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找到了,你明了了。所以主山神里面,以“宝峰开华”开端,以“金刚密眼”殿後,这个意思很深,希望我们修学,要细细体会这里面的道理。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一句是总结这一个团体,他们来参加大会的人数,也是无量无边。末後这一句叹德:
【皆於诸法,得清净眼。】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一个提示,他说因为主山是表智德最高,佛法的修学主要的是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在一切法里面,世出世间一切法智慧是第一,智慧最高、智慧最胜,用山来作比喻。所以在叹德里面得清净眼,你站在高处,你才看得清楚、你才看得远,古诗里头所谓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这已经到山顶上了,取这个意思。所以每一位上首德号里面都有“光”这个字,总表智慧。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末後这一句,诸位要晓得,没有智慧就没有清净眼;换句话说,没有清净眼你就没有智慧。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决定是相辅相成。什麽叫清净眼?心清净,眼就清净,眼哪有净不净?在心。心清净,耳根也清净,鼻根也清净,舌根也清净,六根统统清净;这是我们现前修学、学习,佛法里面讲修行,修正我们思想行为,最重要的一个课题。清净,《无量寿经》把它列在经题,清净、平等、觉。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生活里头点点滴滴,无论大事、小事,起心动念要与清净相应。什麽叫清净?不染就是清净。什麽叫不染?能够远离人我是非、远离名闻利养、远离贪嗔痴慢就清净,与清净就相应。所以在动念头的时候,还有我、还有人,这里面还有贪嗔痴、还有分别执着,这心就不清净。要学永嘉大师“分别亦非意”,我们的功夫才得力。我们与大众相处不能不分别、不能不执着;分别是随顺大家的分别而分别,随顺大家的执着而执着,这就是世间法讲的“入境随俗”,也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自己有没有意思?没有,你就清净了;自己有一点意思在里面,你就不清净了。真用功夫是这个用法,在你的生活里面、工作当中待人接物,跟一般人完全一样,和光同尘,就是里头一点意思不夹杂,这叫真功夫。你在这个生活里面,你完全用的是清净心,六根清净。得清净眼,这眼根,一根得到,六根统统恢复清净,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十五〕 主林神
下面第八段,“主林神”。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这一个团体,我们现在人讲社团,这个社团,主林神他们这个团体。林是森林,用现在的话来讲,树神,森林里面的树神。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树木它的高度超过一个人,这棵树就有神。不是这棵树成神了,不是的,是鬼神依附在树里。鬼神跟人一样,他要找一个地方居住,最方便的、最容易找到的就是树,所以他把树木当作他的家,他住在这树上,我们就称他作树神。树神很多,有大树、有小树。世尊在戒经里面告诉出家的比丘,过去出家人在山上修行用功办道,也得要找一个住处。当然在山上是就地取材,砍几棵树,搭一个小茅篷,可以遮蔽风雨,可以防御野兽的干扰,搭个小茅篷。佛说,你要去砍这棵树,一定要在三天之前去祭祀树神,供养他、祭祀他、诵经祝愿,告诉他三天之後,我要砍这棵树搭个小茅篷,请这个树神供养,把这棵树供养给我们,他赶快搬家;给他三天的时间请他搬家,不是随便看到树想砍就砍,不可以。看好之後要来祭祀,正式要给他交涉,这样我们对树神尊重,他也欢喜护持。树神不但不会扰乱你,还会当你的护法,这是佛在《戒经》上告诉我们的。在此地着重表法的意思。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它表无漏的智慧。为什麽?智是指导我们行为的。我们身的一举一动,口里面的言语造作,都是意在那里指挥,意在那里发号施令,身口去造作。如果意,心意成就智慧了,身口的造作一定有不可思议殊胜的建树,我们所谓建功立业。所以在这个地方是代表真实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就像森林,一大片森林,树木长得非常高大,比喻我们种种的建树,真正达到圆满的自利利他,取这个意思。树木多才叫林,独木不能叫林,树木多了才叫森林。智是一个真实智慧,起作用在事相上就多了。譬如财富、德行、利乐,有如现在社会里面许许多多这一些企业家们,他们有智慧、有财富,在社会上建树许许多多的事业。大的企业在全世界各个大城市有连锁的分公司,就像森林树木的建树一样。不但他经营一种事业,他还可能经营许多种事业。以他的智慧,集合他的一些朋友,志同道合的组成一个财团,这样的建树就是我们这段经文里面,主林神所表的。他的企业如何能做得成功,如何能做得对社会大众有真实的贡献,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段经文就要好好的学习了。
