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P31

  ..續本文上一頁幾年,妄想少了,正念多了。你背誦古聖先賢的典籍,正念多了,然後再上太學。古時候學製只有兩級,小學跟太學,沒有中學,太學就像現在的大學一樣。到大學裏面念書,完全著重研究討論、講解。因爲這些書你統統都背過,背書那個階段是修根本智,入太學是修後得智。換句話說,小學訓練,《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到太學裏面研究、討論、講解是修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兩個階段。太學裏面讀書自在。朱子,朱夫子,四十讀書樂。世間什麽事情最快樂?讀書最快樂。現在人讀書最苦,哪有樂?成天書包背得一大堆,多苦!所以我們看到學生每一天背那麽大的書包,我都想決定不能來作人,作人這麽苦。從前上太學去親近老師一本書都不要帶,老師所講的那些課程,你全部都背過了。老師也背過的,學生也背過的,所以都不要書本。說起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大家都知道,背過的。所以你要說中國不講科學,那是假的。太學的學生,從各個省縣來的,不是一個地方來的。老師講到哪一本書,第幾頁、第幾行,每一個人記得都不錯。從前書、課本,你們看過中國古書沒有標點符號,也沒有段落,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無論什麽地方刻的書,一定都是一樣的;它要不一樣,它就刻錯了,這很合乎科學的觀念。不管哪個地方刻的書,一定都是一樣的,講到第幾頁、第幾行,哪個字,一定是一樣的。所以他不要帶書,那個教書是真有意思。講到什麽地方,哪些曆史典故,老師還帶著學生去旅遊。學生侍候老師,替老師推車,替老師挑上這些擔子,裏面盛的什麽東西?裏面盛的是酒菜。哪裏風景好,擺起來,老師跟學生圍起來坐到,聊天就是學問。上課,你說他怎麽不快樂?所以太學裏面的上課,是真實自由開放,任何人可以發表他的意見,大家來研究討論。遊山玩水,旅行,一次出去旅行兩、叁個月回來,這個課程講完了,他怎麽不樂?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行萬裏路是長見識,讀書是成就學問。學問一定要跟事相集合成一體,學問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不是玄談。我們在古代典籍裏面記錄看到,我們看曆史這些傳記,古人不滿二十歲,考中進士的、考中舉人的,很多。不滿二十歲叫童子,二十歲才叫成年。他考中進士,就有資格作縣市長,舉人裏頭優秀的也有作縣市長,作地方官。現在看起來,小孩。他能把一個地方治得很好,有學問、有經驗,那叫做教育。現在教育教的是什麽?現在教育裏頭沒有教做人的,沒有教你人與人的關系,沒有。現在的教育,我們要不客氣的說,教你怎麽樣賺錢,怎麽樣把別人的錢弄到我荷包裏來,如何幹一些損人利己的,幹這個,現在教育教這個,天下怎麽會不亂?古時候教育教你仁義道德。諺語裏頭常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前面一句話說得沒錯,後面一句說錯了。你防人幹什麽?防人之心也不要,沒什麽好防的,你的心才真正定了。常常防人,你的心還是不安,你還是定不下來,你哪裏有智慧?果然連防人之心都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了,你才真正能得大圓滿。所以現在真的連“教育”兩個字,懂得的人都不多了。我過去親近方東美先生的時間很長,這個老人非常愛國,每一次提到教育,他一定拍桌子發脾氣罵人。他感慨很深很深,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太少太少了。現在的教育是個技術的教育,在孔子四科裏面,第一個是德行,第二是言語,這兩個沒有了,第叁個是正事;現在的教育只注重這一個科目,培養辦事的能力,培養技術,培養你辦事的能力,人倫道德沒有了。至於文藝,現在雖然有講文藝,可是文藝跟從前古時候文藝不一樣了。古時候的文藝是教育,《詩歌》是孔老夫子刪《詩書》,標准叁個字“思無邪”。你就曉得中國古代的藝術是誘導人正知正見,演變到後代元曲,從唐詩、宋詞、元曲;以後變成了戲劇,昆曲,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平劇,一般人叫京戲;再演變成一些地方戲劇,民族藝術。它的內容以四個字爲主:忠、孝、節、義,用藝術的方法來達到教化一切衆生。因爲從前學校不普及,人民從哪裏學到這些東西?從歌舞、從看戲,戲劇裏面學忠、學孝、學仁、學義,學這些東西。從這些藝術裏面明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做爲他一生處事做人的准則。從前的藝術是教育,是教人做好人。現在的這些藝術,我們真是落伍了,看不懂。叫我去欣賞,我一看,我掉頭就走了。什麽妖魔鬼怪,畫的人不像人,物不像物,什麽抽象派的,真是佛所講的“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我們看到經裏面這些表法的,才知道佛用心很深,用心良苦,這才叫做真正的藝術。