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P17

  ..續本文上一頁你找到了,你明了了。所以主山神裏面,以“寶峰開華”開端,以“金剛密眼”殿後,這個意思很深,希望我們修學,要細細體會這裏面的道理。

  【如是等而爲上首,其數無量。】

  這一句是總結這一個團體,他們來參加大會的人數,也是無量無邊。末後這一句歎德:

  【皆於諸法,得清淨眼。】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一個提示,他說因爲主山是表智德最高,佛法的修學主要的是恢複自性本具的智慧。在一切法裏面,世出世間一切法智慧是第一,智慧最高、智慧最勝,用山來作比喻。所以在歎德裏面得清淨眼,你站在高處,你才看得清楚、你才看得遠,古詩裏頭所謂的“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你這已經到山頂上了,取這個意思。所以每一位上首德號裏面都有“光”這個字,總表智慧。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末後這一句,諸位要曉得,沒有智慧就沒有清淨眼;換句話說,沒有清淨眼你就沒有智慧。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決定是相輔相成。什麽叫清淨眼?心清淨,眼就清淨,眼哪有淨不淨?在心。心清淨,耳根也清淨,鼻根也清淨,舌根也清淨,六根統統清淨;這是我們現前修學、學習,佛法裏面講修行,修正我們思想行爲,最重要的一個課題。清淨,《無量壽經》把它列在經題,清淨、平等、覺。在哪裏修?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生活裏頭點點滴滴,無論大事、小事,起心動念要與清淨相應。什麽叫清淨?不染就是清淨。什麽叫不染?能夠遠離人我是非、遠離名聞利養、遠離貪嗔癡慢就清淨,與清淨就相應。所以在動念頭的時候,還有我、還有人,這裏面還有貪嗔癡、還有分別執著,這心就不清淨。要學永嘉大師“分別亦非意”,我們的功夫才得力。我們與大衆相處不能不分別、不能不執著;分別是隨順大家的分別而分別,隨順大家的執著而執著,這就是世間法講的“入境隨俗”,也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恒順衆生”。自己有沒有意思?沒有,你就清淨了;自己有一點意思在裏面,你就不清淨了。真用功夫是這個用法,在你的生活裏面、工作當中待人接物,跟一般人完全一樣,和光同塵,就是裏頭一點意思不夾雜,這叫真功夫。你在這個生活裏面,你完全用的是清淨心,六根清淨。得清淨眼,這眼根,一根得到,六根統統恢複清淨,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十五〕 主林神

  下面第八段,“主林神”。清涼大師爲我們介紹這一個團體,我們現在人講社團,這個社團,主林神他們這個團體。林是森林,用現在的話來講,樹神,森林裏面的樹神。佛在《戒經》裏面告訴我們,樹木它的高度超過一個人,這棵樹就有神。不是這棵樹成神了,不是的,是鬼神依附在樹裏。鬼神跟人一樣,他要找一個地方居住,最方便的、最容易找到的就是樹,所以他把樹木當作他的家,他住在這樹上,我們就稱他作樹神。樹神很多,有大樹、有小樹。世尊在戒經裏面告訴出家的比丘,過去出家人在山上修行用功辦道,也得要找一個住處。當然在山上是就地取材,砍幾棵樹,搭一個小茅篷,可以遮蔽風雨,可以防禦野獸的幹擾,搭個小茅篷。佛說,你要去砍這棵樹,一定要在叁天之前去祭祀樹神,供養他、祭祀他、誦經祝願,告訴他叁天之後,我要砍這棵樹搭個小茅篷,請這個樹神供養,把這棵樹供養給我們,他趕快搬家;給他叁天的時間請他搬家,不是隨便看到樹想砍就砍,不可以。看好之後要來祭祀,正式要給他交涉,這樣我們對樹神尊重,他也歡喜護持。樹神不但不會擾亂你,還會當你的護法,這是佛在《戒經》上告訴我們的。在此地著重表法的意思。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它表無漏的智慧。爲什麽?智是指導我們行爲的。我們身的一舉一動,口裏面的言語造作,都是意在那裏指揮,意在那裏發號施令,身口去造作。如果意,心意成就智慧了,身口的造作一定有不可思議殊勝的建樹,我們所謂建功立業。所以在這個地方是代表真實智慧,指導我們的行爲。就像森林,一大片森林,樹木長得非常高大,比喻我們種種的建樹,真正達到圓滿的自利利他,取這個意思。樹木多才叫林,獨木不能叫林,樹木多了才叫森林。智是一個真實智慧,起作用在事相上就多了。譬如財富、德行、利樂,有如現在社會裏面許許多多這一些企業家們,他們有智慧、有財富,在社會上建樹許許多多的事業。大的企業在全世界各個大城市有連鎖的分公司,就像森林樹木的建樹一樣。不但他經營一種事業,他還可能經營許多種事業。以他的智慧,集合他的一些朋友,志同道合的組成一個財團,這樣的建樹就是我們這段經文裏面,主林神所表的。他的企業如何能做得成功,如何能做得對社會大衆有真實的貢獻,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段經文就要好好的學習了。

