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歸根結底是煉氣息。"所以《增一阿含經》特別強調念氣,因此,由佛的公子羅侯羅,特別報告自己證阿羅漢果的經過。其他方法則沒有特別報告,由此可見念氣的重要。
南懷謹教授曾對念安般法門之優點和重要性,作了十分精辟之描述,現將之整理如下:
一、“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樣,《陰符經》上有一句話──“禽之製在氣",這是一個重要的口訣,也就是方法。念頭抓不住會亂跑,思想不能專一,就是因爲你的氣在散亂,氣散亂心就散亂了。雖然氣不是主體,是心的附屬品,可是這個附屬品很厲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來。等於人騎在馬上,你的氣就是馬。人若騎在一匹劣馬上,想叫它停住,缰繩拉得很緊,馬還是亂跑,停不下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心雖然定,若氣不能定,妄念怎麽能停下止呢?所以孟子雲:“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如果精神與氣不配合,想不生妄念,絕對做不到。古人也有雲:“欲從心起,息從心定。心息相依,息調心靜。"而我們應該如何把妄念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一條繩子,把這一匹馬拴住了以後,等於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專一,也就可以證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會來的。修這個法門,對身心都好,壽命也可延長。記著:只要你把意念與呼吸配合爲一,氣就不會亂跑了,憂愁煩惱自然就去掉了。所以佛說:“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二、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風大,就是呼吸往來的氣。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會死亡,所以氣最重要。念頭與呼吸有很大的關系;思想越散亂,呼吸就越亂;思想細了,呼吸跟著細了。到鼻子不呼吸時,才叫做“息"。所以打坐作功夫,調不好息,談不到得定;也談不到止觀的“止",充其量只不過有一點影子而已。打坐後身體變好,並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靜坐中,無形中在調息,氣息變細了,身體便轉好一點。如果我們把意念專一起來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修密宗主要強調的是修氣修脈,以達到成佛證果。氣脈不通,脈絡轉化不了,不能得定,就是所謂的“中脈不通而言得定者,絕無是處。"
叁、我們修持之所以不能得定,是因爲身心沒有調整好,尤其是身體的障礙太多,身見是最難去掉的,我們一打坐修定,身見──身體的障礙就有了。因此,不能去掉身見,想進入定境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如何去掉身見?在修持方法上,修出入息是比較容易的。
四、修出入息,身體會特別健康,這時精神健旺,可以卻病延年。雖然卻病延年及返老還童,並不是我們修道的目的,但能作到身心健康,求證道業就比較容易了。所以密宗有寶瓶氣、金剛誦、九節佛風等修法,走的是瑜伽術的路子,因爲身體四大不調,想打坐得定絕無可能。氣息調整不好,身體也不會健康。
五、修安那般那最容易成就,因爲生命的根元在氣。唐、宋以前,道家修練的方術,有專門用“服氣"的方法。那是專心一志,利用呼吸的屈伸起伏,以求達到“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道術。它與印度古代瑜伽術中修氣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煉氣的方法,其最終目的,都是憑藉呼吸的作用,由此而引發生理潛能的“真氣",那才是“氣功"與“身瑜伽術"的極果。
六、斷欲是最難最難的,很少人真正能把欲斷了的。年輕人打坐,剛剛把功夫作得好,情欲就來了。沒有情欲時,打起坐來,半在昏沈半睡眠。這怎麽辦?要靠練氣,所以十念中第八項念“安那般那",非常重要。煉息可斷去欲念,作到不漏丹。老年人煉息可使陽氣重來;有病的可藉此去病,健康長壽。
七、佛說修安般,由調息的方法入門,修成後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諸根神通而得解脫。
如何修習安般法門
至於如何修習安般法門呢?在許多佛經、論著和大德之開示中也可以找到不少珍貴之資料。在南傳中《阿含經》(I425)(Majjhima Nikaya)中,有以下之開示:“修行者應到樹林中、樹根上或空曠之地,盤膝而坐,挺直背脊,開始觀息,把心念專注在呼氣與吸氣上。深深吸入時,應念住:`我吸入長氣'。深深呼出時,應念住:`我呼出長氣',輕輕吸入時,應念住:`我吸入短氣'。輕輕呼出時,應念住:`我呼出短氣'。再者,修行者吸氣時應念住:`我吸氣並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動'。呼氣時應念住:`我呼氣並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動'。又吸氣時應念住:`我吸氣並鎮靜一切身上的活動'。呼氣時應念住:`我呼氣並鎮靜一切身上的活動'。"