《華嚴經》是高度的藝術,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表演的境界。我們能從這個地方欣賞,能從這裏契入,得的利益當然是不可思議。主地神,這是七住菩薩,七住是“不退住”,甚深大願,護持一切衆生的心地。這個心地特別是要護持他的菩提心,他菩提心才發起來一定要護持。我上一次前面跟大家講地方上的士紳,他們關心教育、熱心教育,對於安定社會、繁榮社會,有很大的貢獻。這些貢獻往往是潛移默化,明白的人很清楚,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主山神代表八住菩薩,八住是“童真住”。在形象上是一類隱居山林的高士,真正有學問、有德行、有能力,他沒有出來做事。沒有出來做事,沒緣分;他沒有緣,沒有機會爲社會、爲大衆服務。如果有機會,他們也都出來了。像我們在曆史上看到,諸葛孔明,孔明是高臥隴中,隱士。他也是以耕讀爲樂,自己耕田、讀書,過他幸福快樂的日子。他是被劉備叁顧茅廬,這種盛情難卻,才出來爲國家社會服務。沒有機會,遇不到人家來請,這些人是絕對不會自己去找人的,不可能的。所以高人,他清高就在這一點;你去找他可以,他絕對不會來找你。這些人對社會最大的影響、最深遠的影響,教我們“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有能力爭,他不爭;有能力求,他不求,這叫高。不是沒有能力,沒有能力就談不上;他真有學問、真有能力,無爭無求。我們現在看社會上,他沒有德行、沒有能力,他也爭、他也求,拼命在爭,搞成社會大亂。他們對社會、對曆史、對後代深遠的影響就是教給我們,真正有道德、有學問,他能夠一生過他平淡的生活,過他喜歡過的田園生活,讀他喜歡讀的書,交結喜歡往來的朋友。他的一生很自在、很快樂,不爭名,不求利,真正是名聞利養統統放下。這是主山神童真住菩薩,童真就像一個少年一樣,天真無邪,這是真正高度的智慧。主林神是第九住菩薩,第九住叫“法王子住”。通常凡是九,這是第九住,將來九行、九回向、九地,都是代表法師,教化衆生的。這裏面主林,林是樹林、森林,樹代表建樹、表建立;在社會上各行各業都建立起來,社會繁榮就像森林一樣的茂盛。所以這一類裏面表法的意思很廣,智慧、財物、德行、利益幾乎全都在這個裏面,像我們現在所講社會各行各業,那一些出類拔萃的人物。這就是主林神所代表的。他在每一個行業是領導人,也是這一個行業裏面的老師。我在過去有一個專題講演,內容就是講“君、親、師”,叁個是一體的,不能分開,分開麻煩就出來了,這叁個不能分開。你在社會上,你在這個行業做領導人,被領導的是你的員工、你的一些幹部;你有大的企業、你有大的公司,你有許多幹部、你有許多員工,這是接受你領導;這個關系,你是君,他們是臣,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不僅是這個關系,你要更深一層把你所領導的這些人,看作是你的學生,你要教他,你要作師。你從事這個行業,你把這個行業的理念、這個行業的智慧技能,統統能教給你這些員工,你這個事業怎麽會不發達?當然有成就。你要教,你不教不行;你教他的時候,你跟他們就是師生關系,這就很親密了。這親密還不夠,還要作親,把你所領導的這些人都看作你自己的家親眷屬;你要以親情愛護他們、照顧他們,你的這些員工對你就有感恩戴德之心,決定會對你這個公司、對你這個事業,盡心盡力,他要來幫你做。爲什麽?他覺得這是一個整體、是一家,替老板做就是替自己做,老板跟自己是一體。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你一個人要具備這叁種身分,君、親、師這叁種身分。你這個事業成功了,你底下用的這些幹部、用的這些員工得力了,沒有一個不盡忠、不效力的;換句話說,你用什麽心對待別人,人家用什麽心來報答你。這是倫理、這是教育。如果老板跟員工沒有這個關系,今天我需要你,顧你來,明天不需要了,馬上把你開掉。你們想想員工替老板能盡心、能盡力嗎?彼此是利害的結合;有利的時候就一起幹,沒有利的時候馬上就分開了。古代教育教導我們,公司行號也是倫理道義的結合,彼此都講道義。遇到不景氣的時候,公司非常困難了,老板決定不會裁撤員工,一定要咬緊牙關、要度過困難;員工也不會埋怨老板。不景氣的時候,不拿錢他也幹,他也要支持老板,老板是恩人,報恩!怎麽可以計較待遇?所以他員工不會散的,沒有錢給他,只要有飯吃,他都不會離開的,道義的結合。這種結合在商場裏面,他怎麽不是第一?當然第一,菩薩商主。無論在什麽時候,事業做得很好,很發達的時候,老板跟員工的生活也差不多,員工才佩服,老板真的是爲員工,這菩薩老板。事業是爲整體、爲大家,照顧大家的生活。他的生産、他的貨物是服務社會、服務一切衆生,貨真價實,賺取最合理的利潤,便利於社會大衆。所以他的一生是服務社會、服務衆生,而不是爲自己,這是教育。我們讀到這個地方,看看眼前真的是感慨萬千。古聖先賢這樣圓滿的教導,我們今天把它遺棄了。真正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的這些學術,我們誤會把它看成落伍、不合時代,應當要把它丟棄了,你說冤枉不冤枉!所以九住稱爲“法王…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