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顧他、常常伺候他。一切衆生確確實實是佛,你如果把他看作衆生,自己以爲是法師,以爲高高在上,你就錯了,你到哪裏去找佛去隨侍承事?你找不到。佛告訴我們,你自己成佛的時候,你看一切衆生都是佛,你成佛了。你還看到一切衆生都是衆生,你也是衆生。衆生眼睛裏面看一切是衆生,佛眼睛裏面看一切是諸佛如來。我們學佛要問問,哪一天我能成佛?哪一天這個境界現前,你就成佛了,這個境界不現前你沒成佛。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我們不是把一切衆生當作佛來看待,這裏頭還是隔一層,他就是佛,他是真佛,他決定不是假佛。你們大家能相信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你從性上去觀察,他怎麽不是佛?相上他是衆生,性上他是佛。就像此地表演一樣,從性上講他們是諸佛如來,從相上講他們是雜神異類,這是示現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自己修行用功就有下手之處。我對一切人都把他看作佛一樣看待,我對佛恭敬、對佛贊歎、對佛隨順。如果我們以傲慢的態度對衆生,就是傲慢態度對佛,何況還讓自己煩惱習氣起現行,這大錯特錯。你一念生歡喜心,歡喜是煩惱,一念懊惱之心也是煩惱。中國人講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欲望,統統是煩惱,你的心不清淨。佛菩薩喜怒哀樂愛惡欲示現的,事有理無,相有性無,所以他得大自在。我們凡夫不自在,事有理也有,相有性也有,糟糕不糟糕!其實性相、理事統統沒有,事相是什麽?夢幻泡影。《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用這個方法來對治自己的心地,讓自己的心地放光。所以這是身衆神,身衆神講到修行,金剛神是用智慧啓發我們的心地,用隨侍承事來修行,因爲身衆神是表叁住菩薩,叁住叫“修行住”,你們看這個意思多深。佛法裏面講修行,總綱領、總原則跟儒家講的也類似。儒家的修行是講守禮,禮的精神是什麽?自卑而尊人,這個人懂禮,這禮貌,決定沒有傲慢的。我們在《論語》裏面看到孔老夫子,上面所記載的,夫子無論對哪一類人,善人、惡人,年老的、年少的,沒有不恭敬、沒有不謙虛。這表演是修行,將自己行爲裏面不善的都給它修正過來,欠缺的都彌補成爲圓滿。所以佛家常講開悟、修行,有很多人問我什麽叫開悟?我說得很簡單,你知道你自己的毛病,這個人就開悟;你知道自己毛病,你能把你的毛病改過來就是修行。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過失,你在行門上無從下手,你怎麽修法?因此,古聖先賢教我們讀經,讀經目的在哪裏?拿經來對照自己的心行。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展開經本對一對,佛怎麽說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如佛所說的?如佛所說我們的行是正行,如果跟佛所說是相違背,我們的行叫邪行、惡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裏面教我們,他說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佛的學生,必定是佛教我們做的我們就去做,佛教我們不做的我們就不做,佛叫我們去我們就去;這才叫隨順佛的教導、隨順佛的意思、隨順佛的願望,那才是佛弟子。如果佛教我們做的我們不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偏偏要做,這不是佛弟子,這人不是學佛。不是學佛也研究佛的經論,也上臺講得天花亂墜,那是什麽?現在人講的佛學,他不是學佛,他是佛學。佛學不管用,講得再好依舊搞六道輪回,於事無補,要緊的是真正要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所以隨侍承事,講到修行真是講到極處,真正是把一切衆生如同諸佛如來一樣的恭敬奉事。我們在這經文裏面看到表法,它是這個意思。第叁類足行神。我們在前面,足行神我把他說作現在的交通警察,指揮交通的。在佛法表法,什麽意思?指導我們成佛之道。這是第四住菩薩,“生貴住”。世出世間一切尊貴沒有超過佛的,沒有能夠比得上佛的,生佛之家,住佛之住,這才真正叫生貴。道場神是守護道場,領衆修行。諸位我們現在有念佛堂,念佛堂裏面的法師領導大家修行,這一類屬於道場神。在此地所表的是第五住的菩薩,五住叫“具足方便住”。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領導大家修行。這個護法是內護,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最貼身的看護。我們一定要知道在這一個道場裏面,我們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從表法裏面來講,具足方便就是執持名號,所以道場神也表這一個法門,因爲五住菩薩叫具足方便住。一切法門裏面講到具足方便,無過於持名念佛。這個經裏頭的味道,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我們信心才真正堅固,永遠不退,就是守護道場了。這個道場在心裏面,不是形式的道場。我們講到這一段,也特別舉《維摩經》上,維摩大士所說的道場,直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不拘形式。道場是什麽?是你修行證道的場所。修行證道場所在哪裏?無處不是,無時不是。