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住”,也稱爲“法師住”,道理在此地。末後這一位主藥神,我們剛剛念過的,這含義很深。主藥神代表第十住“灌頂住”,這是在這一個階段當中達到顛峰。灌頂就是成佛,我們現在講畢業,這一個階段畢業,十住裏面他畢業了。這一段裏面,它的內容我們看得非常明顯,所有一切業障習氣都淘汰盡了。業障習氣是病,菩薩示現在這個地方作藥王,主藥神。在我們佛法裏面還有一尊藥師如來,許多同修生病的時候都念《藥師經》,去拜藥師如來。拜能拜好嗎?靠不住。一定要懂得經典裏面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你要去做到,你的病才會好。像這一段經文裏面所說,這裏面最重要的是仁慈、清淨。清淨心不受病毒的感染,你當然會健康,仁慈可以解毒,再劇的毒物,仁慈可以能把它化解、把它分解掉。在佛法裏面講,最毒的病毒就是貪嗔癡,叫叁毒。仁慈能把叁毒化解,清淨心、智慧心能把病根斷掉。所以在灌頂住裏頭,特別著重於清淨、光明,仁慈佑物,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學這些東西。以上這一大段的經文,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做這麽一個總結,希望我們讀誦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華嚴》裏面教給我們,任何一位都攝一切位,雖然是初住位,初住菩薩所修學的十住全修。不但十住位菩薩所修的,他統統都修、統統都學,乃至於往後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統統修,統統都學。證到等覺位了,等覺位菩薩對於發心、治地他們所學的,他也不舍棄,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修學,這才叫做“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是圓修,一法都不舍;行布是次第;有次第、有圓融,這才叫佛華嚴。不是在一個位次上只修他這一部分課程,不是的,他統統都修,圓修圓證,我們在這裏要深深去體會。不但要體會,一定要落實,我們得的受用真正是無比的殊勝。念佛往生淨土,哪有沒有把握的道理?信心十足,決定得生,當生成就的法門。《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所以不能通達《華嚴》,《無量壽經》要講得好,很難。你能夠契入《大華嚴》,講《無量壽經》就好比吃冰淇淋一樣,不費事,自然會講得很圓滿。長說、短說、深說、淺說,得大自在。也難怪過去弘一大師勸導知識分子,學佛從哪裏學起?他老人家的介紹,從《華嚴疏鈔》學起。非常有道理,從這上奠定基礎,以後無論學哪一個宗派的經論都輕而易舉,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也是過來人所說的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說得出來的。我們知道弘一大師一生勤學,他做事情、讀書都非常認真,這是普通一般人比不上的。所以雖然是中年出家,他的成就,也是爲佛門裏面大家都肯定的,爲世間人所贊歎的,絕非偶然。所以他的建議、他的教誨,我們應當要順從。今天我們將這一段介紹出來了,向下的經文是第二個段落,是表十行位的菩薩。這是讓我們體會到十住裏面的因果。
〔十八〕 主稼神
第十“主稼神”。從這一段開始,到第十九主晝神,一共也是十位,這十類是表十行位。前面講過十住,十住是住佛之所住,十行是行佛之所行,都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學習的。我們從這十段經文裏面,細細的去體會行位菩薩的因果。請看經文:
【複有無量主稼神。所謂柔軟勝味主稼神、時華淨光主稼神、色力勇健主稼神、增長精氣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嚴環髻主稼神、潤澤淨華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見者愛樂主稼神、離垢淨光主稼神,如是等而爲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這表法的意思很深。在十行位的菩薩,初行用主稼神來表法。“稼”我們中國人稱爲五谷雜糧,稱之爲稼。可以說是一切動物,維持他的生命決定不能夠缺少的。用現代的話來說,以我們人做一個例子,人要活在這個世間,所謂活動,他每天運動一定要有能量來支持他,我們今天講的能源,能源就是能量,推動這個機器。人的身體實在講就是一部機器,這部機器要靠能量來維持他的運作。能量的來源就是飲食,飲食裏面最重要的就是米麥,這一個人生命才能夠維持得下去。所以行門裏面,初行位的菩薩用這個來表法。他表的是萬行的法味,能夠滋養自他的法身慧命,取這個意思。與會的這些神衆,數量也跟前面一樣無量無邊。前面一開端給我們講佛刹微塵數,在此地我們看到“無量”,無量跟前面佛刹微塵數意思是相同的。顯示法會確確實實是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顯示出一真法界,沒有彼此、沒有自他,盡虛空、遍法界無非佛菩薩示現,爲我們初學人作榜樣,所以這個意義很深很廣。
