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P30

  ..续本文上一页照顾他、常常伺候他。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佛,你如果把他看作众生,自己以为是法师,以为高高在上,你就错了,你到哪里去找佛去随侍承事?你找不到。佛告诉我们,你自己成佛的时候,你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成佛了。你还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众生,你也是众生。众生眼睛里面看一切是众生,佛眼睛里面看一切是诸佛如来。我们学佛要问问,哪一天我能成佛?哪一天这个境界现前,你就成佛了,这个境界不现前你没成佛。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我们不是把一切众生当作佛来看待,这里头还是隔一层,他就是佛,他是真佛,他决定不是假佛。你们大家能相信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从性上去观察,他怎麽不是佛?相上他是众生,性上他是佛。就像此地表演一样,从性上讲他们是诸佛如来,从相上讲他们是杂神异类,这是示现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己修行用功就有下手之处。我对一切人都把他看作佛一样看待,我对佛恭敬、对佛赞叹、对佛随顺。如果我们以傲慢的态度对众生,就是傲慢态度对佛,何况还让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这大错特错。你一念生欢喜心,欢喜是烦恼,一念懊恼之心也是烦恼。中国人讲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欲望,统统是烦恼,你的心不清净。佛菩萨喜怒哀乐爱恶欲示现的,事有理无,相有性无,所以他得大自在。我们凡夫不自在,事有理也有,相有性也有,糟糕不糟糕!其实性相、理事统统没有,事相是什麽?梦幻泡影。《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自己的心地,让自己的心地放光。所以这是身众神,身众神讲到修行,金刚神是用智慧启发我们的心地,用随侍承事来修行,因为身众神是表三住菩萨,三住叫“修行住”,你们看这个意思多深。佛法里面讲修行,总纲领、总原则跟儒家讲的也类似。儒家的修行是讲守礼,礼的精神是什麽?自卑而尊人,这个人懂礼,这礼貌,决定没有傲慢的。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老夫子,上面所记载的,夫子无论对哪一类人,善人、恶人,年老的、年少的,没有不恭敬、没有不谦虚。这表演是修行,将自己行为里面不善的都给它修正过来,欠缺的都弥补成为圆满。所以佛家常讲开悟、修行,有很多人问我什麽叫开悟?我说得很简单,你知道你自己的毛病,这个人就开悟;你知道自己毛病,你能把你的毛病改过来就是修行。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在行门上无从下手,你怎麽修法?因此,古圣先贤教我们读经,读经目的在哪里?拿经来对照自己的心行。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展开经本对一对,佛怎麽说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如佛所说的?如佛所说我们的行是正行,如果跟佛所说是相违背,我们的行叫邪行、恶行。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教我们,他说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佛的学生,必定是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就去做,佛教我们不做的我们就不做,佛叫我们去我们就去;这才叫随顺佛的教导、随顺佛的意思、随顺佛的愿望,那才是佛弟子。如果佛教我们做的我们不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偏偏要做,这不是佛弟子,这人不是学佛。不是学佛也研究佛的经论,也上台讲得天花乱坠,那是什麽?现在人讲的佛学,他不是学佛,他是佛学。佛学不管用,讲得再好依旧搞六道轮回,於事无补,要紧的是真正要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所以随侍承事,讲到修行真是讲到极处,真正是把一切众生如同诸佛如来一样的恭敬奉事。我们在这经文里面看到表法,它是这个意思。第三类足行神。我们在前面,足行神我把他说作现在的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在佛法表法,什麽意思?指导我们成佛之道。这是第四住菩萨,“生贵住”。世出世间一切尊贵没有超过佛的,没有能够比得上佛的,生佛之家,住佛之住,这才真正叫生贵。道场神是守护道场,领众修行。诸位我们现在有念佛堂,念佛堂里面的法师领导大家修行,这一类属於道场神。在此地所表的是第五住的菩萨,五住叫“具足方便住”。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领导大家修行。这个护法是内护,对於一个修行人来讲,最贴身的看护。我们一定要知道在这一个道场里面,我们扮演什麽样的角色。从表法里面来讲,具足方便就是执持名号,所以道场神也表这一个法门,因为五住菩萨叫具足方便住。一切法门里面讲到具足方便,无过於持名念佛。这个经里头的味道,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我们信心才真正坚固,永远不退,就是守护道场了。这个道场在心里面,不是形式的道场。我们讲到这一段,也特别举《维摩经》上,维摩大士所说的道场,直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不拘形式。道场是什麽?是你修行证道的场所。修行证道场所在哪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真正是在你心里,你心里面真的觉悟了,你在那个地方那就是道场,所以一切法最後都归到心地法门。