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法對我們來說,效果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佛在經上常講,懷疑是菩薩修學最大的障礙。我們對這方法懷疑,縱然勇猛精進的修學,成效不著,要曉得原因在哪裏?有疑。其次是夾雜,在修學過程當中夾雜著妄念、夾雜著分別、夾雜著煩惱、夾雜著憂慮,麻煩就大了,是很難得到效果的。我們要明了,明了就是毛孔放光,全身放光;不明了就是愚暗,愚癡迷暗。
明了之後,你要想方法去對治,治病;毛病病根我知道了,我現在要用什麽方法來治病?然後你才會體會到建念佛堂,大衆在一起共修重要了。你在家裏面念佛,你的家庭環境再殊勝、再美好,家裏有很大的念佛堂,或者有很大的庭院,確實是個很理想的念佛場所。要問:你家庭裏面有沒有一些瑣事?有沒有客人常常來造訪?是不是常常有電話?是不是常常有一些家裏面瑣碎的事情?這些都叫夾雜,都叫打閑岔,把你的念佛功夫完全破壞了。縱然這天沒事,沒事你心裏怕有事,你說糟糕不糟糕!心裏怕有事,擔心有事,就麻煩了。所以你念佛不能專心,沒有辦法做到一向專念,麻煩在此地。進念佛堂,念佛堂內外都有護法,有很多人在照顧,你進念佛堂很安心。這個地方決定沒有人來找你,如果有人來找你,護法人在前面就攔住了;他現在在念佛,等他念完佛,你再找他,現在你不要去幹擾他,就給你擋住了。念佛堂裏頭決定沒有電話,什麽都沒有,一切瑣碎事情你都可以不聞不問。吃飯的時候人家把飯做好送來了,你要想喝水喝茶,准備得都很周到、都很齊全。如果你想要的飲料,一看這裏沒有,不要緊,你通知這些護法,護法立刻就替你預備,比你在家裏面周全多了。所以你到這個地方來可以萬緣放下,一心專念,它有這個好處。
所以這念佛堂,在裏面參加念佛是諸佛菩薩,外面這些護持的人也是諸佛菩薩。你們將來一個個都成佛了,你說在外面照顧大衆的這些人沒有去念佛,他們怎麽辦?他們能不能往生?他們也決定往生,除非他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他要願意他決定往生。憑什麽往生?憑你們這些人。你們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了,看到護法的快要臨命終的時候,你還會跟阿彌陀佛說:我們能到這兒都虧了他,沒有他幫忙我們怎麽能來?趕緊拉著阿彌陀佛一起去接引,不就如此,是這個樣子的。從前大慈菩薩講得很好,他說:你能夠勸兩個人念佛,就比你自己精進。諸位要知道這兩個人念佛往生,真正往生,你在一生當中,能真正勸兩個人念佛往生;這兩個人感激你的恩德,到你臨終的時候,一定跟到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只要你臨終有一念願意求生淨土,只要有這個念頭,他們就來了。你一生當中要能勸十幾個人,你的福德無量無邊;你能夠勸整百人、整千人往生,你真的是菩薩再來,不是假的。這是說明我們在念佛堂念佛的人,跟外面護持的人,功德都是相等的。沒有這些護持的人成就念佛的同修,你們在念佛堂也念不安穩,也沒有辦法放下,所以護持的菩薩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充滿了智慧。第六尊:
【普治清淨主藥神。】
實在講無論對於身病、對於心病,智慧光明是療效裏面殊勝第一。“清淨”也是療效第一,心要清淨、身要清淨、環境要清淨,這是我們現在人講的衛生。菩薩德號面前加了一個“普治”,“治”是對治,“普”是普遍,這兩個字的意思很廣很深。我們自己身心清淨、環境清淨,如果別人的身心不清淨、環境不清淨,我們會不會受影響?必定受影響。你沒有能力超越六道,你在六道裏頭決定受影響。你有能力超越六道,六道影響你不會受到幹擾,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的影響,你一定也有感受。我們要是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能僅僅是顧自己,一定要顧到廣大群衆。我們自己心要清淨,還要幫助一切衆生得清淨心,這才叫普治。我們自己得清淨身,也要幫助別人得清淨身。由此可知,自行化他,化他比自行還要重要。自他是一不是二,這一個概念世間人沒有,學佛,尤其是修學大乘,一定要知道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大乘經上佛常說,“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這話重要,我們要常常記住。十方叁世佛,叁世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世尊曾經跟我們說過;現在的佛,佛也介紹了一些。我們在《萬佛名經》裏面讀到,在《叁千佛名經》裏面讀到,佛給我們介紹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這裏頭最重要的,你要懂得誰是未來佛?九法界一切衆生各個都是未來佛。所以只說一個未來佛,不要再講九法界的衆生,九法界衆生統統是未來佛。我們跟現在佛、過去佛共同一法身;換句話說,相上不一樣,體上是一樣的,不但是一樣,是一個體。明白這個道理,明了這個事實,你才知道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什麽關系,我們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嗎?如果有這個念頭,不但出世間法你不能成就,你每天念的經再多也沒用,念的佛號再多,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拜十萬拜佛也沒得用處。這也是佛在戒經裏面所謂,破戒佛有能力救他,有救;說破戒罪極重,實在講是佛警策大家,希望大家持戒,不要破戒。破戒有救,造作阿鼻地獄極重罪業的人還是有救。