  【複有不可思議數主林神。】

  “不可思議數”跟前面意思完全相同,數量太多了。前面講世界微塵數,此地不可思議數跟世界微塵數是一個意思。下一段裏面講“複有無量主藥神”,無量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在文字說的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跟前面是一樣的,都是泛指虛空法界。如果我們落實在現實的生活裏面,盡虛空、遍法界這些企業家們,在這經上用主林神來代表這麽一個團體。

  【所謂布華如雲主林神。】

  下面也列出十尊上首。這些企業家都是法身大士,都是佛菩薩應化而來的,不是凡人。他們是以這種身分出現,應以企業家而得度者,他就現企業家的身分。我們仔細觀察,他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如果他的德行與此地所講的十句標准要相應、相接近的話,我們就可以肯定這個人是再來人。如果與這個是相背的,是他前生修的福報大,他這一生雖然發了大財,如果德行與這個不能夠接近的話,可能他這個財團不能永遠保持下去,所以公司會倒閉、會破産。如果要叫它永遠保持著興旺,一定要與經訓要相應。第一尊表的什麽?布施。你有財富不布施是爲富不仁,你的財富很難久享,所以一定要懂得布施,你要照顧社會大衆。“布華如雲”,“華”形容燦爛美觀,所說的就是雜華。布施展布,在大乘佛法裏面就是以六度、十波羅蜜布施給一切衆生。這個布施,平等施、清淨施。布施裏面“叁輪體空”,《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就“如雲”了。雲表相有體無,事有理無,表菩薩心行。菩薩在事上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在心裏上,剛才說過,清淨無染,他心是清淨的,沒有一絲毫的汙染。汙染是什麽?自己有一點意思在裏面就汙染了。所以他的施舍、他的布施、他的供養,如雲出而無心,這才是真實的功德,這才是一個大企業家他真正的因地。他今天爲什麽發這麽大的財,爲什麽有這麽大的力量,在全世界每一個城市裏面都有他的分公司、都有他的子公司,什麽原因?過去生中曾經修這個因,今生得這個果報。說實實在在話,社會上無論是哪一個行業,真正達到了顛峰,或者是名聞、或者是利養,達到超越常人,這樣的殊勝,絕大多數都是在佛門裏面修學的功德。過去生中學佛,這一生當中一享福,忘掉了。如果說不幸遇到一些邪教,不但對佛教不能再相信,還産生排斥。實際上他的業因,一定是在佛門種的。如果不學佛,種不了這麽大的福報之因,沒有辦法種。

  佛家給我們講叁世怨,我們要記住。叁世怨是第一世遇到佛法,勇猛精進,修福修慧,真幹。來生享福,作國王、作大臣、作大富長者,我們現在講的企業家。他前生修因,修得好,所以第二世享福。一享福就享糊塗了,愈是有錢的人愈吝啬,確是如此。愈是有錢的人愈聽騙,人家騙他,他很容易拿出去。勸他做好事,不行,一定要對他自己有利益的。如果說這個事情做得對他自己沒有利益、沒有好處,他一毛都不拔。人家騙他,說這個事情對你有很大的好處,他很慷慨,錢就拿出去了。拿出去,都丟到大海,石沈大海,所以吃虧上當。修得再多,絕大多數一生就享盡,來生沒有福報了。享福這一生當中決定造業,不要說其他的業,飲食裏面食衆生肉,這個業就造得很重。貧窮的人要想吃肉吃不到,沒福;沒福不是壞事情,少造業。有福報天天吃肉,不是好事情,多造業。佛法裏頭講,你吃它半斤,你來生要還它八兩;少吃就少還,多吃就多還,有什麽好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學佛覺悟之後,我跟衆生不再結這個怨,我們選擇素食,不再跟衆生結怨。過去雖然造這些惡業、結這些怨,現在我們把緣斷掉了;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可是我們現在覺悟了,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修得很好,又得個人身;得人身,把前一世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看到別人吃肉,自己又去吃,又造業了。所以福報享盡,第叁世就墮落了;福完了,罪報就現前。不但你一生造的罪報,生生世世造的惡業,這個時候惡緣現前,惡報也就跟著現前。這是佛給我們講“叁世怨”,提高我們的警覺,告訴我們這事情一定要記住,真有智慧的人一定要避免。如何避免?決定求生淨土。不求生淨土沒有法子避免,福享盡了一定要往下墮落。大乘經上講六道衆生,決定是在叁惡道的時間長,在叁善道的時間短,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的惡習氣重,造作惡業很容易;善的習氣力量薄弱,所以行善難。勸你行善,還要勸很多次,勉強才做一點好事。造作惡不要人勸,你才曉得這個習氣多重。所以菩薩法裏面第一個條件就是布施。以六度萬行利益一切衆生,就是第一位主林神他所表的。“布華如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社會福利的事業。我們知道在世間每一位企業家、每一位慈善家,都很樂意、都很慷慨回饋社會,行許許多多慈善的事業,幫助社會這些苦難的人。這個事情是做了,但是做得不夠。慈濟的工作,如果看到這個人沒得吃了,趕緊送一點糧食給他;那個人沒衣服穿了,趕緊送一點衣服去救濟他。這好事,社會大衆贊歎表揚,你那個福報就報掉,沒有了。爲什麽?因爲你行的慈悲救濟太小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