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述說唯識二十頌(剛曉法師)▪P29

  ..續本文上一頁師所傳的就是護法論師這一系。護法論師這一系認爲,心識是由自證分、見分及相分等所組成,自證分也好,見分也罷,甚而相分也行,它們都屬依他起性所攝,他心智呢,也不例外。至于心識以外的實境,根本是不存在的,但他身的各別心識活動,則是存在的。當他心智生起時,必須以他身存在著的心識活動爲增上緣,使自身的他心智,注意,主要以意識的自證分爲體,自身的他心智,藉彼而生起,以他身心識爲本質,在自識之上變起與彼心識活動相似相貌的相分,由自識的見分以相分爲親所緣緣而緣知、認識。此能知的見分認知似彼心識活動相貌的相分,便構成整個“他心智”的活動。所以,他心智並不是親緣他心,並不是象手取物品那樣、光照在鏡子上那樣親緣他心,只如鏡子照物那樣,以他心爲增上緣,自變似彼他心的相分,而由見分緣知相分,這樣來成就他心智的作用。這種情況就是《解深密經》上所說的,“無有小法能見少法”,“但識生時必有如是(似彼相之)影像顯現”。

   從無漏心方面來說,無漏般若正智,可分爲根本無分智和及後得有分智兩種。無漏的“他心智”屬“後得有分別智”所攝,因爲它有分別,所以有相狀及概念可得,這給“根本無分智”的離相狀、離名言、離一切分別不一樣。至于後得智所構成的他心智究竟有無相分及見分,有叁種說法:

   一、沒有相分與見分。這是安慧論師們的說法。相分與見分是遍計所執性。而無漏心識,離于二取遍計,所以沒有相分與見分。

   二、有見分而無相分。無漏心所起的他心智有見分而無相分,因爲無漏的他心智是以後得智爲體,後得智是有分別的,所以有見分,但這見分只是無漏聖智能親照境,所以無相分。

   叁、有見分與相分。這是護法論師一系的說法。因爲要生起後得智,一定得有見分、相分。例如“相見道”時,並不是冥證無相真實性的真如實性,只是思惟似真如相,所以一定有見分與相分。若後得智不變似境的相分,則一切遠離自體諸法,比如他心就不屬自體,也應該屬離自體法所攝,便不能被認識,並不存在的自體不是真實存在,無有作用,也不能成爲所緣,不能成爲所緣境。若執不變起“無的相分”,即沒有“無的概念”以爲“所緣境”。同樣,緣色境的智也應同時能緣聲境、香境等,因爲它不必于自識之上變現相分。但事實不行,眼就不能聽聲音。所以無漏的後得智起他心智的作用時,除見分外,也一定起似彼他心智的相分。《佛地論》中,有這麼句話:“後得智品有分別故,所緣境界或離體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現(其相是無漏)。”所以,不論是佛或非佛,非佛這裏不指我們,而是指未得究竟的聖者。不論佛或非佛,後得智無漏心生的時候,定有相分,亦有見分。不過未得究竟的聖者,就是小乘四果及地上菩薩,他們的無漏他心智,由于法執未斷,故不能如佛淨智般如實地認知不可言境。凡夫有漏他心智,因爲是虛妄所現的,所以自然不能如佛淨智般如實認知不可言境。所以佛與非佛,他心智均有所不同。佛陀的他心智雖也變現相分以爲親所緣境,但他的所知境親似他心,是如實的。注意,這裏可不是說佛陀可以不起相分照了他心才叫如實。其余有情的他心智,也變現相分以爲親所緣境,但因爲未斷法執,不知諸法之體性是離言說的,所以他所知境不叫如實。

   在無漏他心智的這叁種說法中,護法論師的說法,即除無分別智外,必有影像相分,按窺基法師的評定,最爲殊勝、圓滿。爲什麼呢?因爲第一:諸心就象鏡子照物一樣,必有影像生起,影象可比相分,若鏡子照物沒有影像,就有違事實,可比有違相分爲親所緣的內涵,記住,他心是疏所緣。第二:《佛地論》、《瑜伽師地論》及《成唯識論》等著作上,都說心、心所法要想生起現行,必須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這四緣,缺一不可。若無漏他心智沒有相分作爲親所緣緣者,便有違聖教,所以頌文中的“不知如佛境”,就指的是,除佛無漏他心智外,其余聖者由于自身之中還有法執種子,凡夫之身還有法執現行,所以不如佛的淨智行不可言境,不指佛陀的無漏他心智。所以他心智並不是非得認識實在的境界。

     這關于他心智的事兒呢,說的比較麻煩,我再說一遍,簡單說。

     外人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假如說惟有內識,無有外境,那麼,他心智知道他心嗎?若不知道,那就不是他心智,若知道的話,既然自己心外有他心可以使你知道,你世親的唯識理論就不成立。世親說:不對,他心智雖然能知道他心,但它是不如實知。外人問:他心智怎麼知境不如實?世親說:所謂他心智,其實是——以他心爲本質而變起一種似于本質的他心影象爲自所緣叫他心智,而不是親取他心叫他心智。世親接著說,他心智的不如實知,給自心智一樣,變相而知他心的叫他心智,變相而知自心的叫自心智。外人問:爲什麼知自心也須變相呢?也就是說爲什麼自心智認識境界也是不如實地認識呢?因爲它被無明所障礙。自心智、他心智不能如實地認識境界,就象我們費盡心力也不能知道諸佛的無分別智所親證的那種離言法性的清淨勝境一樣,也就是說你根本別指望。

     大家再記幾句話:他心智怎麼了?它知道對方心裏想什麼也不是如實知,就象自己雖然知道自己當下心裏想什麼,但並不了解自己具體是怎麼個知道法兒一樣,這情形,與凡夫不了解佛的境界是同樣的。

     二十頌到此就結束了,我想大家應該懂個差不多,若實在還不懂,那麼,大家只要記住在每個頌子結束後我讓大家寫的幾句話,這是最基本的。最後還有一個題外頌:

     我已隨自能,略成唯識義,此中一切種,難思佛所行。

     這是客氣話,說我世親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能力了,我就這麼大兒本事,至于甚深的唯識理趣,那是屬于佛的一切種智所攝,唯佛才能知道,我世親就沒哪個能耐了。世親本是加行位的賢者,善巧地發揮了唯識義理,可人家還是這麼謙虛,我們呢,更應該虛心了。

  

  

《述說唯識二十頌(剛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