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如殺氣騰騰的咒罵、憤怒時的搗毀,甚至對生命及自然生態的破壞,均屬犯戒。至于盜戒的內涵即是不當取者不取,不當得者不得。它絕非限于貪取財物的偷盜,在現代社會裏能取則取,而不考慮當取或不當取,在財物生産上能生産則生産,不考慮當生産或不當生産,均屬于犯了盜戒。因爲這種愚昧的行爲必然會自作自受,造成倫常的崩潰、心靈的空虛和落漠。
博愛與布施
人類第叁種解除不安的方法就是博愛,這是真愛,是人與人之間最良好、最具建設性的關系;成熟的愛是在保存自己的完整之下,與別人建立合理的結合關系。它是從生命中流露出來的完美情感,是溝通彼此的力量,是人類互助、友愛、慈悲的根源。成熟的愛是在彼此關懷中結合成爲一體,但每個人仍舊保持了自己的獨立、自由和完整。這種愛的特性是給予,而非占有;是友愛,而非對立。給予對于人類的心靈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自己能力的最高表現。因爲只有內心真正豐足的人才可能給予;同時也只有在給予中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富饒和存在,它使人感受到生命力、喜悅和滿足。
和給予相對的是剝削和囤積,它在心理活動上表現出貪婪和貧窮的反應。貪求財貨利益就是“愛欲”;乞求神恩和尋求別人給予愛就是“愛著”;爲了別人贊美而行善就是“愛法”。這些都具有剝削和占有的本質,都不是真愛,因爲它破壞了自由和自我統整。當一個人不能力行“無爲而有以爲”,不明白“無用之用”的道理時,是不會對別人産生真愛和博愛的。
給予原是人類的天性,但是在物質欲望高漲的感性文化下,往往被強烈的私欲壓抑下去,而壓抑“給予”的天性,卻造成心靈的貧乏、空虛和蒼白。給予是人類心靈的一種需要,但是有些人因爲貪執,想囤積財貨,傾向于自我防衛以致不能給予;有些人則因真正的貧窮而無力布施,以致不能享受給予的快樂,在生活上顯得黯淡無光。弗洛姆說:“貧窮所以那般貶抑人,並非它直接導致痛苦,而是它剝奪了享受給予的喜悅。”他說明了貧窮的人自覺沒有光彩的原因。不過,給予的未必都是財貨(財施),更重要的則是精神上的給予(法施),包括日常待人的態度和德行。一個人若時時實踐禮讓信守,心懷忠孝美德,必能以其德“給予”他的親長和同胞,而使自己變得豐足快樂。孔子說:“富潤屋,德潤身。”能實踐孝悌忠信之德,就是一種對別人的給予,這種給予同樣使人感受到豐足,有時尤甚于財施的快感。
給予能夠使人感到豐足,剝奪和囤積則使人感到匮乏,因此佛法上把布施列入六波羅蜜(通往醒覺之路)之首,足見它的重要。現在我們從心理學的觀點,對博愛加以分析:
(一)關懷與愍念有情
愛不只是關心或關懷,重要的是去實踐,伸出你的援手去幫助對方,如果只有關心而不去實踐,往往使自己的愛流于花言巧語,形成一種“無能的愛”。比如母親應盡照顧子女之責,如果她不能盡責,疏忽撫育,不給予正當的教育,即使用詩篇來形容她的愛,亦是徒然。有一位母親因爲丈夫不能給她某些方面的滿足,于是抛下幼子,一走了之,另尋他歡。有時偷偷回家探望子女,她淚流滿面地告訴鄰居說是如何地念子情切,事實上,這種愛只是一種虛妄,不是一種實現;她的語言和眼淚只是一種情緒,而非真正的母愛。又比如說,許多人都很愛花,但是遇見花就伸手采摘,這怎能算是真正的愛花?采摘是摧花而非愛花;另外有些人把心愛的花苗千方百計地弄來種在院子裏,但是種了花卻疏于施肥澆水,不久便枯死了。這樣雖說愛花,但卻沒有付諸行動去照顧它,只能稱之爲無能的愛。我們對子女、對親長、對同胞乃至對社會國家的愛,都必須付出切實的照顧和關懷。
心理學對愛的內涵非常強調實踐和關懷,但佛法則在這兩個屬性之外,更重視施愛者之無所求心,即不求回報,不求別人的贊譽,甚至也不心存實踐佛法之心。《大般若經》上說:
菩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慧,
