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具足了;這句佛號念得字字清楚、了了分明,一個字沒念錯,一個字沒念顛倒,慧學。所以在念佛堂裏面,你念幾個小時、念二十四小時、念四十八小時,都是修戒定慧叁學,叁學同時完成,不但補益法身慧命,也補我們的色身。所以大家念得愈念愈歡喜,愈念身體愈健康,愈念精神愈飽滿。什麽原因?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益氣明目主藥神。到這個地方,我們把十位上首介紹出來了。
【如是等而爲上首,其數無量。性皆離垢,仁慈佑物。】
這段經文是總結如“吉祥主藥神”等,他們的人數也是無量無邊,都顯示出經裏面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會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裏面的大衆都是無量無邊。末後這一句是歎德,雖然只有一句,意思很深。“性皆離垢”,他們的性德說明都是離一切塵勞煩惱。主藥神是表十住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十品,這個地位相當之高。所以他的位置在這個經裏面講,十住是灌頂住,也就是入佛位,證得佛的果位。“仁慈佑物”這四個字,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學習。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凡夫說實實在在話,沒有仁慈,所以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名號要用“釋迦牟尼”,很有道理。釋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仁慈,就是這四個字;照字面上來翻,“能仁”。他能夠仁慈,對治六道凡夫缺乏仁慈,而且多分剛愎自用,自以爲是。其次是心不清淨,這是六道凡夫的病根。“牟尼”名號就是寂靜,也就是心地清淨寂滅;寂就是一個妄念都沒有,妄想斷盡了,清淨寂滅,滅煩惱。這是在這一段裏面,末後在歎德裏面,把這個意思表彰出來,這用意很深很深。
〔十七〕 十住總述
經文講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個段落。從前面我們看到異生衆當中,實在講華嚴會上哪裏會有異生衆,都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示現表演的身分,不是他本來的身分,他在此地表演示現出來的身分,他們示現是異生衆。異生衆就是沒有明心見性,表這一類。這一類總共有叁十九個團體,佛法裏面講衆,衆就是講團體,這一類有叁十九個團體。這裏面也分叁類:第一類是雜類諸神衆,我們現在所讀到的都是講雜類諸神;第二類是八部四王,這是佛家講的護法神衆;第叁類是諸天,欲界、色界諸天。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從前面海月光大明菩薩衆,一直到主藥神,總共是十個團體,我們現在講是十個社團、十個團體都可以。這十類代表十住的因果,也就是從初住到十住。初住是發心住,由海月菩薩這個團體來代表,他們代表發心住。這一發心就是菩薩了,它這個用意很深。初發心的都是菩薩了,後面金剛神、身衆神、足行神一直到主藥神,怎麽不是菩薩?從這個地方就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大菩薩示現的神衆,不是真正的雜神,是示現的。爲什麽示現?不示現行不行?給諸位說,不示現決定不行。爲什麽?我們不知道從哪裏學起。他這一示現、一表演,我們就明白了,知道從哪裏學起,知道從什麽地方下手,使我們了悟最初方便,可見得這個用意很深。所以他是表像觀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說,應以什麽身得度就現什麽身分,這麽多團體都是佛菩薩爲度衆生而示現的身分,這個要知道。更深一層的意思,讓我們去體悟諸佛菩薩沒有名號、沒有名字,諸佛菩薩也沒有身相。你要認爲佛菩薩有一定的樣子,錯了,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沒有身相,也沒有名號,身相跟名號都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講隨心應量,“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而化現,所以緣聚他就現形,隨機說法;法也沒有一定的,隨機說法;緣散了,相也就滅了,就消失了,緣聚緣散而已,哪裏真的會有相?佛菩薩果地如是,我們現前凡夫因地實在講也沒有兩樣,這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實相本來如是,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你體會得,有很大的利益。一切凡夫破身見最難,最不容易,幾個人把身見看破?把我執放下?能破身見、能放下我執,他就脫離六道輪回了,這是小乘阿羅漢的境界,大乘圓教《華嚴經》上講七信位菩薩的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逐漸逐漸明白事實真相,確實幫助你看破、幫助你放下,對於破我執很有利益。所以要曉得決定沒有相,一切相緣聚而現,緣散而滅,這是我們凡夫眼裏面所看的。聰明人在這個現象裏面他就明了,緣聚相也不生,緣散相也不滅,這給你講真實話,沒有生滅,生滅是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實際上決定沒有。希望我們體會得愈深,受用就愈大了,就愈殊勝了。海月光大明菩薩他們代表初住位,初住叫“發心住”。十住住在哪裏?住佛之住。佛住在什麽地方?初住菩薩告訴我們,佛住菩提心。如果我們發菩提心了,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你就是海月光大明菩薩一流的人物。菩提心它的體是真心,《觀無量壽佛經》上給我們講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是菩提心。什麽叫誠?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裏面,將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得很好,與佛法相應,“一念不生是誠”,你心裏面才起心動念就不誠了。