护持道场,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具足方便住。每一类的神众扣紧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对我们修行证果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主城神,这是代表六住菩萨,六住菩萨是“正心住”,诚意正心。主城护法王城,法王城是心城,在前面跟诸位都作详细报告过了。坚定意志、坚定信心,永远不退,这是六住菩萨,正心。七住菩萨,在这个地方是用主地神来表法的。地也是心地,以甚深的弘愿护持一切众生的道心,这是主地神。这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区关心教育的这些人士,中国古时候常讲的地方士绅。有道德、有学问,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这一类的人士,他们最关心的是教育。我们今天谈教育,这个名词大家都懂,哪一个不知道教育?而实实在在讲,我们对这两个字所知的有限,含糊笼统,不求甚解。如果真正教育要是办好了,它的果相一定是天下大治,世界太平,必然是这个现象,怎麽会乱?社会怎麽会动乱?社会之所以动乱,教育出了问题。所以现在真正懂得教育这两个字的意思,真的已经不多了,把这个意思扭曲了,正如同佛教一样。今天讲到佛教,大家一听到佛教,迷信,是宗教,把意思全搞错了,所以对佛教这个名词发生了误会曲解。连教育这两个字都不例外,还有什麽话好说?古时候中国的教育,印度佛教的教育,都是真善美慧的教育,它确实达到这个目标。古代教育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安定繁荣、长治久安,所以国家施政第一桩大事就是教育。正如《学记》里面所说,《礼记》里头有一篇《学记》,这一篇《学记》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古时代的教育哲学、教育的理念。它教学的内容,为了要达到上面所说的目标,教育的内容着重伦理的关系。伦理的关系从夫妇开始,现在人不了解这个事情。这个社会为什麽会动乱?古人看起来很简单,家不家则国不国,你家不像个家,你这个国怎麽能治得好?家要治得好,从哪里开始?从夫妇。所以夫妇的结合是道义,不是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现在讲自由恋爱,恋了两天又分手了,成什麽话?那个自由不是恋爱是乱爱,简直不懂事。从前结婚非常慎重,自己年轻不懂事,父母长辈的经验丰富,他们来帮助你选择,选择对象,那是你一生的生活。从前的婚礼非常繁杂,为什麽要这样子繁文缛节?就是告诉你结婚不容易,千万不可以离婚。你这个家好,国才好,家是国的基础根本。这是室,夫妻同一个室;室外面是家,有父子、有兄弟,成为一个家;家的外面是国,国里面有君臣、有朋友;中国叫五伦的社会。外国人有讲团结,中国人古时候没有团结这个名词,五伦就是团结的,用不着再说团结了。所以中国教育着重在伦理,说明五伦的道理,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五伦十义,每一个人在哪一个地位上,应当要尽什麽样的义务,你要做些什麽事情,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然後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这些万物,与一切动物、植物、矿物,我们今天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往上提升,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从前教育是讲这些。然後你才明了,你自己应该怎样做人,顶天立地,作圣作贤。从前人读书在明理,读书志在圣贤。我们学佛志在作佛、作菩萨。无论出家、在家,学佛一定要志在作佛、作菩萨。作佛、作菩萨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没有改变我们的工作,就在自己现实的生活环境里面,现前工作岗位当中,你就作佛、作菩萨了。这就是《华严经》上这麽多诸佛如来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用意在此。这里面,足行神、道场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大士。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不必改变生活方式,不必改变自己的行业,只要把你的念头转变过来。你现在的念头,凡夫的念头,凡夫就是对於这些道理不清楚、不明了,起心动念自私自利,甚至於说是只顾自己,连妻子儿女都不顾。社会上真有这种人,还有什麽法子?所以要懂得什麽叫教育,你才知道怎样去做人,怎样做个好人,怎样做个圣人,怎样做个贤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德行,这是决定不能缺少的;如果要缺少,就不叫做人了。中国人常讲“人格”,什麽叫人格?做人的基本条件,做人的资格。儒家讲五个,佛法也讲五个,意思都相通。儒家讲的五个是五常,常叫常道,不可以中断的,不能离开的;仁、义、礼、智、信,这是基本的教学。从小就要培养,养他仁慈的心,养成他懂得尽义务,应当做的事情决定去做,尽义务而不求报酬,这些观念从小培养。懂得礼节,讲信用,再培养他的智慧,这五条。所以古时候小学,小学就是训练基本德目,完全以这个为教学的中心。古时候小学是从八岁到十二岁,八岁上学,生活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背诵经典,古圣先贤的这些书背诵;不讲解的,只教你读,只教你背。我们现在明白,这是训练根本智,训练一个人的定力。小孩也是一样,不叫他背书,他也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伤害太大了,所以从小就修定。用什麽方法修定?用读书这个方法来修定,把你的妄想打掉。念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归依的真实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