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麽?世間意就是我們常講的輪回心。輪回心造一切事就是輪回業;如果你是清淨心,清淨心造一切事就變成清淨業,就是“淨葉”。佛法的水准高,但是並不是高不可及;換句話說,我們是可以達到的,問題都在自己。自己真肯學習,沒有做不到的,我們確確實實可以過諸佛菩薩的生活。諸佛菩薩,我們在經上讀到,諸佛菩薩在世間示現,在六道十法界裏面示現,遊戲神通,遊戲多快樂,神通就是沒有障礙。他們過的是什麽生活?《華嚴經》上講四無礙的生活: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真正是大自在。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個葉子叫淨葉。我們怎麽學法?從哪裏學起?從轉變念頭上做起。過去我們起心動念,念頭一生起,第一個念頭是我,爲自己,這個念就不善。初學佛的同修聽到這個話感覺得奇怪,好像這個話不通人情,確實是不通人情,不通人情它通法理。佛爲什麽這麽說?佛告訴我們六道怎麽來的?六道是從我執裏頭變現出來的,所以佛法第一個教你把“我”這個念頭突破。你再不執著有個我,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六道生死,大小乘佛法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由此可知,我們怎麽個轉變法?起心動念念一切衆生,從今天起不再爲自己想。我要吃飯,就立刻想到一切衆生有沒有得吃?我要穿衣,想到一切衆生有沒有衣穿?起心動念都想一切衆生。我想幸福,一切衆生有沒有得到幸福?我想避免災難,一切衆生有沒有避免災難?念念想一切衆生,久而久之“我”這個執著的念頭自然就淡化了,這是大乘法的教學。如果我們真的把這個觀念轉過來,給諸位說,叁年五載,十年、二十年,決定可以達到這個境界。我執破了,我們念佛往生,不是在凡聖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馀土,再向上去那就是實報莊嚴土。這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這才是真正的淨葉,得最吉祥的果報。第五尊:
【垂布焰藏主林神。】
“垂布”就是慈悲布施供養,“焰藏”是智慧的寶藏。在佛經裏面,光、焰、金剛這些字樣都是表智慧。焰藏兩個字就是指無盡的智慧德能,這一些智慧德能隨著你的修學不斷的增長;你的智慧天天在增長,你的能力德行也天天在增長。增長出來做什麽用處?一定要利益衆生;用現代的話來說,服務社會、服務衆生。雖然盡心盡力服務社會大衆,除自己生活必須,對社會一無所取,這是菩薩。應當得的也舍,不應當得的更不必說了,決定不取。應當得的統統都舍,這是真正度衆生,做出榜樣給衆生看。一切衆生迷惑顛倒,不應該得到的他也要想得到。菩薩示現我應當得到的我都不要,菩薩能夠這樣做,久而久之就能産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些愚癡衆生看久了,看久了就會覺悟。最初的時候他不以爲然,他覺得那個人傻瓜,他應當得他都不要,他傻瓜、他愚癡,久久之後他就覺悟到,他才會效法。所以菩薩示現在世間很有耐心,凡是教化這些剛強難化的衆生,這是《地藏經》上說我們娑婆世界衆生剛強難化,一定要有很大的耐心。起初要隨順他的煩惱習氣,然後慢慢的來轉變,這東西急不得,諺語裏面常說:“欲速則不達。”一定要了解衆生的根機,一定要觀察他的時節因緣,因緣沒成熟,因緣不具足,一定要隨順。這就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技巧,佛經裏面常講善巧方便。垂布,垂是慈悲,我們講是愛心、關懷照顧,無微不至。這德號總結就是以清淨平等心,將我們自己的智慧德能,無條件的貢獻給社會廣大的群衆。如果這一個企業家,主林神我們把他看作現代的企業家,他能夠以這些原理原則去服務社會大衆,他的事業、他的前途無比的輝煌,他的福報永遠無盡。決不是說這樣作法就賺不到錢了,起心動念都是爲我,我要賺錢,你能賺得到嗎?如果你能賺得到,我就不學佛,我跟你學了。賺不到!你所賺到的,你命裏頭有的,命裏頭沒有的,想也想不來。所以佛告訴我們,財富從哪裏來?從財布施得來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能說多在那裏就不施了。不施,你就那麽多,再就沒有了。沒有之後,它不但不增加,它天天損耗;現在錢幣會貶值,會損耗的。所以佛教給我們舍得,這個意思深。你所得到的,得到的也要舍,舍所得。不是說舍了之後,我就得了,得了之後不再舍;得到的要舍,你才與性德相應,與自性相應。自性,六祖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你得到一物趕快舍掉,才與“本來無一物”相應。你要不肯舍,你就又有一物,再得兩個又兩物,你的物一大堆,那個麻煩就大了,就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災難是從這兒來的。舍盡之後什麽災難都沒有了,業障舍掉了。所以要懂得布施,懂得真正的服務社會大衆。第六尊:
【清淨光明主林神。】
