,可是阿弥陀佛是远在十万亿佛土的佛,可是他的名号却人人都知。奇怪的是其他无量的佛,毗卢遮那佛、宝生佛、不空佛、药师佛的名号,一般人都不知道。更奇怪的是,本乡本土地球上的释迦牟尼佛,反而知道的极少极少,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很生疏。你若指着庙中释尊的宝像问他:“这是什么佛?”常常遇到的答复是“如来佛”。这就像一个学生对人介绍他的老师说:“这是系主任、教授。”只有职称没有名字。“如来”、“佛”都是佛的通号,其中没有名字。这个事正是说明弥陀大愿之力,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是弥陀大愿的心中心。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至诚无上的信受之心和乐意往生的心,于是就把自己所种的一切善根,以清净诚恳的心,念念相续回向到往生极乐国土,所念佛号,乃至少到只有临终的十念(平素的十念法亦包括在内),都可以往生。此愿若不成就,我不成佛。本愿所要除开的唯独是犯了十恶重罪还又诽谤正法的人。日本净土宗继承善导大师的遗教,对于本经和经中的第十八愿,有很深的体会,他们的古德所发的赞辞,会使华夏的佛徒十分惊愕。例如说到《华严》是圆教,超胜于小、始、终、顿诸教所教经论,这些若同《华严》相比,那只有《华严》最真实。但《华严》和本经相比,那本经就更真实(从众生获益来说,虽在末法,念佛往生者仍然时常听到)。本经若与四十八愿相比,那四十八愿是真实的。大愿里头,各愿来比较,那第十八愿最真实。所以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中真实里头的真实。这是日本净土宗继承善导大师的评论。这同我国蕅益大师的提法是吻合的――《华严》、《法华》的秘藏和精髓,就都在这个净土念佛法门之内。

  “至心信乐”。至心是至诚的心,是诚恳到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心。《金光明经文句》:“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例如,真实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叫彻到其源。全显本心的实际,才叫尽心实际。可见“至心”很深。初步说来,就是从自心本源自然流出、清净无染、纯正无杂的心。“至心信乐”,浅近的说就是以一种很真、很实、很诚、很纯的心,一种很信受、很愿意、很爱悦的心、很欢喜庆幸的心,我能闻到这样的法,非常庆幸,这样来信,这样来高兴,就是“至心信乐”了(“至心”底下还要解释)。“心心回向”。“心心”是没有杂染、清净本然、真实纯正的心。“心心”,心心相续、净念相继的心。“回”是回转,“向”是趣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使它趣向于自己的期望,就叫“回向”。《往生论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普同众生共见弥陀往生极乐是自己的期望,用自己一切功德,求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回向。《往生论注》所说,正与本经配合。“愿生我国”正是回向的所期,正是日常所念“同生极乐国”。

  “乃至十念”。净宗的宗是信愿持名。“至心信乐”主要是信,“愿生其国”是愿,“乃至十念”是持名。“乃至十念”是你念的不多,甚至你只念了十念,也可以往生。念多了就更好了。“十念”就是连续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或有人问,经中只说十念,没有说持名呀?念佛有四种:持名、观想、观像、实相,经中但说“十念”,焉见得就是持名?这个问题――十念但指持名,有以下三种经证,确实无疑。(一)《宋译》:“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念吾名号”只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做任何其他解释。(二)《般舟经》里头还说:“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三)《观经》下品下生的人,临终之时,由于恶业,地狱猛火,一时现前,幸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无法观想,乃教以持名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就可以证明,这里说的“十念”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一个人在临…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