【复有不可思议数主林神。】
“不可思议数”跟前面意思完全相同,数量太多了。前面讲世界微尘数,此地不可思议数跟世界微尘数是一个意思。下一段里面讲“复有无量主药神”,无量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文字说的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跟前面是一样的,都是泛指虚空法界。如果我们落实在现实的生活里面,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企业家们,在这经上用主林神来代表这麽一个团体。
【所谓布华如云主林神。】
下面也列出十尊上首。这些企业家都是法身大士,都是佛菩萨应化而来的,不是凡人。他们是以这种身分出现,应以企业家而得度者,他就现企业家的身分。我们仔细观察,他是不是佛菩萨再来的?如果他的德行与此地所讲的十句标准要相应、相接近的话,我们就可以肯定这个人是再来人。如果与这个是相背的,是他前生修的福报大,他这一生虽然发了大财,如果德行与这个不能够接近的话,可能他这个财团不能永远保持下去,所以公司会倒闭、会破产。如果要叫它永远保持着兴旺,一定要与经训要相应。第一尊表的什麽?布施。你有财富不布施是为富不仁,你的财富很难久享,所以一定要懂得布施,你要照顾社会大众。“布华如云”,“华”形容灿烂美观,所说的就是杂华。布施展布,在大乘佛法里面就是以六度、十波罗蜜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个布施,平等施、清净施。布施里面“三轮体空”,《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如云”了。云表相有体无,事有理无,表菩萨心行。菩萨在事上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在心里上,刚才说过,清净无染,他心是清净的,没有一丝毫的污染。污染是什麽?自己有一点意思在里面就污染了。所以他的施舍、他的布施、他的供养,如云出而无心,这才是真实的功德,这才是一个大企业家他真正的因地。他今天为什麽发这麽大的财,为什麽有这麽大的力量,在全世界每一个城市里面都有他的分公司、都有他的子公司,什麽原因?过去生中曾经修这个因,今生得这个果报。说实实在在话,社会上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真正达到了颠峰,或者是名闻、或者是利养,达到超越常人,这样的殊胜,绝大多数都是在佛门里面修学的功德。过去生中学佛,这一生当中一享福,忘掉了。如果说不幸遇到一些邪教,不但对佛教不能再相信,还产生排斥。实际上他的业因,一定是在佛门种的。如果不学佛,种不了这麽大的福报之因,没有办法种。
佛家给我们讲三世怨,我们要记住。三世怨是第一世遇到佛法,勇猛精进,修福修慧,真干。来生享福,作国王、作大臣、作大富长者,我们现在讲的企业家。他前生修因,修得好,所以第二世享福。一享福就享糊涂了,愈是有钱的人愈吝啬,确是如此。愈是有钱的人愈听骗,人家骗他,他很容易拿出去。劝他做好事,不行,一定要对他自己有利益的。如果说这个事情做得对他自己没有利益、没有好处,他一毛都不拔。人家骗他,说这个事情对你有很大的好处,他很慷慨,钱就拿出去了。拿出去,都丢到大海,石沉大海,所以吃亏上当。修得再多,绝大多数一生就享尽,来生没有福报了。享福这一生当中决定造业,不要说其他的业,饮食里面食众生肉,这个业就造得很重。贫穷的人要想吃肉吃不到,没福;没福不是坏事情,少造业。有福报天天吃肉,不是好事情,多造业。佛法里头讲,你吃它半斤,你来生要还它八两;少吃就少还,多吃就多还,有什麽好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学佛觉悟之後,我跟众生不再结这个怨,我们选择素食,不再跟众生结怨。过去虽然造这些恶业、结这些怨,现在我们把缘断掉了;有因没有缘,不会结果。可是我们现在觉悟了,如果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修得很好,又得个人身;得人身,把前一世的事情忘得乾乾净净,看到别人吃肉,自己又去吃,又造业了。所以福报享尽,第三世就堕落了;福完了,罪报就现前。不但你一生造的罪报,生生世世造的恶业,这个时候恶缘现前,恶报也就跟着现前。这是佛给我们讲“三世怨”,提高我们的警觉,告诉我们这事情一定要记住,真有智慧的人一定要避免。如何避免?决定求生净土。不求生净土没有法子避免,福享尽了一定要往下堕落。大乘经上讲六道众生,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的恶习气重,造作恶业很容易;善的习气力量薄弱,所以行善难。劝你行善,还要劝很多次,勉强才做一点好事。造作恶不要人劝,你才晓得这个习气多重。所以菩萨法里面第一个条件就是布施。以六度万行利益一切众生,就是第一位主林神他所表的。“布华如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福利的事业。我们知道在世间每一位企业家、每一位慈善家,都很乐意、都很慷慨回馈社会,行许许多多慈善的事业,帮助社会这些苦难的人。这个事情是做了,但是做得不够。慈济的工作,如果看到这个人没得吃了,赶紧送一点粮食给他;那个人没衣服穿了,赶紧送一点衣服去救济他。这好事,社会大众赞叹表扬,你那个福报就报掉,没有了。为什麽?因为你行的慈悲救济太小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