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數願,願文是:“(國中聲聞無數)假令叁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弟子無量,我們不要擔心,極樂世界中人過多,人口密度過大,無法容納。愛因斯坦都已經了解:物質是人們的錯覺。不但極樂世界,連地獄都是如此,多人亦滿,一人亦滿。不管獄中人多人少,反正都是滿的,到處都是受罪的人。同樣,地獄也是化生的,生地獄不需要有父母,直接就進入了。或有人認爲極樂國中有聲聞,與《悲華經》矛盾。《悲華經》說彼佛國土,“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衆,純是菩薩,無量無邊”。《悲華經》極樂國中“無有聲聞”,本經第十六願說“聲聞無數”,看來恰恰相反,其實本經的聲聞緣覺,是指往生的人在極樂中斷惑的情況。因爲凡聖同居土中,凡夫就可以往生,凡夫當然沒有斷惑。若斷了見思惑,就是聲聞緣覺;斷了塵沙惑、無明惑,那就是菩薩;無明要是斷盡了就是佛。在往生人中,過去世中的修習偏于小乘,所以先斷見、思兩惑,這就叫做聲聞或緣覺。實際往生的人個個是大乘。《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這還可以參考《宋譯》的願文。也就是法藏比丘說的“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衆生,令生我刹(令生我刹,有佛力加持攝受之意),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刹之內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請看這些聲聞緣覺,是什麼程度,他能到這麼多的寶刹去作佛事。作什麼佛事呀?要那兒的衆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呀。他能作這樣的佛事,這個人還是聲聞緣覺嗎?當然不是,當然是大菩薩。若只是聲聞緣覺,就不聞他方佛名,也不想度生,也沒有想度衆生成佛的大願。可見西方極樂世界中所謂的聲聞緣覺,是指他斷惑所達到的水平。實在他已回小向大,是一佛乘的菩薩了。
至于極樂國土中,聲聞有多少,壽命有多少,願文說:“叁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計算)”,一塊都來計算,就好像大家的計算機都開動,都來算,也算不出這個數來。因爲它是無量大,數學上叫做無限大,用∞來表示。“叁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領域,也就是一佛的國土。一小世界,用須彌山做中心,包括日月諸天和地球,叫做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爲大千世界是叁度用千來乘世界,所以又叫做叁千大千世界。實際只是一個大千世界,並非是叁千個。叁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億個世界。我們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整個太陽系是不是一個最基本的世界,恐怕還不夠,因爲要包括須彌山才算一世界),太陽系是銀河裏的一員,太陽也圍著銀河的中心在旋轉。這個中心現在暫假定是黑洞(這是一個力量極大,場極強的這麼一個空間,是空的,成爲一個天體的中心)。太陽圍著這個銀河的中心公轉一圈得兩萬萬年。咱們圍太陽轉一圈是一年。銀河裏有一千個恒星(相當于太陽)。現在我們可以這麼說,地球是太陽系裏的一員,太陽是銀河星雲的一員,宇宙有很多星雲,而銀河星雲也在運動。我們圍著銀河中心,銀河也在圍著它的中心運動。再大一層的宇宙是什麼,目前不清楚,大到什麼程度爲止?現在科學已經告訴大家,其大是不可窮盡的(這個小也是不可窮盡的。小到原子,原子裏頭有原子核,原子核裏頭有中子、質子、電子。中子、質子都可以打破,電子也不是最小,現在有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東西叫中微子,但可預知,這也不是最小)。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這個數目是大極了,都成了緣覺,都有極大的神通,運用他們的神通,一齊來計算,也算不出佛與人民的壽命是多長,緣覺人數是多少。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刹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七、諸佛稱歎願。】
第十七諸佛稱歎願。願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無量佛國裏面的無數的佛,假若不都在稱贊我的名號,演說我的功德和國土的善好,我不成佛。願文中“稱”是稱揚、宣稱,“歎”是贊歎、歎賞。十方無量佛國無量諸佛全在贊歎阿彌陀佛與極樂國土。願文說: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的世界、無量的佛刹之中無數的佛,假若他不都在稱揚贊歎我的名號,贊歎我的功德、我的國土的殊勝與善妙,我就不成佛。換句話說,我要成佛的時候,十方的佛都在贊歎稱揚我的名號、我的功德、我的國土之殊勝。實際正是如此。十方佛都稱贊,都勸他各各的國土的衆生,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望西師說:彌陀願中“此願至要”,“若無此願,何聞十方(如果沒有這個願,阿彌陀佛名號怎麼能十方都知道)。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我們今天能遇到往生的聖教),偏此願恩(偏屬于這個願的恩德)”。正是因爲彌陀有第十七大願,所以我們今生能遇見這樣一個殊勝方便的法門。大家好好想一想,法藏大士當時願求聞名十方,是爲什麼?那絕不是爲了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心心念念都是爲普攝十方一切衆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如果沒有這個願,“十念必生”以及其它的願,也同于虛設。“十念必生”是無比殊勝,但根本就沒聽見過佛的名號,又怎麼會有十念,就連一念也不會有啊!
