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可見得柔和忍辱沒有絲毫的勉強,自自然然的流露。
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就一個人,這一點要懂得。那個人很剛強,脾氣不好,他對我來說那是菩薩示現的,示現這個形象讓我看了覺悟。這也正是儒家所說的“叁人行,必有我師”,必是肯定的、必定的。叁個人是個比喻,當然有自己,另外還有兩個人。兩個人什麽人?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兩個都是我們老師。善人是善心所示現的,我們看了之後要學習、要模仿,要把善行發揚光大。惡人也是對我們示現的,惡心所示現的,我們看了之後有所警惕,要斷一切惡。他那個惡行,我們自己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如果沒有外面境界的示現,自己實實在在很難知道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善惡自己很不容易發現。正如同我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面孔是一樣的,一個道理,必須要借外面鏡子照一照。所以這一切衆生、一切人事物是一面鏡子,天天來對照,才能夠認清自己。哪是善,應當保持,應當增長;哪是惡,應當改過,應當自新;你修行的功夫永遠不會間斷。菩薩是怎麽成佛的?就是這麽一個道理。他肯幹、他懂得,所以他成佛了。我們不懂,我們不肯做,一意孤行,講修行都講的是個假樣子。古時候寒山、拾得,裝得瘋瘋癫癫、瘋瘋傻傻的在國清寺,國清寺他看到大衆做早晚課,看到大衆半夜誦戒,他在門口竊竊譏笑,爲什麽?樣子,沒有實質。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那個樣子做得再好,還是要生死輪回。古人所說的“該怎麽生死,還是怎麽生死”,不管用。但是現在人能夠裝一個樣子,好像也就不錯,也就很難得了。幾個人知道實質的修行?這真是太難了。我們要是不展開《華嚴》來研究討論,說老實話,這一些事情平常我們很難說到,要不有人問,我們怎麽會講這些事情?我們說出來誰懂?你說一切衆生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誰肯承認?那個人壞得不得了,就要墮地獄了,還說佛示現的?墮地獄也是佛示現,都是做給我自己看的,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不相幹。你要從這個地方著眼,你的修行功夫才會得力,你才知道怎麽個修行。所以菩提心發了之後就要真幹,這一大段經文就是教我們要真幹。
你要讀了明了之後,你才恍然大悟,爲什麽我們天天修行還生煩惱,天天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裏?原因是你沒有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裏頭一再提示我們要“真幹”,他提出這兩個字,說了很多遍。這個意思跟唐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裏面所說,“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是一個意思,要從真實心中作。什麽叫真實心?沒人知道。真實心說不出來,不可思議。不可思,佛也思,不可議,佛也議,這是佛的善巧方便,這是佛說法的高明處。不可說的他也能說得出來,不可議的他也可以議論出來,難得!這是大乘經典,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體會。一定要肯定,完全肯定,凡夫就是我一個。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就是度我這個凡夫,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哪個是諸佛如來?六根所接觸的全都是諸佛如來。這個是修行,現在正是講修行,修行最基本的一個概念。
所以行門裏面還有同參道友,完了;有一個同參道友,我們兩個是同學,你跟我差不多,分別、執著永遠斷不了,恭敬心永遠生不起來。印光大師講修行的總原則,他老人家講得好,“誠敬”兩個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什麽叫誠?什麽叫敬?老法師講得沒錯,誠敬的意思有淺有深,淺的大家懂,深的就不知道;其深沒有底,沒有底線的。在此地誠敬的標准,什麽是誠?一切衆生皆是諸佛如來,你這個心才誠;以對諸佛如來這種心態,這才是敬。儒家《禮記》裏面第一句話“無不敬”,這一句話跟《華嚴》旨趣非常接近。可見得世出世間聖人講到真正修行,從哪裏修起?敬,無不敬,對任何一個人只要不敬,你就完了。你們也曾經聽說過,佛家常講“火燒功德林”,不是說一定要發脾氣,才叫火燒功德林;一絲毫不敬的心,你的功德已經沒有了。用不著吹胡子、瞪眼睛、拍桌子罵人,用不著,不需要。你要不相信,亻炎虛法師跟我們講,谛閑老和尚早年參禅的徒弟,他在鎮江,在當時是中國最殊勝的一個禅堂,規矩很嚴,金山寺。最初初學進禅堂,心很虔誠、很恭敬,有護法神保護他。禅堂住了個十來年,資格老了,地位逐漸逐漸往上升,做到首座和尚;這地位很高,僅次於住持。所以又有人皈依他,又有人供養,於是乎貢高我慢的念頭起來了。他並沒有發脾氣,也就是說恭敬心、誠敬心衰了,沒有以前那麽誠敬,誠敬心衰退了。這一衰退護法神走了,他的冤家債主找來了。