行門裏面最重要的,我們常講得法喜。如果你修行,無論修哪一個行門,實在說行門是沒有障礙的,任何一個行門都能通一切行門,正是佛在經上教給我們,“一一位中,遍含一切位”,就是這個意思。這裏是說明菩薩五十一個位次,任何一位都能包含其他的五十個位次。初位菩薩包括後面,後位的菩薩也包括前面,這樣的行門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由此可知,我們對於整個《華嚴經》的看法,一定要懂得它是一個整體,決定不是某一個部分,任何一個部分都代表整體。行門當中最重要的是得法喜,這個位放在第一。法喜也通常稱之爲歡喜心,常生歡喜心。從什麽地方生歡喜心?從你生活裏面生歡喜心,從你工作裏面生歡喜心,從你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生歡喜心;換句話說,無時無處不歡喜,一切境緣當中都生歡喜心,你才入門,我們常講修學的功夫才得力。如果說歡喜心生不起來,說明你功夫不得力,你學佛沒有入門;學佛入門的話,一定生歡喜心。前面這一大段,從海月菩薩一直到主藥神,他表的是住佛之所住,我們講生如來家,住佛之住。既生如來家,住佛之住了,住佛住是心安住在如來之住,就是海月菩薩所表,發菩提心,前面給諸位報告過了。心發了之後,一定要行佛之行,能行佛之行,哪有不快樂的道理?哪有不自在的道理?諸位要曉得憂悲苦惱,六道凡夫有,佛菩薩沒有。佛菩薩真正得到法味,此地這十尊菩薩都是代表修行契入之後得到法味,法喜充滿。我們知道這表法的原則,下面這十尊菩薩的德號,大概都能夠想像得到。但是要怎樣落實在我們生活裏面這才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菩薩給我們示現一個標准,我們必須要達到這個標准才是行佛之行。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標准,那不是佛行,應當自己勉勵自己、警策自己,認真努力修學。第一尊:
【柔軟勝味主稼神。】
心地慈悲,言行上才柔軟,佛在這經裏面一再勸我們柔和忍辱。世間的善人都懂得忍讓,孔夫子教學要求學生要建立德行,他自己作師作範、作模範,也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表演給大家看;學生們都能夠體會、贊歎夫子之德有五種∶溫、良、恭、儉、讓。柔軟就是這五德裏面的兩項∶溫和,末後忍讓。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對什麽人,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真正學佛的人,一定要把一切衆生要看作真佛。凡夫、學生只有自己一個,我們在五十叁參裏面看到,善財是凡夫、善財是學生,只有一個人,沒有同學。爲什麽善財不找一個同伴,結伴一起去參學?在我們想像當中不是很好嗎?如果有個伴,他這一生就成不了佛;不但成不了佛,菩薩也成不了,這意思很深。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我一個人以外,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像《華嚴經》,我們一展開總共一百七十多個團體,一百七十多類都是諸佛如來化身化現的。我們面對這些大衆,他是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你說是那就是,你說不是那就不是。我這個答覆你們滿意嗎?我說真話,你不懂,你要真懂得了,你就曉得我說這話沒錯。爲什麽?境隨心轉,這境不是真的,是個幻相而已,確確實實隨心轉。你要是以佛心觀照一切衆生,他怎麽不是佛境界?他當然是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就跟我們讀《華嚴經》一樣,這一百七十多衆都是諸佛如來化身,雖然示現的種種不同,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如果你要以輪回心來看,就沒有一個是佛。
這話要說得淺顯一點,我們把水平往下降,降到最低,大家比較容易體會。著相不見性,沒有一個是佛。凡夫著相,分別執著,決不肯承認這是佛菩薩化現的,所以凡夫看外面境界有六道、有十法界。爲什麽一真法界的這些菩薩,我們通常稱法身大士,他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是離開的,不是兩個境界,一個境界,每一個人看法不一樣。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看法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叁途;如果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界限沒有了。再說得深一點,時空的界限沒有了;由此可知,時空、十法界從哪裏來?從妄想、執著裏面生的,離開妄想、執著就沒有了。離開妄想、執著,十法界的現象有沒有?有。相有,相是妄相,相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你怎麽知道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相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是諸佛如來,這不是假的。哪一個相離開性?離開性沒有相可得。《華嚴》說得好,所有一切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心是真心、是真如、是本性、是如來。我們要問,哪個相不是如來示現的?我要把他看作是諸佛如來,你錯了。你說“看作”,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他真的是諸佛如來示現的。
所以你要真正懂得《華嚴經》上佛說的這兩句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就覺悟了。經上又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是講一切萬物的體性,我們今天講性質;一切唯心造,那個心是真心、是本性。前面那個性可以看作習性、習氣,應觀法界性,那個“性”是習性;一切唯心造,那個“心”是真性,真如本性,真心。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一切萬法,動物、植物、礦物,哪一法不是如來顯現的?你從這上面去體會,法味就生起來了,這個味才濃。我對一切衆生跟對釋迦牟尼佛、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個心,平等恭敬,這種恭敬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性德是柔軟…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