唯獨破見的人沒救,佛對他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爲什麽?他不相信。不相信什麽?不相信自他不二,這個難。誰能相信自他不二?《華嚴經》上法身大士他們相信。他爲什麽相信?親證法身。圓教初住菩薩雖然沒有證得圓滿法身,他證了一分,那一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相信,他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話又說回來,如果你要不相信,你就不能證法身。所以你要想超越十法界,要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疑惑一定要斷得乾乾淨淨,我們的修行與普賢行就相應了。普賢行是法身大士修的,實在講普賢行裏面跟我們平常所修的有什麽差別?在相上講完全沒有差別,從性上講差別就太大太大了。凡夫有分別、有執著,普賢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是一個整體。只要有這個念頭,你一切的行門,行門是什麽?就是你的生活,就是普賢行。普賢行跟叁乘、跟凡夫差別地方就在此地,用心不一樣,不在其他,是在用心不一樣,心地確確實實清淨不染。一就清淨、就不染,二就不清淨,決定受汙染。世尊在《般若經》裏面教我們,《般若經》裏面講得太多了,教我們要真正看破放下。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裏面也多次的勸導我們,他用現代話來說,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大而化之”,這個說法說得好。凡事我們接觸都能大而化之,意思是不必斤斤去計較。大而化之就是你的分別、執著很淡了,把它淡化了。對於我們初學的人來說是很好的方法,楞嚴會上所講的“最初方便”,我們不妨從這裏下手,凡事大而化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計較。世出世間法都不必認真,只有一樁事情抓緊認真就行了:念佛。唯獨念佛這個事情,我們要記住世尊教導我們“執持名號”,這是對我們業障深重凡夫來說,我們把這個抓緊了、抓牢了,決定可以帶業往生。
至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家也不必刻意一定要求上上品往生,上中品都不甘心、不情願,恐怕就去不了。這很要緊,去不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爲你要在上中品,你都生煩惱,煩惱怎麽能往生?你還有分別、執著,不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隨它什麽品位,統統好,只要能往生就好,我們一定要抱這樣的一個心態。不要斤斤計較,我一定要爭取什麽樣的品位,還有一個好勝心、傲慢心,這是往生不了的。古德固然也有作斯示現的,那是另當別論,那不是通途法門,那是特別法門,別有用意。我們不了解當時的狀況,不可以隨便就猜想,猜想往往是搞錯了,造作罪業自己還不知道。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環境、自己的根性,這才重要,要熱心去幫助別人。隋唐時代,智者大師,這是天臺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師,他老人家一生幹什麽工作?護法的工作,主持道場;主持道場是護法的工作。今天在這個道場,李木源居士護法,他沒有辦法到念佛堂去念佛。他念佛,問題就多了,你們每一個人都不安心;一定要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他是念佛往生的,他這些徒弟們,就是學生問他,你老人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麽樣的品位?智者大師告訴大家,如果我要不領衆,每一天在念佛堂跟大衆一樣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很高。因爲要主持道場,做護法的工作,日常瑣碎的事情太多,爲大衆服務,舍己爲人,所以他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是五品位。五品是什麽地位?凡聖同居土往生的,品位不高。智者大師的精神我們應當要效法。
在佛門當中,有智慧懂得隨緣,也就是隨順環境的需要,我在這個道場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念佛堂裏面領衆的法師都不是修行,都是爲大衆服務。誰修行?清衆修行。念佛堂裏面的法師他們要注重法器,不能敲錯,要注重大家念佛的狀況,有沒有昏沈的、有沒有掉舉的、有沒有有困難需要幫忙的?他要照顧大衆。所以他是屬於內護,最貼身的看護,要常常看著,要常常護念著,這些都是舍己爲人,這是菩薩發心。真正修行,萬緣放下,一個妄念沒有的,是在裏面念佛的清衆,他能做得到;領衆的法師都不可以,他有他的職責在。每一堂下來之後,他們還要開會來研究改進,還要時常徵詢大衆的意見,接納意見,研究這些意見,想方法改進。所以護法跟修持集合成一體,沒有這麽多護持的人,這個道場怎麽能成就?有這麽多發心護持的人,也得有真正發心到這個地方來念佛,這個緣才成就。
如果有這些護法的人,沒有人來念佛,念佛堂也辦不成功;有人到這兒念佛,沒有這些護法的人,也念不成功。所以自他不二這個念頭要首先建立,然後才熱心的成就別人。菩薩發心,我願意你們先成就,我後成就。地藏菩薩做得最徹底,“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切衆生統統都成佛了,我最後一個成佛。了不起!這是別人做不到的,他爲什麽能做…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