窮未來際,
利樂有情;
應觀法空,
緣一切智具勝功德,
愍念有情受貧匮苦,
應行布施波羅蜜多。
一個人要做到關懷別人,實際伸出援手,並非易事,但要心存“法空”,甚至連“心存法空”都沒有,那就更難了。但無論如何,一個人如果肯存心去愍念有情,能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他的功德已經能與菩薩等同了。
(二)負責與住不退地
愛的第二個因素是負責。責任並非由外界加予的負擔,而是一個人對于施愛的對象所做的回應。負責肯定了一個人的存在,逃避表現了生命之無能。負責使一個人堅強起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它是實現生命的契機。比如有一位老師,終日以教育爲職志,觀察學生的需要,隨時做適當的輔導,考核學生的優缺點,時時加以矯正和鼓勵,這就是負責,就是尊貴的教育愛。《中庸》雲:“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其所言的載物、覆物與成物就是負責與弘毅。一個人若能夠民胞物與,時時准備回應和奉獻,那就是博愛,就是高明博厚。
負責表示一個人具有回應的能力,回應與反應顯然不同:所謂反應是指一個人對某一外來刺激所做的應對,它不涉及善惡好壞的問題。回應則不同,它涉及價值判斷,涉及施與受雙方面的妥當性。一個能負責的人必然能承擔給予所必須付出的艱辛,並對行爲的結果表示關心,因此,具有負責性格的人,他的思想是積極的、熱心的,他時時刻刻都是精神充沛、自強不息的人。
一個具有負責性格的人,不但能對自己負責,同時也能對別人負責,因此他具有健康的心理、穩定的情緒和溫和的談吐。他們在事業上表現出拓荒者的耐勞,在待人方面則表現得踏實敦厚,他們因爲可靠、勤勞和關心別人,而獲相當的成功。佛法告訴我們,
一個人必須“精進”,
必須“住不退地”,一個人若能在修行、事業各方面,本著常道,精進不退,就是負責。《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中說,廣修供養是十大功德之一,所謂供養的本質就是負責和實踐。供養有法供養等,包括勸人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性供養等,其中以法供養爲第一,因爲法供養包含了其他種種供養,能根據佛法的旨意去實踐,去服務社會,就可以成就大乘法器。
“負責”就是服務社會,佛經上稱之謂“利樂有情”,而利樂有情就是菩薩初心。
《大般若經》雲:
發菩薩初心即勝過小乘後心,須知菩薩不退心力,勝過其余神力,最爲無上。但起退心者,非真菩薩而是增上慢。
想證入無上智慧,須將自己的才智相應地正確發揮出來。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智慧用來利樂有情、服務社會,而又努力不懈,就是行菩薩行。能這樣做,生活就會有朝氣,事業也易于成功,在修行辦道上也必然精進有成。心理學家弗洛姆說:“能愛人者必也能自愛。”能懂得對外負責、利樂有情的人,必然也能利樂自己,這就是博愛的自然回報。
(叁)尊重與善巧方便
關懷涉及照顧和實踐,負責包融回應和力行,這樣的愛還是不夠完整,因此在施愛時,必須對所愛的對象加以尊重,以免關懷和責任變爲控製。尊重意味著根據對方的本質去給予、去幫助,而非合我意、合我用途地加以操縱。不尊重對方的愛,即使發生在親子之間亦同屬不幸。許多父母平時對子女照顧備至,可是在子女的婚姻和事業上卻固執己見,強迫子女聽從,結果造成了許多不幸的事件。例如強迫子女聽從父母指定的行業,以致興趣不合或不能發揮所長,埋沒了天賦,鑄成終身遺憾。又有些父母亂點鴛鴦譜,對子女也會造成許多不幸,這種不尊重子女的愛,便失去了愛的本質。《大般若經》上說:
無數菩薩,行菩薩行種種差別,無數如來,種種方便,饒益有情。
這充分說明了無數菩薩與如來是多麼慈悲!多麼能尊重每一個人的個別差異和需要,而予以關懷與協助!