這名號裏面的意思非常鮮明,可是不容易做到。雖不容易做到,你要真正肯發心,不是做不到。第一要心清淨,心必須要一絲毫不染著才清淨。假如我們見了適合自己意思的就喜歡、貪著,這心不清淨;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就討厭它,你的心也不清淨。這事難,爲什麽?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真有喜歡的,還真有討厭的,這時候怎麽辦?這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作怪,不是事實。你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你要了解所有境界的現象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你在這個境界裏面就不會起心動念,你才真正放得下,放下心就清淨。所以徹底明白是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更深入一層的看破,這是相輔相成的功夫。我們應當要做,對自己的好處太多。放下之後,我們又用什麽樣的心態來過日子?我們還有這個身在,同修們你們還有家庭,你還有眷屬,你還有親戚朋友,如果統統放下了,一天到晚像個木頭人一樣,一點表情都沒有,那都把人嚇壞了,這佛還能學嗎?一切看破放下之後,我們後面還有兩個字:自在隨緣。
你懂得什麽叫隨緣嗎?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隨緣是什麽?隨緣就是表演、唱戲。也表現得有喜怒哀樂,樣樣都表現,表現得比世間人還要美滿,心裏頭真看破、真放下,是演戲。所以人生如戲、人生如夢;人生如戲是講隨緣,人生如夢是講不染著,知道它是假的。也就是說人生如夢是看破,從看破上說的;人生如戲是從放下上說的,放下之後演戲。所以我講過,我們的經本是劇本,真正看破放下的人就跟諸佛菩薩一樣,照著劇本演戲。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一切活動沒有自己,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在事上面非常活潑,在理上與性空相應。這人我們就肯定他是佛菩薩應世,是乘願再來的,他不是凡夫。爲什麽?不僅僅他超越六道,連十法界他也超越了,這才叫清淨光明。所以我們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這種生活才真正是幸福美滿,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不是凡夫。諸位要細細去思惟、細細去衡量,這種生活自不自在?“光明”淺說,淺而言之落在我們生活上,光明磊落,我們現在人所講的透明化。現在世間在外國很重視隱私權,佛教給我們光明磊落,一切透明,沒有隱私。凡是有隱私大概都不是很光明的那一面,爲什麽?怕人家知道。諸佛菩薩沒有一樁事情不能告訴人的,沒有一樁事情是值得瞞著衆生的,沒有。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樣樣公開,沒有一點私心、沒有一點私利,連我與我所都舍得乾乾淨淨,這身是透明的。這個地方的光明,應當從這個地方做起。最初的方便,怎麽個作法?從不妄語開始。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從不妄語做起,你才能真正做到光明磊落。第七尊∶
【可意雷音主林神。】
這一尊是教給我們說話。“音”是音聲,這音聲可意。“可意”就是一切衆生聽到生歡喜心,這是可意的聲音,也就是可喜的聲音。這音不是普通的音聲,不是泛泛之音,而是能令衆生覺悟之音,“雷音”。雷的音聲能振奮人心,能震破衆生的煩惱,震破衆生的無明;還有一個意思,雷音遠聞,取這兩個意思。這裏我們應當要曉得,這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之中,只要我們開口,遇到人跟人家交談的時候,你就要想到我的音聲是可意雷音。閑談的時候也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世間人常說,“叁句不離本行”,我們的本行就是阿彌陀佛。要把阿彌陀佛、要把《阿彌陀經》,古德講淨土宗的經典叫往生經,把這樣殊勝的法門,時時刻刻存這個心,遇到的人只要他跟你交談,你就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要跟他講解。長說短說、深說淺說,完全由你自在,這種音聲就是可意雷音。不僅是在講臺上,什麽地方說話的時候,乃至於打電話都是可意雷音。所以經文字字句句,都要變成我們現實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我們就依照《大方廣佛華嚴》劇本來演戲,那個生活多美、多麽殊勝。第八位∶
【光香普遍主林神。】
前面這一尊是表言說,這一位是表現相。我們的形象要好,形象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威儀,形象要好。形象也可以常常變,常常變化,在什麽場合用什麽樣的形象,“和其光,同其塵”,我們才能普度一切衆生。譬如我們的表情要隨著場合變化,人家有吉慶的場合,我們一定表情很歡喜,我們穿著的服裝讓人一看也都能生歡喜心,顔色可以鮮豔,與它的場合能相應。如果我們參加一個喪禮,你的表情要肅穆,不能嘻嘻哈哈的,好像人家死得好一樣,就錯了。你服裝顔色也得要素一點,穿黑色的、穿青色的,表示哀悼之意。所以色相是隨著衆生種種不同場合有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在家人服裝很多,什麽場合你們都懂得要穿什麽樣的服裝,要怎麽樣的打扮,去應付這個場面,這就是“光香普遍主林神”教給我們的。出家人的服裝都是這個樣子,比較上來得單純,無論什麽場合我們都是這個打扮,而且也都是這個顔色,這是在社會裏面比較上特殊的。雖然服裝我們沒有什麽變化,但是表情有變化。光跟香,“香”在此地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氣氛,“光”是光彩,一般講都包括在威儀當中。“普遍”這兩個字…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