夏老講的真幹,善導講的真實心中作,印光大師講的誠敬,我們合起來參才能體會到,誠敬之心絕對不能夠退轉。對於任何一個人真誠恭敬,不論他怎麽對我,你不要去想這些,不要分別這些,不要執著這些,只有一味誠敬對一切衆生,這叫修菩薩行,菩薩行最基本的一個概念。換句話說,菩薩行就是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你沒有這個基礎修什麽菩薩行?果然這個念頭轉過來之後,念頭一轉,你處事對人接物的態度就變了,自自然然就柔軟。柔軟是講你對人、對事、對外面的心態;勝味是你自己得到的享受,你自己得到勝味。勝是殊勝,味是法味,我們常講法味濃,法喜充滿。用主稼神來表法很有味道,表示你吃到你最喜歡吃的東西,上上之味。所以每一尊菩薩,此地講的是神衆,外表示現的是神衆,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裏面包含的意思無盡的深廣。第二尊:
【時華淨光主稼神。】
後面通號我們就略掉,前面介紹過就行了。“時華”,鮮花;“淨光”,清淨光明。新鮮的花,剛剛開的花,確實清淨光明,光彩奪目。這個意思我們細心去體會,花表菩薩的因行。儒家贊歎孔老夫子,說夫子是“時之聖者也”,這個贊歎得好。意思就是說他能夠隨順潮流,不會被時潮所淘汰,他能夠順應潮流,任何潮流當中他都是聖人,諸佛菩薩亦複如是。這是我常常在講席裏面跟諸位報告,我們佛法是現代化、本土化。現代化跟本土化,諸位想想看,怎麽會被淘汰?凡是被淘汰的,不適合現代、不適合本土的要求,它就會被淘汰掉,“時華”這兩個意思就含到這密義在其中。爲什麽佛能夠做得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要記住,要深深的去體會,第一個佛菩薩沒有相,隨類現相,《楞嚴經》上講,“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就不會被淘汰了。隨機說法,佛沒有定法;如果有定法,這個法一定要這樣講,就會被淘汰掉了,過了這個時候這種說法沒用處了。佛沒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的法是從哪裏說出來的?是從現前大衆需要而說出來的。他說的大家都感覺到非常需要,“時華”的意思。
所以我教同修們,特別是你們學講經的同學,經典展開可以參考古人的說法,決定不能依他的說法;參考他不可以依他,爲什麽不可以依他?他那個說法,他是唐朝人的注解,他的對象是唐朝人,我們要依他就不是時華,過時了。爲什麽參考他的?參考他,我們在裏面得到啓示,也就是說我們讀他這個東西,一定有所悟處,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你看看古人注子,漢朝人的注子他怎麽說法,唐朝人注解跟漢朝人哪些講法不一樣?宋朝人的說法、明朝人的說法、清朝人的說法,細細一觀察就知道這些人有智慧,這些人說法他是依據原理原則,在講法作法上千變萬化,花表這個意思。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說是依古人注解講法,豈不把佛法全講死了?《金剛經》說老實話,《心印疏》算是相當不錯的注解,還有一些大德說他的解釋作實,對他還有這樣的批評。由此可知,講經說法真的是不容易,要講得好一定要有悟處,要有悟處一定要真正修行。你不能真正修行,不能契入境界,你怎麽可能有悟處?你怎麽可能隨機應變?這一般講功夫。
此地這“華”,經題上《大方廣佛華嚴經》跟這個“華”的義趣相應。這個地方特別重視“時”字,時就是跟大家講現代化,此時此處。我們在學經教的時候,跟諸位同修講叁番神機,弘經的七樁事,裏面有叁番神機,這是時。說了一個時,諸位一定要記住,人、處一定都包括在其中,單單講一個時,其他兩個漏掉了,那不行,怎麽樣也不會契機。你能把這叁個都考慮到,與這叁方面都相應,當然就契機,這是用主稼神來表現。“時華”,要是在飲食裏面就相當於時蔬,就是現在生長的蔬菜,現前的、最新鮮的。“淨光”不但是說花,花是代表我們的行門,代表我們修行,六度萬行,清淨光明,這是講法。這兩個字也可以把它看成果,因爲整個經文裏面是講十行利生因果。時華是因,淨光就是果。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什麽?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智慧就是光,這是我們得的果。果從哪裏來的?果一定是從現代、現前行門裏面得來的。行門無量無邊,諸位一定要記住,講無量無邊的行門,就是說我們一天到晚的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講到這個地方,我們體會的意思愈來愈深。你在家庭裏面,你做一個家庭主婦,你每天爲這個家庭服務,家庭裏面也許有父母、有兄弟、有兒女,你每天照顧大家。沒學佛之前,你是凡夫,頂多要把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學到,你算是不錯了。如果對於儒家教育都沒有,時間做久了,埋怨怨聲載道,做得不甘心、不情願,煩惱牢騷一大堆,遇到人就訴苦。現在學了佛不一樣,家裏所有的人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所以學佛之後,特別是學《華嚴》,學《華嚴》確實把你的人生改變了。這一改變,你在家裏面修菩薩行,家裏面老老少少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你修布施、修供養,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不就是在你生活點點滴滴裏面都做到了、都兌現了,這叫“時華”。兌現之後,你的心地清淨光明。可見得六度萬行,普賢十願,乃至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沒有離開我們穿衣吃飯,跟我們的生活圓圓滿滿的結合…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