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哪裏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開這麼大的法會,講這麼深的經,這個大經。所以能夠進入釋迦牟尼佛定中參加這個法會,都是法身大士,這是講最低的資格,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有資格參加這個法會。這些神衆,我們就想到,他們都是法身大士示現在六道裏面,應以鬼神身而得度者,即現鬼神身而爲說法。他不是真的神衆,他是法身大士。不僅是法身大士,我們在歎德裏面所看到,我們能體會到,全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而示現。如果我們把他看成法身菩薩,我們都看錯了。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應化在六道,所以在這個大會上,他還是以應化的身分。爲什麼他不以佛菩薩的身分來出現?還要以應化的?這裏面用意非常非常之深。第一個意思,讓我們非常明顯的觀察到,如來的教化原來是整個世間各個階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這樣看到了。如果統統以菩薩身、佛身,我們就看不到。我們想到佛法大概是佛菩薩修的,我們凡夫沒分。這麼一示現,我們明了了,鬼神都有分,所以他們的示現是九法界一切衆生。《地藏經》裏面所示現的閻羅天子,閻羅天子是地獄道的衆生,他參加忉利天宮一會,率領許許多多的鬼王,這些鬼王都是地獄裏面的小鬼王。說明一個事實,諸佛菩薩在地獄裏頭示現地獄鬼王身、閻羅身,也是教化救度地獄界的衆生。那個衆生很難教化,惡習氣很重,顯示出大慈大悲。第二個意思,我們從這裏能明顯體會到,無論我們今天是生在哪一道,無論我們現前是什麼樣的身分,過什麼樣的生活,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能學佛,都能作菩薩、都能作佛,所以他這種示現意義就很深很廣。更深入的一個境界,這不是一般人容易體會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佛法的整體,使我們聯想到古大德常講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佛氏門中不舍一法”,這是極深廣的義趣。他們在此地表演給我們看,不僅僅是後面五十叁參表演,這個經自始至終諸佛菩薩都在表演。
香光是性德,沒有見性的人,我們這個身體能不能有香光?也能,不過這個香變質了。雖變質,也比世間種種香料還要殊勝,決不是世間一切香料能夠相比的,這叫變了質的香。天人身上有香氣,身上有光明,天人沒見性,他們香光就是我剛才講變了質的,天人的香光不是我們人間任何香料能夠跟它相比。人間修道人,修得有功夫,身上也有香光。上一次我舉的例子,像虛雲老和尚身上放香,有些同修告訴我,虛老和尚身上是一股清香。由此可知,修道人身上的香光跟天人的香光是修得的,不是性德。怎麼樣修得?他所修的與心性相應,就有這個現象發生;如果他所修的跟心性不相應,這個現象就沒有了。可是在修學裏面與佛法相應光柔和,香氣也非常溫和;如果與佛法不相應,與魔相應,諸位要知道魔也放光。佛身金色,魔也是身金色;佛放光,魔也放光。佛光跟魔光不相同之處,就是佛光柔和,你接觸感到很舒適、清涼、歡喜;魔的光就像太陽光一樣,刺眼睛,你在那個光照的時候感覺得不舒服。魔的香你聞到之後也是刺鼻子,不一樣,他也有香味,那個香味很烈,這是不相同的地方。一個是與性德相應,一個是與惡見、煩惱相應,這是不相同之處。我們要有辨別的能力,要認真去修學,這是修行功夫成就的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可以證明,我們修學功夫究竟有沒有成就。第八尊∶【悅意音聲主地神。】名號裏面表法的意思是說法的音聲。說法音聲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是說每一天在講臺上講經說法。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接觸的是什麼人,或者接觸的是其他一些動物,都是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與他交談;所有一切言語,不說話則已,說話意思都是幫助衆生覺悟,都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說什麼時候不說話、不說法?開口都是說法。到你善說的時候,不但開口是說法,閉口也是說法,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塵說刹說、無間說”,沒有間斷過。能令一切衆生聞法歡喜悅意,他聽了歡喜,他能夠理解,他能夠深信;再進一步他能夠發願,他願意修行。這方式,特別是在我們世間,就像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給我們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意思就是說娑婆世界,就是指我們地球,地球上的這些衆生耳根最利。你給他看,他未必能看懂、未必能覺悟;你讓他聽,聽容易覺悟。所以現在一些人喜歡看電視,喜歡影像,實實在在講你要是看電視,就是我們播映講經的這種節目;你一面聽、一面看,說真的,不如不看,專心聽。因爲你看的時候分心,不如聽錄音帶好,錄音帶什麼都看不到,你可以專心。如果要不相信可以試驗試驗看,哪一種容易攝心?哪一種得的利益更殊勝?我覺得沒有畫面比有畫面要殊勝。可是現在人喜歡畫面,喜歡畫面用畫面來接引他,對什麼?對初機。對老修,我想老修,老同修就不歡喜看畫面。爲什麼?閉著眼睛在聽,他不要看,閉目養神,在靜聽說法;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他真的入境界了。可是接引初機,畫面有它的作用,對于初學的人有一點作用。第九尊∶