我們可以說,佛陀從初轉*輪度阿若喬陳如,到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這中間所說的十二部經都是法施,都是爲了彼此互不相同的個性而說的不同解脫之道。《壇經》上說:“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學習的方法各異,因此要通過尊重,通過對個性的尊重,才能協助一個人自覺、自悟與自度。佛陀所說的“萬法”只是爲了適應個人需要所做的權宜過程,最後的目標是獲得開悟,實現正等正覺,因此一切方法都是爲了同一個目標──對個性的尊重。大慈大悲的愛也是一種尊重的愛。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法會上對佛陀說:
世尊!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法聞熏聞修金剛叁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叁十二應,
入諸國土。
于是,他逐一列舉出叁十二種啓發有情衆生的方法,他的叁十二應代表他能扮演叁十二種角色,在娑婆世界裏接近有情衆生,幫助他們,協助他們,啓發他們,使他們獲得開悟。此外,他還有十四種無畏功德,救災救難,他說:
世尊!
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叁昧無作妙力,
與諸方叁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
令諸衆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他所舉出的十四種功德,就是針對當時一般人所遭遇的災難和苦悶,而獻身的種種濟危救難的善行。
每一個人的根性、因緣、遭遇都不相同,愛不是一個模子去行善布施,而是因人、事、時、地的差異,給予不同的回應,那才是真愛,才是慈悲。
(四)了解與智慧
再次,如果我們不了解別人,就不能尊敬別人,也不能正確地關懷別人,並對他負起責任。了解一件事情或一個人, 必須有足夠的知識。
西哲說:“知識即道德。”父母想愛護子女,必須懂得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子女想孝順親長,也必須了解老人的心理,否則你的愛可能白費力氣,甚或産生誤解,或造成有害的愛。有位年輕的母親,她看到孩子出麻疹,發高燒又冒汗,于是把窗戶打開,讓孩子乘乘涼,結果反而罹患感冒,並發肺炎,險些送掉了小命,這就是缺乏知識的後果。
愛人不但要了解對方,同時要了解自己,也就是說,自己必先了解自己能給予什麼,才能正確地給予。拿愛國做比喻:我們想愛國,必先明白國家需要的是什麼,然後根據自己之所能去給予;愛國並非建立在非難和批評上,而是要盡己所能去奉獻,只顧批評而不奉獻,就是生活上的潰敗。《大般若經》對博愛的布施、給予或奉獻也有精深的解釋,認爲布施或給予必須依照最大的知識和智慧,以悲天憫人的襟懷去做奉獻和給予,只有能應用種種知識和創造力,
才能實現圓滿的人生, 參透生命的最高智慧──菩提。
一個人有了智慧,能深深地了解人心,他才能針對別人的需要,維護別人的自尊,做最適當的布施,使對方獲得饒益;有智慧的人幫助別人是無形的、暗中的、不居功的,而且是針對對方的需要,這種行持在佛法上稱爲善巧方便布施。
《大般若經》上說:
有巧方便所行布施及 隨喜回向所引善根;
如月如日如吠琉璃寶如馬寶。
常于有情,作大饒益;
如真金,如日月……。
應起決定施心,
應學無染布施;
觀諸法,若順若違,
皆能助引一切智智。
幫助別人不但需要知識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所求,沒有居功的用心,只有這樣的布施行爲,才會爲自己帶來豐足感和自在感,而使智慧衍生更豐富的智慧。
倘若一個人的給予是有所求的話,則不論所求爲何,均非完美,因爲只有無爲的愛才是由清淨心所發出的愛,才是自我實現所發出的真愛,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行于布施”的本義。
博愛的本質是給予而不是占有,給予是自我實現的開始,它的過程是豐足和喜悅,它的終點是人生的圓滿和自在。給予只有在懂得“無用之用”的人手裏,才真正表現了生命的光輝。
摘自《清心與自在》
《慈悲帶來豐足自在(鄭石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