真正是在你心裏,你心裏面真的覺悟了,你在那個地方那就是道場,所以一切法最後都歸到心地法門。護持道場,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具足方便住。每一類的神衆扣緊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對我們修行證果有密切的關系。下面主城神,這是代表六住菩薩,六住菩薩是“正心住”,誠意正心。主城護法王城,法王城是心城,在前面跟諸位都作詳細報告過了。堅定意志、堅定信心,永遠不退,這是六住菩薩,正心。七住菩薩,在這個地方是用主地神來表法的。地也是心地,以甚深的弘願護持一切衆生的道心,這是主地神。這是一個地方、一個地區關心教育的這些人士,中國古時候常講的地方士紳。有道德、有學問,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這一類的人士,他們最關心的是教育。我們今天談教育,這個名詞大家都懂,哪一個不知道教育?而實實在在講,我們對這兩個字所知的有限,含糊籠統,不求甚解。如果真正教育要是辦好了,它的果相一定是天下大治,世界太平,必然是這個現象,怎麽會亂?社會怎麽會動亂?社會之所以動亂,教育出了問題。所以現在真正懂得教育這兩個字的意思,真的已經不多了,把這個意思扭曲了,正如同佛教一樣。今天講到佛教,大家一聽到佛教,迷信,是宗教,把意思全搞錯了,所以對佛教這個名詞發生了誤會曲解。連教育這兩個字都不例外,還有什麽話好說?古時候中國的教育,印度佛教的教育,都是真善美慧的教育,它確實達到這個目標。古代教育的目標是要達到社會安定繁榮、長治久安,所以國家施政第一樁大事就是教育。正如《學記》裏面所說,《禮記》裏頭有一篇《學記》,這一篇《學記》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古時代的教育哲學、教育的理念。它教學的內容,爲了要達到上面所說的目標,教育的內容著重倫理的關系。倫理的關系從夫婦開始,現在人不了解這個事情。這個社會爲什麽會動亂?古人看起來很簡單,家不家則國不國,你家不像個家,你這個國怎麽能治得好?家要治得好,從哪裏開始?從夫婦。所以夫婦的結合是道義,不是隨隨便便、簡簡單單的,現在講自由戀愛,戀了兩天又分手了,成什麽話?那個自由不是戀愛是亂愛,簡直不懂事。從前結婚非常慎重,自己年輕不懂事,父母長輩的經驗豐富,他們來幫助你選擇,選擇對象,那是你一生的生活。從前的婚禮非常繁雜,爲什麽要這樣子繁文缛節?就是告訴你結婚不容易,千萬不可以離婚。你這個家好,國才好,家是國的基礎根本。這是室,夫妻同一個室;室外面是家,有父子、有兄弟,成爲一個家;家的外面是國,國裏面有君臣、有朋友;中國叫五倫的社會。外國人有講團結,中國人古時候沒有團結這個名詞,五倫就是團結的,用不著再說團結了。所以中國教育著重在倫理,說明五倫的道理,就是人與人的關系。五倫十義,每一個人在哪一個地位上,應當要盡什麽樣的義務,你要做些什麽事情,知道人與人的關系。然後人與自然的關系,大自然這些萬物,與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我們今天講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再往上提升,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從前教育是講這些。然後你才明了,你自己應該怎樣做人,頂天立地,作聖作賢。從前人讀書在明理,讀書志在聖賢。我們學佛志在作佛、作菩薩。無論出家、在家,學佛一定要志在作佛、作菩薩。作佛、作菩薩並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也沒有改變我們的工作,就在自己現實的生活環境裏面,現前工作崗位當中,你就作佛、作菩薩了。這就是《華嚴經》上這麽多諸佛如來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用意在此。這裏面,足行神、道場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大士。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不必改變生活方式,不必改變自己的行業,只要把你的念頭轉變過來。你現在的念頭,凡夫的念頭,凡夫就是對於這些道理不清楚、不明了,起心動念自私自利,甚至於說是只顧自己,連妻子兒女都不顧。社會上真有這種人,還有什麽法子?所以要懂得什麽叫教育,你才知道怎樣去做人,怎樣做個好人,怎樣做個聖人,怎樣做個賢人。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德行,這是決定不能缺少的;如果要缺少,就不叫做人了。中國人常講“人格”,什麽叫人格?做人的基本條件,做人的資格。儒家講五個,佛法也講五個,意思都相通。儒家講的五個是五常,常叫常道,不可以中斷的,不能離開的;仁、義、禮、智、信,這是基本的教學。從小就要培養,養他仁慈的心,養成他懂得盡義務,應當做的事情決定去做,盡義務而不求報酬,這些觀念從小培養。懂得禮節,講信用,再培養他的智慧,這五條。所以古時候小學,小學就是訓練基本德目,完全以這個爲教學的中心。古時候小學是從八歲到十二歲,八歲上學,生活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背誦經典,古聖先賢的這些書背誦;不講解的,只教你讀,只教你背。我們現在明白,這是訓練根本智,訓練一個人的定力。小孩也是一樣,不叫他背書,他也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傷害太大了,所以從小就修定。用什麽方法修定?用讀書這個方法來修定,把你的妄想打掉。念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