《楞嚴經》周利盤陀伽曾說:“佛陀憐憫我的愚蠢,教我安居靜處,正身端坐,調理鼻中出入氣息,我秉承教示,時時觀息,用功日久,心漸微細,知息出入,終能窮盡氣息生、住、異、滅四相,刹那的變遷情形,於是豁然而悟,得大無礙,終至漏盡,成阿羅漢,於佛陀座下,蒙印證已成無學聖果。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才是第一。"鼻根反息,也一種入流照性,背塵合覺的妙法。因爲鼻根不僅有嗅覺,且職司呼吸,反息是把鼻根外在的淺呼吸,入流而成內在微細的小腹丹田呼吸,再加上反觀息相,使心息相依,就發生入流照性的作用。(這種內在微細的小腹丹田呼吸,中國道家叫做胎息,有促進長壽不老的功能。)
《楞嚴經》孫陀羅難陀曾說:“我於出家的時候,從佛學出世道,雖說於佛戒律,無所逾越,但心常散亂,不能入定,因不能發慧斷惑,故未得無漏,當時世尊,教我和拘羅,雙眼注視鼻端的白點,使系心一處。我秉承如來的教誨,攝心谛觀,經叁七日,初見鼻中氣息,出入如一縷黑煙,鼻識內明,智慧光發,外照世界,一片虛淨,恍如琉璃,觀之既久,煩惱解盡,煙相亦漸漸消失,出入鼻息,變成了白色。因此心開漏盡,出入鼻息,化爲光明,照耀十方,證阿羅漢,世尊就爲我授記,將來一定得證菩提佛果。佛問圓通,我由攝心觀鼻,得智慧光明,圓照十方,消滅諸漏,如我所證,斯爲第一。"
南懷謹教授也提出了一個非常殊勝之修法,他說:“因一般人調息不容易調得好,不如先作粗猛的呼吸。呼吸粗的叫風,細的叫氣,當氣到達好像不呼不吸時,微細最微細的那個叫息。天臺宗的數息、聽息、調息是講息,不是講風,也不是練氣。
上坐以後,先修風,手結亥母手印(密宗稱謂),也就是京戲的蘭花手。煉氣時,肩膀要端起來,讓手臂伸直,手放在骨上(手過長、過短例外),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裏面的五髒也自然都張開了,氣就貫通,所以,非用這個姿勢不可。
下一步,鼻子吸氣時,小腹自然向內縮,氣吸滿了,不能再吸了,就吐氣。吸時細、長、慢。放出時粗、短、急。往複這樣作,到了氣滿時,自己會不想作了,此時就不大起念了,然後由氣轉成息,心境自然甯靜下來,感覺到鼻子細微的呼吸,意念與息不要分開,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與氣息始終相合,不能離開,如果有一念沒有感覺到息時,就是已經在打妄念了。慢慢慢慢如此練習,真到了一念之間,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風合一",“心風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於卻病延年,返老還童,更是不在話下。
在《橘皮書(The Orange Book)》中,也介紹了一種稱爲“味帕沙那"(Vipassana)之觀息法門,現在整理如下:“靜靜地坐著,開始觀照你的呼吸,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從鼻孔的入口處來觀照。當氣進入,感覺那個氣碰觸到鼻孔的入口處,觀照該處。那個碰觸比較容易觀照,氣太精微了,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只要觀照那個碰觸。氣進入,你感覺它進入,觀照它,然後跟隨著它,跟著它走,你將會發現它來到一個停止的點,就在靠近肚臍的地方,它停止了,它停止的時間非常非常短,然後它再度往外移,要跟隨著它,再度感覺那個碰觸,感覺氣從鼻孔出去。跟隨著它,跟著它出去,你會再度來到一個點那個氣有一個非常短的片刻會停止,然後再開始循環。
吸氣,空隙;吸氣,空隙;吸氣,空隙。那個空隙是你裏面最神秘的現象。當氣進入而停止,不動,那是你能夠會見你的中心,當氣出來而停止,不動的時候,那個空隙就是宇宙的中心。這兩個中心並非兩個不同的東西,首先你要覺知到你內在的中心,然後你要覺知到那個外在的中心,最後你會知道這兩個中心是同一個,然後“進"與“出"將會失去它們的意義。佛陀說:“有意識地跟著呼吸移動,你將會在你裏面創造出一個覺知的中心。"一旦這個中心被創造出來,覺知就開始移動到你的每一個細胞,因爲可以說每一個細胞都需要氧氣,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
記住,不要由你來停止它,讓它自己停止。如果你主動去停止它,你將會錯過整個要點,因爲那個“做者"一介入,觀照就消失了。你不要對它造任何事,你不要去改變那個呼吸型式,你既不主動吸氣,也不主動呼氣。你根本就不去碰那個呼吸,你讓它自然發出,自然流動。當它出去,你跟著它,當它進來,你也跟著它。
不久你將會覺知到有兩個空隙,在那兩個空隙當中,就是門道之所在。在那兩個空隙當中你將能夠了解,你將能夠看出,氣本身並不是生命,它或許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它食物一樣,但它並非生命本身,因爲當氣停止,你還在那裏,完全在那裏──你完全有意識、全然有意識。氣已經停止了,氣已經不再在那裏,但你還在那裏。
一旦你繼續觀息──佛陀稱之爲“味帕沙那"或“阿那帕那沙提"瑜伽──如果你繼續觀照它、觀照它、觀照它,你會漸漸、漸漸看到那個空隙在增加而變越來越大,最後那個空隙會維持幾分鍾。一個氣進入,然後有一個空隙有幾分鍾的時間,那個氣不跑出去。一切都停止了,世界停止了,時間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爲當氣停止的時候,不可能去思想。當氣停止幾分鍾的時間,思想完全不可能,因爲思想過程需要持續的氧氣,你的思想,和你的呼吸非常深刻地互相關連。在空隙之中,你首度知道甚麽是氣裏面的氣,甚麽是生命裏面的生命,那個經驗能夠解放你,那個經驗能夠使你覺知到對生命的經驗之本身。
有關以上對呼吸之間空隙之說明,我們可以在《丹田吐納法·答客問》一書中看到很相似之闡述:“因爲功夫深到,在`納息'轉爲`吐息',或`吐息'轉爲`納息'時,運用其耐力,在要轉換而尚未轉換的當中,不立刻接續著運行,卻暫保其原有狀態,這就是`持息',這`持息'的久暫,視各人的功夫及耐力的如何而決定。在`持息'的當中,`息'因之而更爲充塞,且像進入了無息的狀態,縱使幾分幾秒之間,而身心也會發生一種美妙的感覺,對於腦神經發生良好的作用。"
《止觀之修行 安那般那(觀出入息)淺談(林保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