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兒,那些人都不留我。」佛說:「他們不留你,我留你,你來吧!跟著我出家。」
他就跟著佛出家,釋迦牟尼佛給他說法,他就證了初果,成了證初果的聖人。這些阿羅漢都生了懷疑,你看這些阿羅漢跟著佛幾十年了,但一旦遇到事情又生懷疑了,生什麽懷疑?說:「這個人不應該出家的,他沒有種過善根,怎麽可以留他出家呢?這樣子,豈不是佛法的因果報應都沒有了嗎?」懷疑了就問佛說:「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他不應該出家,他在八萬大劫以內,沒有種過善根,你怎麽留他出家呢?並且他何以又能證得初果呢?」釋迦牟尼佛說:「你們只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因果,八萬大劫以外的因果,你們就不知道羅!這個老年人呢,在八萬大劫以前,他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時,遇到一只老虎,這只老虎要咬他,要吃了他,他呀!就爬到樹上去了。老虎不會上樹的,但是老虎也有牠的聰明,牠雖然不會上樹,但是牠會咬樹。牠就在樹底下啃這棵樹,牠預備把這棵樹咬斷了,想:「這樣你就會掉下來了,一掉下來,我還是吃你。』牠把這樹咬得看看要斷了,風一刮,就來回地搖動。這時候,這個老年人啊!沒有辦法了,閑時不燒香,著急了就抱佛腳,就說:『南無佛啊!』這一句『南無佛啊!』把老虎嚇得跑了。南無佛救了他一命,但是虎跑了,他又忘了念佛了,所以以後總也不念佛,什麽時候也想不起來念佛。但是到現在正是他善根成熟了,在他要自殺的時候,也就好像處在當初他被老虎咬、逼的時候,等於將要死了,所以他這時候想到要出家了。」這是佛最後度的一個老人出家。
「所應度者」:所應該度的人,「皆已度訖」:都度完了。「於娑羅雙樹間」:娑羅雙樹—據說這種樹是兩棵樹同一枝根子,由一枝根子長到上邊後,又長出一棵樹,就在這中間,是兩棵樹,底下也是一棵樹,上面也是一棵樹,中間才是兩棵樹。所以在一般世俗講的,就說這是一種連理枝,就是男的、女的相愛,愛得太厲害了,離不開了,做樹的時候還要在一起,長到一起去。所以佛在這棵樹—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將入無余涅槃了。「是時中夜」:中夜就是十二黠的時候。「寂然無聲」:什麽聲音也沒有了。「爲諸弟子」:佛爲所有的弟子,「略說法要」:略略說最重要的法,簡單地把他一生的志願,一生的思想,用簡單的文字說一說,所以這叫最後的遺囑—《遺教經》。
乙、正宗分
初、名共世間法要
一、對治邪業法要
1、明根本清淨戒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這是正宗分的最初,正宗分的開始。什麽叫正宗呢?就是正恰恰地說到這正當的宗旨,說到經典裏頭的意義,所以叫做正宗。「汝等比丘」:汝等,不單有比丘(尼),而且還有優婆塞、優婆夷,都包括在內,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汝等比丘,這是佛說的,佛說呀!汝等就是你們大家,大家是誰呢?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不一定是經文寫出才有,這雖沒有寫比丘尼,也就包括比丘尼了。「於我滅後」:在我入涅槃之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你們應該尊重,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師父似的,要像恭敬師父似的,天天向戒律叩頭頂禮。總而言之,你若修戒律,就能得到解脫;你若不守戒律,就得不到解脫。你天天不持守戒律,亂七八糟的,就會散漫,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就沒有慧力。所以首先要有戒律,你有持戒這個方量,才能生出定力來。你妥持戒—持戒就是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若你什麽惡事都要去做,是不可以的,你不能做事情時,在善裏頭夾雜惡的。你以爲你要幫助人,那你應該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麽地位。你幫助人,不要把自己也掉到那泥菩薩過海,自身難保的處境,一到了海裏,被海水給化了,不能立得住。如有人掉到海水裏頭,你說我到海裏去救人,結果跑到海裏,就被海水把自己的泥都沖散,化爲烏有了。所以你啊!要做好事時,也要想一想這裏頭是不是夾雜了不乾淨的種子?有沒有不善的行爲在裏頭?你看「尊重」,尊重就是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師父似的。珍敬,又拿它當無上金剛光明寶戒。無上,再沒有比它高尚的;金剛,像金剛鑽那麽值錢,像鑽石那麽值錢,那麽寶貴。要這樣恭恭敬敬地面對戒律。