【妙華旋髻主地神。】
這名號裏頭關鍵的字眼在“旋”,旋是什麼意思?它代表什麼?學經教的同學,像這些字眼,你一看,你就明白了。旋是什麼?那個相,轉*輪;*輪常轉,它表這個意思。讓我們聽到這一位主地神,見到這一位主地神,弘法利生的願行油然而生,自然就會發弘法利生的願,就要去幹弘法利生的事,幫助佛轉*輪度衆生。*輪的內容是什麼?“妙華”。妙華指什麼?如果就經教上來講,妙華是《華嚴經》,妙華是《妙法蓮華經》。在一切經裏面,這兩部經古大德稱之爲一乘佛法,在佛法裏面分叁乘、二乘、大乘。什麼叫一乘佛法?一乘佛法是講成佛之道。這個經是講成佛,是教你成佛,這個經就叫一乘法。如果這個經是教你修菩薩道,教你成菩薩,那是大乘;如果這個經典目的是教你證阿羅漢果、教你證辟支佛果,這個經就叫小乘。所以大小乘是這麼分法,看這一部經教你目標在哪裏。《法華》教人成佛,《華嚴》教人成佛。妙華不做別的解釋,因爲它底下有旋的意思。轉*輪,轉什麼*輪?一定要轉一乘大法,圓滿的*輪。“髻”的意思是高顯,這很容易懂。我們建立道場,樹立法幢,讓一切大衆都知道此地是正法道場,都知道此地是修學了義的法門,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妙華旋髻主地神所表的。末後這一尊∶
【金剛嚴體主地神。】
以“金剛嚴體”來做總結,這意思深。諸位一定要記住,前面講過很多,凡是說到金剛都表般若。以福慧開端,最後還結歸到金剛般若,也是結歸到福慧;金剛是慧,嚴是福。開端是福慧,末後總歸結還是福慧;前面所說的福慧是因,後面歸到這裏是果。說明徹始徹終,細節無論怎麼樣的繁多,總不離開福慧這兩個字。“體”是性體,真如本性,佛法中所謂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金剛嚴體是要嚴自性的佛陀,這是真正之體。能嚴是要金剛智慧,金剛般若能嚴;所嚴的是自性,以及自性變現出來無量無邊的境界。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體嚴,相當然莊嚴。能嚴、所嚴不二,性相也不二,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一個自體。再看這一段的總結:
【如是等而爲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
這一句每一段都有這個字樣,意思都相同,不必再解釋。我們看末後歎德。
【皆于往昔發深重願,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
主地神畢竟是以福爲主,可是福不能離開慧,離開慧那個福靠不住,不是真正的福報,真實的福報一定與慧相應。這一些主地神的菩薩們,他們確確實實是示現鬼神身分,確實是菩薩。這個菩薩也是示現的,他真正的身分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退在菩薩位置上,幫助毗盧遮那佛教化衆生,所以菩薩現地神的身分。“皆于往昔發深重願”,往昔是無量劫又無量劫,像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所看到,地藏菩薩久遠劫就發深重的誓願。地藏菩薩如是,我們要問哪一尊菩薩不如是?每尊菩薩都如是,這個要懂得。說一尊菩薩就說一切菩薩,說一尊佛就說一切諸佛如來,這是《華嚴》教義,“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才能夠入這個境界。
發的是什麼願?“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著重在末後這四個字。佛修福,佛懂得。如果諸位再問,佛所證已經達到究竟圓滿,佛還有什麼修的?確確實實佛的確是無修無證。無修無證是不是真的就不修,也就不證?不是的。如果真的是有修有證,這不叫做妙,真的無修無證也不叫妙,妙在什麼地方?修而無修,無修而修;證而非證,非證而證,這就妙了。修跟無修是一,證與不證也是一,不是二,妙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在凡夫位,沒有入佛的境界,就要老老實實學佛之修、學佛之證,我們從這裏才入得了門。如果你現在就開始學,學佛的無修,好了,你回家去睡大覺,什麼也不幹了,你怎麼會成就?可是最後一定要入佛的境界,才叫真的證果,所謂究竟證、圓滿證,這要懂得的。修福如前面所說的。
〔十四〕 主山神
下面“主山神”。山是地表裏面最高的,高出地面,高山。在地的表面這是表最殊勝的,所以佛用它來表法,表德行高勝。這個人的德高,高山仰止,我們用這話來贊歎德行高的人。又表他的性情悠閑自在,如如不動,表這個意思。這是講普通一般的表法。如果有特別的表法,像在本經完全是表智德最高,在一切德行當中智最高。所以在上首十尊德號裏面多半都有光的字樣,光就是表智慧。主山神如果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是哪一類的衆生?過去有,現在想必也有,我們很少遇到。山中高士,一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看到社會這麼亂,不願意出來做事,隱居在山中。這一類,他們的身分就是主山神。他有學問、有道德、有智慧,這些人與人無求、于世無爭,過他非常悠閑清淨山林生活…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