彌陀聖願不可思議,可從眼前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證明:我們常見中國人,不管男女老少,在歡喜時、憂悲時、憤恨時,都會情不自禁的從口裏跳出這句――阿彌陀佛,可是阿彌陀佛是遠在十萬億佛土的佛,可是他的名號卻人人都知。奇怪的是其他無量的佛,毗盧遮那佛、寶生佛、不空佛、藥師佛的名號,一般人都不知道。更奇怪的是,本鄉本土地球上的釋迦牟尼佛,反而知道的極少極少,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很生疏。你若指著廟中釋尊的寶像問他:“這是什麼佛?”常常遇到的答複是“如來佛”。這就像一個學生對人介紹他的老師說:“這是系主任、教授。”只有職稱沒有名字。“如來”、“佛”都是佛的通號,其中沒有名字。這個事正是說明彌陀大願之力,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十念必生願。】
第十八,十念必生願,是彌陀大願的心中心。願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至誠無上的信受之心和樂意往生的心,于是就把自己所種的一切善根,以清淨誠懇的心,念念相續回向到往生極樂國土,所念佛號,乃至少到只有臨終的十念(平素的十念法亦包括在內),都可以往生。此願若不成就,我不成佛。本願所要除開的唯獨是犯了十惡重罪還又誹謗正法的人。日本淨土宗繼承善導大師的遺教,對于本經和經中的第十八願,有很深的體會,他們的古德所發的贊辭,會使華夏的佛徒十分驚愕。例如說到《華嚴》是圓教,超勝于小、始、終、頓諸教所教經論,這些若同《華嚴》相比,那只有《華嚴》最真實。但《華嚴》和本經相比,那本經就更真實(從衆生獲益來說,雖在末法,念佛往生者仍然時常聽到)。本經若與四十八願相比,那四十八願是真實的。大願裏頭,各願來比較,那第十八願最真實。所以第十八願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中真實裏頭的真實。這是日本淨土宗繼承善導大師的評論。這同我國蕅益大師的提法是吻合的――《華嚴》、《法華》的秘藏和精髓,就都在這個淨土念佛法門之內。
“至心信樂”。至心是至誠的心,是誠懇到無以複加、登峰造極的心。《金光明經文句》:“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雲至心。”例如,真實找到黃河的發源地,叫徹到其源。全顯本心的實際,才叫盡心實際。可見“至心”很深。初步說來,就是從自心本源自然流出、清淨無染、純正無雜的心。“至心信樂”,淺近的說就是以一種很真、很實、很誠、很純的心,一種很信受、很願意、很愛悅的心、很歡喜慶幸的心,我能聞到這樣的法,非常慶幸,這樣來信,這樣來高興,就是“至心信樂”了(“至心”底下還要解釋)。“心心回向”。“心心”是沒有雜染、清淨本然、真實純正的心。“心心”,心心相續、淨念相繼的心。“回”是回轉,“向”是趣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使它趣向于自己的期望,就叫“回向”。《往生論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普同衆生共見彌陀往生極樂是自己的期望,用自己一切功德,求達到這個目的,就是回向。《往生論注》所說,正與本經配合。“願生我國”正是回向的所期,正是日常所念“同生極樂國”。
“乃至十念”。淨宗的宗是信願持名。“至心信樂”主要是信,“願生其國”是願,“乃至十念”是持名。“乃至十念”是你念的不多,甚至你只念了十念,也可以往生。念多了就更好了。“十念”就是連續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或有人問,經中只說十念,沒有說持名呀?念佛有四種:持名、觀想、觀像、實相,經中但說“十念”,焉見得就是持名?這個問題――十念但指持名,有以下叁種經證,確實無疑。(一)《宋譯》:“所有衆生,求生我刹,念吾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苾刍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刹。”“念吾名號”只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能做任何其他解釋。(二)《般舟經》裏頭還說:“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叁)《觀經》下品下生的人,臨終之時,由于惡業,地獄猛火,一時現前,幸遇善知識,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無法觀想,乃教以持名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就可以證明,這裏說的“十念”我們可以確信無疑,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個人在臨…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