波羅提木叉是梵語,翻譯中文是敬法,也就是敬解脫,要修善法,對治不善法,而得到解脫。你修戒律,修這個金剛光明寶戒,「如闇遇明」:就好像是你在黑暗裏頭,在那沒有光明的地方,遇到光明了,你說這應該有多高興呢!「貧人得寶」:好像窮的人得到寶藏,得到金礦、鑽石礦啦!得到這些寶藏,高興得不得了,以後就不是窮人了,這些都是譬喻。「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你應該知道戒律就是你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大師啊!你們都要守戒律、持戒律,這就是你們的師父。「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你們比丘能持戒律,就是像我沒有入涅槃一樣,無異此也,是沒有分別的。所以佛入涅槃之後,所有的出家人都應該以戒爲師,時時刻刻都保持金剛光明寶戒,這種戒律—不貪、不染,也不貪財,也不貪色,也不貪名,也不圖利,什麽都放下,也不好好,也無所求。我只要往好的做,我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人家對我好不好,不管他,只要我自己往好的做,這是所有的出家人都應該這樣,所有的在家人也應該諸惡不作,衆善奉行。
2、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
這一部經對學佛的人是很要緊的,絲毫也不可以忽略。所以現在說是「明方便遠離清淨戒」,現在再把它說明白了。說明白什麽呢?是說明白你不能因爲這是方便法,就說我可以做一做,沒有關系,要通權達變。不可以的,你不可以就因爲說這個是沒有問題,沒有關系,方便一點,你就什麽都要做,不可以的。這個「明」,是你要明白這個方便法,不是教你去方便,不守規矩了,願意怎麽樣就怎麽樣。「遠離清淨戒」:對於這個清淨的戒律,你是不可以遠離開的。
所以經文上說「持淨戒者」:修持淨戒的人,對持戒就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那麽重要。你不持戒,就等於沒有眼睛,眼睛瞎了。甚至你持戒律要像保護自己的頭那麽重要,你這頭如果就要丟了,或有人要偷你的頭,你一定會想辦法保護自己的頭,不叫人偷去,不叫人給割去。如果你說:「我等著,他要偷就偷吧!偷我的頭,我就給他啦!」那你真是不愛惜你的生命,所以保護戒,要像保護自己的頭一樣。持淨戒者—受持淨戒的這個人,這是指出家、在家,持戒的人。「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你看看!不可以做生意的。不得,就是不可以的,你不可以販賣這個東西,那個東西,做生意。貿易就是做生意。安置,或者你買很多的田宅,若自己想造廟,這可以,就是不可以做生意。「畜養人民」:若養護一些童男、童女,沒有父親、母親的孤兒,這是可以的;但養護給自己做奴仆,這是不可以的。奴婢,是用他來做奴婢。畜生,或者養畜生、養貓、養狗。有的人看見狗就像他的生命似的,愛護如命,就那麽迷!有的人就歡喜貓;還有好像現在的熊貓,香港要展覽熊貓,就從北京借了一對熊貓,又要買保險,這多麻煩!
「一切種植」:或者種聖誕樹。「及諸財寶」:或者買一些財寶放在保險箱裏。這些事,修道的人都不可以做的。「皆當遠離」:都應該離開的,不要做這些事情。你做這些事情,就會被酒色財氣給迷住了。「如避火坑」:你應該看這些金銀珠寶,就像看到火坑一樣的,不要接近它。「不得斬伐草木」:你也不可以去砍樹斬草,所謂「一草一木,不忍折橫」,一草一木也不忍無緣無故把它毀壞了。「一蟲一蟻,不忍傷生」,就是一只蟲子,一只螞蟻,也不忍將牠傷害了。「墾土」:或者開墾土地。「掘地」:用鎬把地挖了個坑,傷了許多蚯蚓,和很多在地裏的動物。
「今和湯藥」:或者配點湯藥,給人紮針,這些都是出家人不應該做的。出家人要乞食自足—要飯吃,吃得飽就得了,不可以有錢的。出家人一有錢,那就完了,一定不守戒律的。有人說你還有萬佛聖城呢?萬佛聖城不是我的,我是兩手空空,乾而潔淨的。萬佛聖城是要給所有的佛教徒。你不要說你若不做生意,那萬佛聖城怎麽來的?沒有這個道理的。我們萬佛聖城怎麽來的?坦白告訴你們,是我們金山聖寺、中美佛教總會(法界佛教總會的前身)、國際譯經學院,這麽多人流血流汗,流了十多年流出來的。不是怎樣想辦法做生意來的,你要清楚的。合和湯藥,就是「我給你配副藥,你給我五百塊錢,你什麽病都會好,我這個藥是保證萬病回春的。」你看厲害不厲害!
「占相吉凶」:占相就好像人家告訴你,「你小心你丈夫啊!他有桃花運,你若不小心,他就丟了,你就怎麽樣又怎麽樣。」本來也沒有問題的,他這一說,把這個女人說得天天要看著丈夫,看著他的一舉一動,甚至於他眨一眨眼,就問他在想什麽呢?是不是還想外邊那個情婦啦?本來沒有問題的,卻想出問題來了。這個太太就天天懷疑丈夫,做丈夫的想,這是怎麽搞的?是不是你有了男朋友?哦!那我也得要小心一點羅!這丈夫也看著太太,兩個互相監視,監視還不夠,還要買私家偵探。買了一個私家偵探,你給我看著他,我給你多少錢。喔!錢太多了,你說若不亂花一花,那怎麽辦?你看這就是占蔔吉凶。占相,「我給你相相面,喔!你這個印堂發暗,生意有問題了,這一定要損財的,你小心一點。正月小心,二月又要謹慎,叁月更要特別注意。」你看!沒有好的月,那一個月都是不好的。「這一九八O年過不去的…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