儒家講誠是這個標准,佛法比這個標准還高。儒家的起心動念,說老實話是見思煩惱而已,塵沙、無明他還不知道,所以佛家講菩提心的標准高。但是儒家所講的我們都不容易做到,要怎樣你才能做到誠?《太學》裏面八目列得清清楚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什麽叫格物?物是欲望,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是欲望,把欲望斷得乾乾淨淨叫做格物。人有欲望,欲望常常牽動你的心,格是格鬥,是跟它打一仗,要把它戰勝;換句話說,你要把你自己跟欲望戰勝,這才叫格物。所以格物等於佛法裏面講的斷煩惱,格物是斷煩惱。致知是智慧生起來了,儒家也講這個道理,它講得沒有佛法講得明顯,也懂得一切衆生都有智慧,不是沒有智慧。你現在的智慧跑哪裏去了?你現在智慧被煩惱蓋覆住,說個老實話,你的智慧變成煩惱了。你要能夠克服你的煩惱,你的智慧就現前,所以致知就是佛法裏面破所知障。兩種障礙破除了,你菩提心就現前。這兩種障礙破除,你最低限度的位置就是發心住的菩薩,海月光大明菩薩這個社團你就參加,你就入他們的社團了。發心住,住佛之住,這是你的菩提心現前,所以菩提心一定要斷煩惱障,一定要破所知障。通常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煩惱障破了,煩惱是指見思煩惱,你超越六道輪回。所知障要是破了,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證得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住一真法界。在這部經上我們看到,海月光大明菩薩是初住,圓教初住,金剛神衆是二住,身衆神是叁住,一直到現在我們念的主藥神是十住。地位愈來愈高,分破無明,進入一真法界以後就是破根本無明。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地位往上面提升一階,這些都是法身大士。我們不發菩提心怎麽行?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常講,我們這一生想真正成就,只有用唯一的真心。我們對一切人,對人、對事、對物都用真心,別人欺騙我們,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幹,我一定用真心待人。爲什麽?我這一生要證果,我這一生要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無量壽經》上說得那麽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要不發菩提心,單有一向專念不能往生,這要懂得。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叁個。爲什麽那麽少?他做到一向專念,他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是他心不清淨,他心裏面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嗔癡慢,這與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相應。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佛號念得是沒錯,念得很好,一天念十萬聲,可是你心不善,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怎麽能去得了?所以實在講發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真正發菩提心,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爲什麽?他已經是上善之人,已經夠資格了,只要動一個念頭想往生就行。所以經上講的話,我們要仔細去思惟,不能夠含糊的念過。這是講菩提心之體,真誠。菩提心的樣子、菩提心的作用你要知道。它的作用,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淺而言之,好善好德,對自己常常存這個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對一切大衆是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講的“仁慈佑物”,這是菩提心表現在事相上。好善好德,仁慈佑物,這不是勉強的,不是做作出來的,自自然然流露的。所以發菩提心的人,平常起心動念都是利益衆生,都是在想怎麽樣幫助衆生破迷開悟,怎樣幫助衆生離苦得樂,沒有替自己想。還有一念爲自己想,諸位要曉得,你的我執沒破,你還有堅固的我執。我執是六道輪回的根,你輪回的根沒有拔掉,你沒有辦法脫離輪回。所以現前就要放下,我們只爲別人想,只爲衆生想,決不爲自己想。我在講席裏面,這些話不知道說多少遍,世尊在經上也重複了千遍萬遍。爲什麽世尊不厭其煩的重複?衆生還沒有醒過來,還要多叫幾聲,沒醒過來,所以總是不厭其煩無數次的在喚醒我們。這是你發心了,一發心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這個心,現在我們這個心跟佛心一樣。金剛神衆這個團體,他代表的是守護那些住佛之住的菩薩,他要守護。實際上不是金剛神守護,金剛神是表法,表金剛般若:智慧。所以二住菩薩叫“治地住”,地是什麽?心地。才入佛家,你剛剛才入佛家,才證得一真法界,剛剛脫離十法界,才證得一真法界。心地裏面煩惱是斷了,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也破一品,習氣還在,你還需要對治,要對治無始無明習氣。要用什麽方法來對治?金剛般若。諸位要曉得,金剛神是表自性般若智慧,這個時候已經破一品無明,自性智慧透出來了。愈透愈大、愈透愈明,這樣能夠破除無始劫來的習氣,叫治地住,這是有破一品無明。再往上升是身衆神。身衆神是隨侍承事,我們到哪裏去隨侍承事?諸位想這是做佛的侍者,常常照顧佛陀。佛在哪裏?找不到。一切衆生就是佛,我們以什麽身分對一切衆生?我們是他的侍者,要常常…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